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903330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67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新坐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课堂新坐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课堂新坐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课堂新坐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课堂新坐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新坐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新坐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种经济制度:土地制度 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2两种重要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3两种经济思想:农本思想、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 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一种冲击。 4各时期经济发展共性原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历代统治者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

2、赋税政策。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1(2012皖南高三测评)凤凰网载文谁才是中国传统经济解体的幕后黑手?中指出:“另外还有社会的发展,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等等,也被认为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但是,许多人忽视了自然经济解体的真正黑手厘金(商业税)。”作者认为() A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传统经济解体的主因 B人们商品

3、意识的增强冲击了传统经济 C重农抑商传统是传统经济解体的主因 D传统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由材料中的“许多人忽视了自然经济解体的真正黑手厘金(商业税)”可知,作者认为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是厘金即商业税。商业税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 【答案】A,总体趋势: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1从周至唐 (1)坊市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宋元 (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

4、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2)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 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2(2012湖北黄冈一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 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解析】有官职

5、在身的就住在宫廷附近,没有官职在身的(指士)和农民就住在城门附近,工匠与商人就住在市场附近。 【答案】C,1.经济结构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3经济重心 经历了南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 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6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

6、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2012江苏常州一模)明朝浙江湖州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B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C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湖州地区丝织业发达 【解析】湖州地区丝织业兴盛,其收入超过农业和畜牧业,说明商品经济发达,但是,其经营形态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说明它仍然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 (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

7、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影响经济转型的经

8、济结构因素 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影响经济转型的思想观念因素 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4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上述情况在当时最主要的

9、影响是() A影响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解析】题干主要反映了明清时期统治者加重对商业的征税。结合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统治者加重征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材料只是在谈税收问题,并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国内贸易,排除A项;B、D两项相比较,农产品的商品化从属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答案为D。 【答案】D,一、选择题 1(2012广东高考)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

10、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商代可能出现牛耕的最确凿的历史依据。A项不能因为有“牛骨”就确定牛耕的出现,因为牛最早只是作为宗庙的祭祀用品。诗经收录的是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的诗歌,冉耕是春秋时期的人物,B、C两项都可以排除。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研究商王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由此可以判断商代有可能出现了牛耕。 【答案】D,2(2012安徽高考)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

11、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地图准确判断区域划分并与现代的地理概念加以区别。从地图看,河南江北行省位于长江以北,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位于长江以南,再根据材料提供的数据分析,那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达不到四分之三,故排除A项,B项正确。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粮赋总额的21.39%。超过长江以南的江西行省和湖广行省,故C项错误。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的时间不是从元朝开始的,故

12、排除D项。 【答案】B,3(2011山东高考)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解析】图片反映出农民使用较为先进的铁制农具认真地进行耕作,说明当时农民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我国开始使用铁器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故A项错误。汉代铁犁牛耕已经推广到全国,故C项错误。图片不能体现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B,4(2011福建高考)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

13、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B C D 【解析】西北坎儿井出现于西汉时期,利用地势坡降变化,蓄积引用山脉冰雪融水,是西北人民的独特创造。我国古代灌溉农业发展较早,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水利灌溉工程,表述错误。 【答案】C,5(2011浙江高考)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

14、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解析】解题时要仔细理解题干要求。A项表述错误,两位学者引用的材料并不矛盾,但仅用一则材料论证一个结论则不全面;历史材料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分析有误,材料一并非指的是民众。B项符合题意。 【答案】B,6(2012大纲全国卷)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

15、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解析】通过解读题干材料可知,雍正帝强调山西人能力较高者经营商业,其次的人从事农业,再次的人成为军人,最下等的人才去读书,这种习俗太可笑了。山西出现材料描述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山西位于中原与草原地区的交界,经商致富相对容易,所以才能最高的人去经商,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学而优则仕”相反,因此选择D项。材料反映的是才能较高的人经商,与商人的政治地位无关,并且在封建社会,商人的政治地位也不可能跃居首位,A项错误;B项“抛弃”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 【答案】D,7(2012课标全国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

16、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注意以下关键信息:“(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说明从事农业的人数多)“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说明许多原本从事农业的人员转而从事工商业)“今去农而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说明大部分原本务农的人员已不再从事农业),农业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和从事工商业人数的增加,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故选B项;工商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排除A项;C、D两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 【答案】B,8(2012山东高考)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自然经济解体家庭手工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