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909912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7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2016届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2016届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2016届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2016届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课件(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 物 论 部 分 (第四课),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可知性,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1.物质的概念,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认他的存在,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B、“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C、“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

2、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 根本属性、 一般属性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关系,多样性 可知性 永恒性 无限性,运动,客观实在性,注意:,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的关系,区别(1)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是永恒的 (2)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客观存在与客观

3、实在的关系,区别: 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易错知识点:物质撇开了事物的具体形态,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4、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可知的,不是不可捉摸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1)自然界的物质性,【方 法 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联系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2.世界的物质性,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它具有物质性。,【方 法

5、论】我们要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在改造社会的时候,要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世界观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海南卷18题)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

6、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客观与客体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BCD,高考链接,A,(江苏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C.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高考链接,A,(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内容: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

7、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物质观。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什么是静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暂时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它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不变) 二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状态不变),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8、,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错误倾向: 反对割裂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性的观点。 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江苏卷)“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C,高考链接,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考点3、物质运动的规律,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9、稳定的,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注意】不要把符合规律的现象,当成了规律。,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总结: 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方法论:遵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违背规律。,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4、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

10、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唯 物 论 部 分 (第五课),(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起源上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 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B、生物的反应形式

11、 (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产 生的生物学前提。,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交往, 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 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形成。,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提示】物质世界整个世界 物质世界是指万事万物(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整个世界除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的思维。,(2)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的机能(从生理基础看),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注意理解: 第一信号系统:由于具体事物刺激引起的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在语言刺

12、激下产生的反射、人所特有的,(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上看),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从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意识的内容则是客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志,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提示】,A、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存在指个人主观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客观实在、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他人的意识等。,B、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反映的形式(如感觉、判断等)是主观的,正因为如此,对同一客观事物才会形成不同的意识。,(4)小结: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

13、识。,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结论】,(二)意识的作用 (又叫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1)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基于某种需要而确定目标,有步骤的进行),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第一、不是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有所选择。,第二、不仅能够反映现象,还能把握本质和规律。,第三、不仅能够反映现在,还能追溯过去和推测未来。,(2)意义,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它使人能够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因此,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提示】,(1)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

14、识能反映物质:强调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的决定性。,(2)能动反映论的意义,提出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也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被动反映论(机械反映)相区别。,例:(2015江苏卷)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A,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1)表现,意识对

15、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使物质的具体形态发生改变),(2)意义,人不但能够改变世界已有的事物,还能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事物,从而推动世界的变化发展。,【提示】,A、意识无论是能动地认识世界还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直接进行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B、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从认识界来看,意识既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存在,也可能错误的反映客观存在。,从改造世界来看,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原理: 意识具有

16、能动作用,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或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物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方法论: 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结论】,例(2015全国II卷)39(26分)阅诚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组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 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