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测评 鲁教版必修1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4916827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测评 鲁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测评 鲁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测评 鲁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测评 鲁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测评 鲁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测评 鲁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测评 鲁教版必修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5北京文综,改编)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完成第12题。1.太白山()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C.又密又高的树木为针叶林带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A.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B.造成该山区气温年较差变大C.导致该山区年降水量增多D.导致该山

2、地雪线上升解析:第1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秦岭主峰太白山的北坡山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上为针叶林带;“越上树木越密越高”说明山中腰降水较多;树木大稀大矮处为高山灌木,稀树草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植被。第2题,过度猎狼会使狼的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对该地区的气温、降水、雪线高度没有影响。答案:1.C2.A下图为北半球由赤道到极点景观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3.该图所示内容体现了()A.植被高度变化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4.关于图中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A.植被代表常绿硬叶林B

3、.热带雨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大C.至景观的变化完全由热量决定D.南半球缺少自然带解析:第3题,图中景观在水平方向上由雨林最终变为冰盖,这主要是由热量条件变化造成的,体现了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为针叶林;热带雨林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养分淋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小;至景观的变化主要由热量决定,但也受水分条件变化的影响;南半球在相对应的纬度缺少陆地,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布。答案:3.C4.D导学号11690047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第56题。甲乙5.对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

4、环境分异规律,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反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乙图反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C.甲图反映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分异D.乙图反映由平原向高原分异6.某地水热状况与A和地区相似,则该地()A.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B.自然植被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C.为热带季风气候D.可能位于青藏高原地区解析:第5题,甲图显示积温由多到少的变化,反映了各地获得的热量多少,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乙图显示降水量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第6题,某地水热状况与A和地区相似,积温和年降水量分别是9 000 和1 200多毫米,可知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青藏高寒区的气

5、候特征与该地不相符,可排除。答案:5.A6.C下图是某探险队由南向北依次看到的不同自然景观,图中数据表示海拔(单位:米)。读图,完成第78题。7.该地形区最有可能为() A.喜马拉雅山脉B.秦岭C.天山山脉D.大兴安岭8.该地形区海拔2 1003 000米的高度,南、北坡的自然带类型明显不同,主要因为北坡()A.位于向阳坡,热量条件充足B.受西风影响,迎风坡多地形雨C.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夏季降水多D.受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控制,多降雪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形区的山麓基带为荒漠带,说明该地形区气候干旱,结合基带的海拔和所处的纬度位置,可判断出该地形区为天山山脉。第8题,天山山脉的北坡可受到

6、西风带带来的大西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水分条件适宜森林的生长。答案:7.C8.B(2015江苏单科)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完成第9题。9.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解析: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属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长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植被是热带季雨林。故选C项。答案:C10.(2015广东文综)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

7、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解析:文献中表述的是由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的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此规律;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属于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答

8、案:A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二者呈正相关。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第1112题。11.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下列要素中可能增强的有()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地面蒸发水汽输送地面径流A.B.C.D.12.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A.草场面积增大B.气温的日、年较差减小C.夏季河湖水量大增D.太阳能资源更丰富解析:第11题,由图可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呈增大趋势,说明气候变得干旱。青藏高原隆起,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深入,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得干旱,地面蒸发、风力作用增强。第12题,青藏高原隆起使西

9、北气候变得干旱,气温的日、年较差增大,草场面积减小,夏季河湖水量减少,晴天增多,太阳能资源更丰富。答案:11.C12.D(2015湖北高一检测)下面四图是某大陆从地质历史时期至今,沿45纬度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箭头指地形演变趋向)。读图,完成第1314题。13.推测图中大陆东岸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常绿硬叶林B.落叶阔叶林C.温带荒漠D.常绿阔叶林14.与图自然环境特征最吻合的是()A.北美大陆中部B.南美大陆南端C.澳大利亚大陆D.欧洲西部解析:第13题,随着山地不断隆起,山地阻挡了来自海洋上的西风气流,大陆东部位于西风带背风坡,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植被是温带荒漠。第14题,大陆西

10、部形成高大的山脉,只有美洲大陆符合。但北美洲大陆中部是平原,大陆东西距离长,西部山脉对大陆东岸影响不大。故只可能是南美大陆南端。答案:13.C14.B(2015江苏南京一模)自然植被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带性。读2050年我国东部自然植被分布预测图,完成第1516题。15.与我国目前自然植被分布比较,2050年出现的变化有()A.热带季雨林面积缩小B.山地常绿阔叶林分布下移C.寒温带针叶林面积缩小D.植被地带性分异规律消失16.自然植被分布随时间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区域性D.开放性解析:第15题,通过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热带季雨林面积扩大,说明气候变暖,山地

11、常绿阔叶林分布上移,寒温带针叶林面积缩小,但植被地带性分异规律不会消失。第16题,结合上题分析,气候变暖导致我国自然带发生变化,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答案:15.C16.A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17.站在地不能看到()A.地B.地C.地D.地18.图中地与M山峰之间的最大高差可能为()A.324米B.469米C.583米D.706米解析:第17题,由图可知,地与三地之间没有障碍物,而地与地之间有山脊阻隔,故站在地能看到地,但不能看到地。第1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等高距为100米,地的海拔为100200米,山峰M的海拔为700800米,故二者之间的高差为500700

12、米,因此C选项正确。答案:17.D18.C(2015河南郑州高一检测)下图中,表示某区域地形类型中的山脊或山谷,点a、b、c对应的海拔分别为900米、600米、300米。读图,完成第1920题。19.沿线坡度最平缓的是()A.B.C.D.20.降落到P点的雨水会向哪个方向流动?()A.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北方解析:第19题,a、b、c之间的高差相等,水平距离越大,坡度越平缓,因此A项正确。第20题,可将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等高线,根据等高线判断处等高线凸向低值,为山脊;处等高线凸向高值,为山谷。雨水垂直于等高线由高处流向低处,结合指向标判断流向为北方。答案:19.A20.D下图为我国南方某

13、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122题。21.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沙尘暴频发洪涝灾害增多A.B.C.D.2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解析:第21题,从图中看出林地在不断减少,梯田的面积在增大,由于开垦梯田,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使河床抬升,容易产生洪涝灾害。第22题,由于植被破坏,引起水文等其他要素也发生相应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21.D22.B23.下图所示地区反映的自然带分布规律最为明显的是()A.

14、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解析:图示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宽广,从沿海向内陆水分差异大,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异特点,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明显。答案:A读图,完成第2425题。24.在a、c两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堆积地貌分别是()A.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B.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C.河漫滩平原、三角洲D.三角洲、河漫滩平原25.a区建于河流上游地势较低处,b、c、d区建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其原因是()A. a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平坦之处,水运便利B. b、c、d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减少河流洪水的威胁C. b、c、d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容易获取淡水资源D. a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平坦处,有利于军事防卫解析:第2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位于河流流出山口的开阔地带,最有可能发育成洪积冲积平原;c处位于河流较开阔的干流地区,可能会形成河漫滩平原。第25题,a处聚落建在上游地势较平坦的河谷地带,温度适宜且耕作方便,便于定居;而到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水,为减少其对生存的威胁,居民区多选在地势较高处。答案:24.A25.B二、综合题(共5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