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44916713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3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高考十大专题历史高考十大专题 一、一、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 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 的政令。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 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

2、、 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 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 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6.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 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7.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 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

3、,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达到了顶峰。 二、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二、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 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 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 发展相适应的。 1.王位世袭制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 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2.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 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

4、周的统治。 3.军功授爵 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 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4.皇帝制 秦统一六国后,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原则,赢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 皇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 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5.士族制度 魏晋以来, 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 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 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6.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续沿用并使之完备。三省六部制分工 明确

5、, 相互配合, 相互牵制, 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政府工作效率。 科举制的实行, 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7.行省制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 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这一制 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8.八股取士 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 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地分为八个部分。八股取士鼓励 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 三三、古代著名的改革古代著名的改革 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

6、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 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改革内政, 发展生产, 改革军制, 使齐国强盛, 齐桓公确立霸业。 公元前 356 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封建经 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 485 年颁布均田令, 实行汉化政策。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方民族融 合。 3.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兴修水利,发展了农 业,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触犯了大

7、地主的 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四、历代疆域的变迁四、历代疆域的变迁 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 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因此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能使我们进一步 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 1.商朝 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2.秦朝 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3.唐朝 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4.元朝 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5 清朝

8、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 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 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纵观中国历史,统一的中国疆或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 奋斗的结果。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族作出了主要的贡献,而少数民族为统一疆域 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历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统一疆域的形成。历 代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的疆域。封建社会的后期,落后腐败 导致了大块中国国土的沦丧。 五、古战经济发展的原因五、古战经济发展的原因 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不同历史 时

9、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我们探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对今 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政策: 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 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2.科技: 劳动人民改进工具, 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 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 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3.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六六、历代经济政策历代经济政策 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10、史统治者如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及发展生产的政策, 就能 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促进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1.秦国:废井田,邢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3.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4.清朝: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七、古代的对外贸易七、古代的对外贸易 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 易也很发达。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 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西汉时,由于西域交通的沟通,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中国 的丝和丝织品

11、,经“丝绸之路运至西亚大秦。 2.唐代对外贸易兴盛。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对外贸易经陆路和海路与 亚洲、欧洲各国往来。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这一时期贸易的重 点是亚洲,交往对象主要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 3.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海上贸易的 发展。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古代对外贸易开始进入萧条时期。 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 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 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 定、经济繁荣是对

12、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 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八八、古代交通古代交通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发展水陆交通的优越条件,勤劳智慧的古代 中国人不仅写下了陆路交通的悠久历史,而且开创了水路交通的光辉历程,用他 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谱写出世界古代交通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 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 等人工运河。 2.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 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

13、国的驰道。挖掘灵渠,把长 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西汉时 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3.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 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 路系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 了一个新阶段。 4.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 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 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九九、古代医药卫生古代医药卫生 古代医学卫生也像其他文化科学一样,来源于劳动实践,智慧的古代中国人 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

14、的医疗原则、方法。古代医学成为中国古代传统 文化的又一珍品。 1.著名的医生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 诊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我国医生所沿用。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搜集 民间许多灵验的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医学著作。后人尊他为“医圣”。 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以治疗外科病而负盛名的民间医生。他制成了麻醉药剂麻 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他还创作体操五禽戏”,使人体许 多部位得到运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明代著名医学家 李时珍掌握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经验。他研读大量医书,走访很多地方,收集民 间药方,采集药物标本,并虚

15、心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 2. 著名的医学著作 内经 是战国时编写的著名医书。 书中叙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环情况, 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 311 种病候和汤液、针灸、按摩等方法。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三四百个药方,有许多 至今还被广泛运用。书中阐述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 础。 唐本草是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 药典,比欧洲早 800 年。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书中记载了 800 多种药物和 5000 多个 药方。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书中收录 1800 多种药物,其中新增 药

16、物 370 多种。对每种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主治、功能等情况都详加 说明。附有大量药物形态插图。载录 1 万多个药方。 3. 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 战国时不但出现了著名医生和医学著作, 而且有的医生采取了分科治病的方 法。当时的分科主要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 医学校,比西方早 200 年。 十、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十、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我国古代出现了一系列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对迷信邪说、宗教神权的批判 推动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 1.荀子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变化,自然界的变化是有 一定规律的。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并使之为人类服务。 2.王充指出, 日食、 月食都有一定规律, 打雷下雨都是正常现象, 并非天降灾害。 他批判迷信鬼神思想, 他认为:人死了, 形体腐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