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地球的公转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4916881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地球的公转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地球的公转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地球的公转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地球的公转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地球的公转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地球的公转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地球的公转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地球的公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读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1.北半球各地冬半年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的区段是()A.acB.bdC.deD.ce2.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关于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越来越快B.越来越慢C.慢快慢D.快慢快解析:第1题,cde区段代表北半球的冬半年。de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由南回归线向赤道),所以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第2题,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地球经过远日点,所以公转速度先变慢再变快。答案:1.C2.D(2015江苏启东高一检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

2、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第34题。3.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节气名称是()A.春分B.秋分C.冬至D.夏至4.当地球公转到图中字母D所示位置时,地球上昼夜分布情况可用下面哪一幅图表示?()解析:第3题,地球处于C处时,太阳直射赤道,之后直射点南移,所以C处为秋分。第4题,地球公转到图中字母D所示位置时,为北半球冬至,图A为北半球的夏至,图B为春、秋分,图C为北半球的夏至,图D为北半球的冬至。答案:3.B4.D导学号11690008下面两表示意甲、乙、丙、丁四地不同节气时的正午太阳高度。据此完成第56题。小满5月21日夏至6月22日大暑7月23日甲7650807

3、650乙714468347144小雪11月22日冬至12月22日大寒1月21日丙8650908650丁5344503453445.甲、乙、丙、丁四地按照纬度数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是()A.甲、乙、丙、丁B.乙、丁、丙、甲C.乙、丙、甲、丁D.甲、丙、丁、乙6.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年中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比乙地小B. 6834为乙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C.乙地和丁地一年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相等D.一年中甲、丙两地只有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解析:第5题,根据夏至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80,可计算出甲地纬度为3326N或1326N,若是1326N则5月21日

4、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应接近90,与材料不符,因此确定甲地纬度为3326N;根据乙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834和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小满和大暑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可确定,乙地纬度为2N;丙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是90,可确定丙地纬度为2326S;根据丁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5034和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小雪、大寒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可确定丁地纬度为16N。所以四地按照纬度数值从小到大的顺序是乙、丁、丙、甲,B项正确。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一年中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比乙地大,A项错误;乙地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为6434,B项错误;乙地和丁地都有太阳直射现象,所以一年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

5、都是90,C项正确;当太阳直射在甲、丙两地中间的纬线5N时,甲、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而一年中5N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答案:5.B6.C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折线图,完成第78题。7.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A.北温带B.南温带C.02326N之间D.02326S之间8.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A.黑夜最短B.正午旗杆无影子C.气温最高D.受太阳活动影响强烈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2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有两次达到90,所以可推断该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再结合图中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12月22日之前和之后的太阳高度,可推断该地位于

6、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且接近南回归线。第8题,图中C处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太阳直射该地,所以可推知,该地正午旗杆无影子。答案:7.D8.B9.(研究性学习)读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1)上图所示地的纬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A.B.C.D.(2)图中P和Q对应的太阳高度分别为、。(3)若下图中地形剖面为3634S纬线上某地,一房产开发商欲在山地南侧P处开发一处高档住宅楼,为保证住宅楼的采光条件,图中L的最小距离应为。解析:第(1)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变化规律、计算及应用等知识。由图分析可知地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地位于赤道,地位于南回归线上。第(2)题,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结合四节气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可得到地的确切纬度和P、Q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第(3)题,住宅区开发需注意采光,特别是在冬季。保证采光,就是北面的山体影子不要挡住楼房,太阳从北面照过来;计算出南半球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该地正午太阳高度H=90-(2326+3634)=30,进而计算最小距离。答案:(1)C(2)43086634(3)h(或hcot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