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901617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讲教师:刘洋,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社会经济:,4.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原因: 北方由于战乱,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相对稳 定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充实劳动力,带来先进技术;,民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发展;,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 安抚流民;兴修水利)。表现:形成稻麦兼 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工商业发展,出现 建康(南京)百万人口大城市。,仅分配国家土地,不触动地主原有土地。 与租调制相配合(隋唐后发展成为租庸调制)。 保障农民土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北魏孝文 帝改革开始出现,隋唐发展,武则天时,逐步 破

2、坏。,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社会经济:,5. 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社会经济:,6. 社会经济特点:,(南方安定,北方战乱)江南迅速开发,中原 发展相对缓慢; (士族制的发展,佛教盛行)士族庄园经济和 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政治:,1. 朝代更迭:,三国:魏、蜀、吴; 西晋的短期统一; 东晋十六国:南东晋,北方及西南十六国; 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3、,政治:,2.九品中正制: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地方名人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 等(品)、朝廷再按等任命的人才选拔制度。家世 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以致出现“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出现“累世公 卿”的现象。靠门第世袭为官的士族日益腐败, 缺乏行政能力,到南朝时已经走向末路。,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政治:,3.魏晋南北朝时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先后握有实权。,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政治:,4.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早期汉化改革;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冯太后临朝听

4、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政治:,4.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前期(冯太后听政),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 设立三长制; 推行新的租调制。,迁都洛阳: 保障了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政治:,4.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中后期(孝文帝主政以后),实行汉制,移风易俗:,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政治:,4.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中后期(孝文帝主政以后),易服装;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

5、9年),政治:,4. 北魏孝文帝改革:,性质: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 面的封建化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 主对北魏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王朝 统治模式的转化; 推动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 了基础。,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政治:,4. 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文化:,1.科学技术:,数学: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 位数字(比欧洲早近千年); 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 早最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北魏郦道元著水经

6、注,一部历 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 地理著作。,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2.道教与佛教:,道教: 葛洪: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 陶弘景(南朝萧梁):(吸收佛教教义、封建 等级观)丰富道教教义,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儒学发展出现危机。,佛教的传播: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 应。战乱时期南北方均快速发 展。,文化:,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3.唯物论思想家:,“建安文学”:曹操、王粲、蔡文姬。 东晋陶渊明。 新乐府(民歌)盛行: 北方民歌慷慨激昂(如敕勒歌、木兰辞)。 南方民歌缠绵婉转(采桑度)。,范缜著神灭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 形在神存,形亡

7、神灭。,4.诗歌:,文化:,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5.书法: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原因: 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思考同时,特立独行 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自我表达的理 想形式; 笔墨纸张的改进; 代表“二王”:“书圣”王羲之(代表作兰 亭序、黄庭经);王献之。,文化:,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6.绘画:,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敦煌莫高窟开始出现。,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理论,擅长画 人物(女史箴图、洛神赋图)。,7.雕刻:,文化:,二、隋朝(581年618年),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隋

8、,长安, 隋文帝。,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统一:589年,派杨广(炀帝)灭陈,统一南 北。,二、隋朝(581年618年),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兴建两都:宇文恺主持;隋文帝-大兴城(长 安东南);隋炀帝-东京洛阳。,开通运河。,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是世界上最早最长 的运河。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很大作用。 三点:涿郡、洛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流域:海、黄、淮、江、钱,二、隋朝(581年618年),3.制度:,隋文帝设不同科目举荐人才,隋炀帝设立进 士科,以试策取士,标志科举制形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在租调制基础上设立庸(纳绢代役)

9、;,隋朝正式建立三省六部制。,三、唐朝(618年907年),1.农业:,经济:,曲辕犁出现,犁评可调节深浅,汉代之后农 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 定型。,筒车:借助水力灌溉。,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 两大制瓷系统。,三、唐朝(618年907年),2.手工业:,经济:,纺织业:出现缂丝技艺,“通经断纬”; 还吸收波斯风格。,三、唐朝(618年907年),3.商业:,经济:,内贸: 隋唐时期,都市商业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 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外贸: 丝绸、瓷器:远销欧洲、非洲;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司;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

10、景 象。,三、唐朝(618年907年),4.都市:,经济:,兴起原因: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 的逐渐南移等。,长安特点: 空间:“坊”(居民区)“市”(商业区)分 开。 时间: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管理:设市令或市长,严格管理。,表现: 唐代出现长安、洛阳等大都市,后期则有了 “扬一益二”的说法。,三、唐朝(618年907年),4.都市:,经济:,三、唐朝(618年907年),5.南迁与江南的发展:,经济:,唐中期后安史之乱,黄河流域再次遭受大破 坏,北方人口涌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农工商及都会加速发 展,逐渐超过北方。,田租:成年男子每年

11、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 物; 户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 庸(代役):服徭役期限内,不去服役可纳 绢或布代役。,三、唐朝(618年907年),6.制度:租庸调制,经济:,含义:,隋唐都经历了战乱,建立初期,社会生产需要 恢复发展,农民也迫切需要土地和劳动时间。 条件:封建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能够实行 均田制。,三、唐朝(618年907年),6.制度:租庸调制,经济:,背景:,三、唐朝(618年907年),6.制度:租庸调制,经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役负担,垦田 数量增加; 政府赋税收入得到保障;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进步作用:,三、唐朝(618年907年),1.盛世:,政治:

12、,现象: 汉前期:(文景之治、汉武帝) 唐前期:(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 清前期:(康乾盛世),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矛盾 相对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盛等。,三、唐朝(618年907年),1.盛世:,政治:,出现原因: 吸收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历史); 统治者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全面发展(主观); 几代统治者的共同努力而造就(积累);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社会环境); 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建设(物质基础); 科技的进步、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生产力); 民族、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沟通等等。,三、唐朝(618年907年),2.完善三省六部制:,政治:,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负责决策;

13、门下省负责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 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内容:,特点: 相权分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 制和监督,皇权加强。,三、唐朝(618年907年),2.完善三省六部制:,政治:,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善了中央集 权; 相互牵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意义:,政治制度的创新,为后代沿用。,三、唐朝(618年907年),3.科举制: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 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政治:,意义: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 打破门阀士族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扩大统治基础; 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其提供了源 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 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 了中央集权。,三、唐朝(618年907年),3.科举制: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 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政治:,意义: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三、唐朝(618年907年),4.谏议制度: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这 就是谏议制度。,政治:,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 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 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 见。到宋代还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