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解剖 .

上传人:Si****n 文档编号:144910642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200 大小:3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解剖 ._第1页
第1页 / 共200页
神经系统解剖 ._第2页
第2页 / 共20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解剖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解剖 .(2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康复教研室,第一节 概述,1,第二节 脊髓,2,第四节 周围神经,本章节内容,第三节 脑,第四节 传导通路,神经系统由神经组织组成。 神经组织 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一)神经元 neuron 1.形态 胞体 胞突 树突 轴突,2.功能 接受刺激 传导冲动 整合信息,1.特点: 数量很多,无树突、轴突之分无传导冲动的功能,2.功能 支持、营养神经 元防御、修复损伤参 与脑屏障构成调节神 经系统的活动,(二)神经胶质细胞,胶质细胞,神经元,概述,神经胶质细胞,概述,星形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室管膜细胞 周围神经胶质细胞

2、 施万细胞,(三)神经纤维 由神经元的长突起 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概述,有髓神经纤维 无髓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功能: 1.传导兴奋 2.运输物质 3.营养性作用,二、神经系统的分布 脑 中枢神经系统 (CNS) 脊髓 脑神经(12对) 周围神经系统 (按与中枢神经 脊神经(31对) 连接部位不同),概述,按外周分布: 躯体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PNS) 内脏神经,概述,概述,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与皮质 在CNS,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色泽灰暗,称灰质;在大脑和小脑表层形成的灰质层,称皮质。,概述,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2.白质与髓质 在CNS,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色泽白亮,

3、称白质;在大脑和小脑深层形成的白质层,称髓质。,概述,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3.神经核和神经节 在CNS,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称神经核;在PNS,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称神经节。,概述,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4.纤维束与神经 在CNS,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称纤维束;在PNS,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并被结缔组织被膜包裹成粗细不等的所状结构,称神经。,概述,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5.网状结构 在CNS,绘制和白纸混杂而成的结构称网状结构,即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神经元胞体散在其中。,概述,二、突触和突触传递 突触: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

4、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结构 根据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不同,突触可分为 轴-体突触、轴-树突触、轴-轴突触 根据传递冲动的方式不同 化学性突触、电突触,概述,(二)化学性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概述,(三)突触的传递1.突触的传递过程,突触前神经兴奋 释放兴奋性递质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神经兴奋 释放抑制性递质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神经元抑制,概述,(三)突触的传递2.突触后电位(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概述,3.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取决于突触后神经元对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总和,四、反射中枢 (一)概念 反射:指

5、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在CNS内调节某一反射活动的神经元群,称为反射中枢。,概述,四、反射中枢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式 2.聚合式 3.链锁式 4.环式,概述,四、反射中枢 (三)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概述,概述,复习,脊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位于椎管内 上端:在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接 下端:成人脊髓末端到达L1下缘,新生儿达L3水平。 下端变细呈圆锥形,称脊髓圆锥,其末端向下延续为一根细丝,称终丝,稳定脊髓的作用,无神经

6、组织。,脊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呈前后略扁,粗细不均的圆柱形 颈膨大 颈髓第4节段到胸髓第1节段 腰骶膨大 腰髓第2节段到骶髓第3节段,脊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表面有6条纵沟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2条 后外侧沟 2条,脊髓,前后外侧沟内有成排的脊神经根丝出入。 前外侧沟 发出31对前根 后外侧沟 传入31对后根,后根上有膨大的脊神经节。 前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成1条脊神经,由椎间孔出椎管,脊髓,脊髓,脊髓节段 与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1个脊髓节段。 共31个节段 8个颈段,12个胸段,5个腰段,1个尾段,脊髓,临床小知识 临床腰椎穿刺,常在第3-4腰椎

7、棘突之间 扩展:从胚胎4个月起,脊髓的生长速度比脊柱缓慢,故脊髓长度短于椎管,而其上端连接脑处位置固定,使得脊髓节段的位置由上向下逐渐高出相应的椎骨。 腰、骶、尾段的神经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行,围绕终丝形成马尾,成年人,一般L1以下无脊髓,只有浸泡在脑脊液中的马尾和终丝。,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一)灰质 在横切面上呈“H”形,其中间横行部分,称灰质联合,其中央有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每侧灰质前部扩大,称前角;后部狭细,称后角。前后角之间称为中间带。第1胸节段到第3腰节段的中间带向外侧突出,称侧角。 (二)白质,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一)灰质 (1)前角-运动神经

8、元,通称前角运动细胞,支配骨骼肌运动; (2)后角-感觉神经元,通称为后角细胞。 (3)侧角-侧角细胞,交感神经的低位中枢。,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二)白质 白质以前后外侧沟为界分为3个索 外侧索 前索 后索,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二)白质 (1)固有束 白质内侧紧靠灰质的边缘处 (2)纤维束 1)上行纤维束 薄束-后索,起自同侧第4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 主要传导下半身来的冲动 楔束-后索,起自同侧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 主要传导上半身(头部除外)来的冲动。 传导来自肢体同侧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神经冲动,脊髓,(2)纤维束 1)上行纤维束 脊髓丘脑束-外侧索前部和前索,分别

9、称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 传导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及粗触觉。 脊髓小脑束-外侧索周边的后部和前部,分别称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 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以调节肢体运动,脊髓,(2)纤维束 1)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外侧索和前索,传导随意运动 起自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的运动神经元,下行至延髓下端,大部分纤维交叉到对侧的脊髓外侧索,成为皮质脊髓丘脑侧束;下行过程中止于前角运动细胞;小部分不交叉的纤维,沿脊髓前索下降,形成皮质脊髓前束,下降过程中也陆续交叉到对侧,止于颈部和上胸段的脊髓前角细胞。,脊髓,(2)纤维束 1)下行纤维束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脊髓的功能 传导功能:

10、1.为上下行传导通路的中继站,枢纽; 2.为肌肉、腺体和内脏反射的初级 反射中枢 反射功能:躯体反射:浅反射、深反射 (牵张反射:腱反射、肌紧张) 内脏反射:排便反射,脊髓,脊髓,总结 表12-1.脊髓灰质的结构与功能,脊髓,总结 表12-2 脊髓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脊髓,脊髓,脊髓,脊髓,脊髓,预习,脑,端脑 间脑 小脑 中脑 脑桥 延髓,脑,脑干,脑桥,中脑,延髓,端脑,小脑,间脑,(一)脑 干,脑,脑干的外形 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干的功能,脑桥,中脑,延髓,脑干外形,背侧面,腹侧面,1.脑干的外形 (1)腹侧面 延髓:锥体 锥体束 锥体交叉 橄榄,脑,脑桥: 基底部-基底沟 小脑中脚 面神经

11、 展神经 前庭蜗神经 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 三叉神经,前庭蜗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脑,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 动眼神经,脑,(2)背侧面 延髓 下部形似脊髓,上部因中央管扩大形成第四脑室底的下部 薄束-薄束结节-薄束核 楔束-楔束结节-楔束核 菱形窝-第四脑室底,脑,(2)背侧面 脑桥 背侧面-第4脑室的上部 外侧缘-左右小脑上脚 中脑 上丘视觉反射中枢 下丘听觉反射中枢 滑车神经,脑,(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灰质-神经核 白质-纤维束 网状结构,脑,1.灰质神经核 脑神经核 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脑,1)神经核 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中脑) 运动核 三叉神经核、面神经核 疑核、舌下

12、神经核 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副核、迷走神经背核 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感觉核 内脏感觉核:孤束核,脑,1)非脑神经核 薄束核 楔束核 中缝核 下橄榄核 黑质 红核,脑,2.白质纤维束构成 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 脊髓丘脑束 三叉丘系,脑,下行纤维束 皮质延髓束 锥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脑,3.网状结构,脑,3.网状结构 功能: 1)对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的影响 2)对肌张力的调节 抑制区 易化区 高位中枢 去大脑强直,脑,3.网状结构 去大脑强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出现伸肌肌肉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头部昂起,脊柱挺硬等角弓反张的现象。 3)对内脏活动的调

13、节 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等重要的生命中枢,脑,第四脑室,脑,脑,脑,脑,二、小脑 小脑位于颅后窝,连于脑桥,在脑桥、延髓后方。,脑,脑,小脑白质与灰质 髓质内有4对灰质块 齿状核 顶核 栓状核 球状核,齿状核,脑,脑,小脑调节躯干运动中枢 功能:维持身体平衡 调节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脑,(三)间脑 1.(背侧)丘脑 2.后丘脑 3.下丘脑,脑,1.丘脑,脑,前核群 丘脑 内侧核群 背侧核群:背外侧核、后外侧核、枕 外侧核群 腹侧核群:腹前核、腹外核、腹后核,脑,三 叉 丘 脑 束 (内侧核),脊 内 髓 侧 丘 丘 脑 系 束 (外侧核),2.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听觉皮质中枢 外侧膝状体视觉皮

14、质中枢,脑,脑,脑,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漏斗 垂体,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产生加压素、催产素、促垂体激素,释放入血,进而调节内分泌活动和内脏活动。,脑,下丘脑主要功能 1)神经内分泌中心 2)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3)通过与边缘系统的联系,参与对情绪活动的调节 4)与人类昼夜节律的调节有关,脑,脑,第三脑室,脑,四、端脑 左右两侧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胼胝体为白质纤维束板。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裂隙称大脑纵裂,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的裂隙成为大脑横裂。 大脑表面凹凸不平,凹陷处称大脑沟,沟之间的隆起为大脑回。,大脑纵裂,胼胝体,(一)外形与分叶 3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5叶:额叶;顶

15、叶;枕叶;颞叶;岛叶,脑,小脑,顶枕颞叶分界,顶叶,颞叶,枕 叶,额叶,中央沟前后:额叶顶叶 外侧沟上下:额叶、顶叶颞叶,脑,岛叶,岛叶外侧沟的深处,脑,脑,(二)大脑重要的沟回,内侧面,中央旁小叶,胼胝体,距状沟,楔 叶,舌回,胼胝体沟,海马沟,扣带沟,边缘支,扣 带 回,钩,海马旁回,顶枕沟,扣带回、海马旁回、钩环行于大脑 和间脑交接处的边缘,即边缘叶,中央旁小叶: 中央前后回内侧延 距状沟: 胼胝体后方一条走向枕叶的深沟,与顶枕沟相接。 扣带沟/扣带回 海马旁回: 扣带回后端变窄并弯 向前方连接部分。 钩: 海马旁回前端弯成钩形的回折部分。,2.基底核: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屏状核,1)纹状体,豆状核,尾状核,苍白球,壳,尾状核头,背侧丘脑,壳,苍白球,苍白球称为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为新纹状体,基底核:埋藏在白质内的灰质团块,3、大脑白质(大脑髓质),1)连合系(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胼胝体,穹隆连合和穹隆,前连合,2)联络系(联络纤维)同侧半球内部的纤维联系,弓状纤维,钩束,上纵束,下纵束,扣带,3)投射系(投射纤维):,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聚集而成,内囊,位置:,尾状核、背侧丘脑、 豆状核之间,分部:内囊前肢、膝、后肢,前肢,膝,后肢,通过的纤维束,前肢:,丘脑前辐射,额桥束,膝:,皮质核束,皮质核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管理信息系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