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9月11日).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4901573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80.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9月11日).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9月11日).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9月11日).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9月11日).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9月11日).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9月11日).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9月11日).pptx(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2012 年 10 月 26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 十九次会议通过),学 习 资 料,1,2017 年 4 月,2,学 海 无 涯,目录,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4 第三章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6 第四章精神障碍的康复.13 第五章保障措施.14 第六章法律责任.17 第七章附则 .20,3,学 海 无 涯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 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 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

2、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精神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 复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精神障碍患者的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姓名、肖像、住址、工作单 位、病历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身份的信息予以保密;但是,依法 履行职责需要公开的除外。 第五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 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 容。 第六

3、条精神卫生工作实行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 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精神卫生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设和完善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体系,,4,学 海 无 涯 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精神 卫生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预防 精神障碍发生、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等工作。 第八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精神卫生工作。县级以上 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精神卫生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民政、公安、教育、人力资

4、源社会保 障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精神卫生工作。 第九条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维护精神障碍 患者的合法权益。 禁止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家庭暴力,禁止遗弃精神障碍患者。 第十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依照法律、法规或者接受 政府委托,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依照本法的规定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并对 所在地人民政府开展的精神卫生工作予以协助。 国家鼓励和支持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 科学技术协会等团体依法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第十一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精神卫生专门人才的培养,维护精 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精神卫生专业

5、队伍建设。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精神卫生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现代医学、我国 传统医学、心理学,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科学技术 水平。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精神卫生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况,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 5,学 海 无 涯 措施,鼓励和支持组织、个人提供精神卫生志愿服务,捐助精神卫生事 业,兴建精神卫生公益设施。 对在精神卫生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 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 措

6、施,加强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工作,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 平。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突 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心理援助的内容。发生突发事件,履行统一 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 情况,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组织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创造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关 注职工的心理健康;对处于职业发展特定时期或者在特殊岗位工作的职 工,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六条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 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

7、育。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对幼儿开展符合其特点的 心理健康教育。 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公共安全事件等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的事件,学校应当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 教师应当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第二十三条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 6,学 海 无 涯 重视教师心理健康。 学校和教师应当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 健康情况。 第十七条 医务人员开展疾病诊疗服务,应当按照诊断标准和治疗 规范的要求,对就诊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发现就诊者可能患有精神障 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 第十八条 监狱、看守所、拘

8、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等场所,应当 对服刑人员,被依法拘留、逮捕、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等,开展精神卫 生知识宣传,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时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卫生、 司法行政、公安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分别对本法第十五条至第 十八条规定的单位履行精神障碍预防义务的情况进行督促和指导。 第二十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 有关部门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指导、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创建有 益于居民身心健康的社区环境。 乡镇卫生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指导、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

9、育活动提供技术指导。 第二十一条家庭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关爱,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 环境,提高精神障碍预防意识;发现家庭成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 当帮助其及时就诊,照顾其生活,做好看护管理。 第二十二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开展精神卫生的 公益性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引导公众关注心理健康,预防精神障 碍的发生。,服务。,7,学 海 无 涯 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 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 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 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尊重接受咨询人员的隐私,并为其保守秘密。 第

10、二十四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精神卫生监测网络,实行严 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组织开展精神障碍发生状况、发展趋势等的 监测和专题调查工作。精神卫生监测和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 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建立精神卫生工作 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交流共享。 第三章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第二十五条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并依照医疗机构的管理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一)有与从事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相适应的精神科执业医师、 护士; (二)有满足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需要的设施和设备; (三)有完善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管

11、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 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专科医疗机构还应当配备从事心理治疗 的人员。 第二十六条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应当遵循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尊重患者人格尊严的原则,保障患者在现有条件下获得良好的精神卫生,(二)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 8,学 海 无 涯 精神障碍分类、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 制定。 第二十七条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以精神健康状况为依据。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违背本人意志进行确定其是否患有精神障 碍的医学检查。 第二十八条除个人自行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外,疑似精 神障碍患者的近亲属可以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

12、碍诊断。对查找 不到近亲属的流浪乞讨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由当地民政等有关部门按照 职责分工,帮助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 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 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 断。 医疗机构接到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不得拒绝为其作出诊 断。 第二十九条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 医疗机构接到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送诊的疑似精神障 碍患者,应当将其留院,立即指派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诊断,并及时出 具诊断结论。 第三十条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

13、原则。 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有下列情 形之一的,应当对其实施住院治疗: (一)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规定,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按照精神障碍鉴定的实施程序、技术 9,学 海 无 涯 的。 第三十一条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一项情形的, 经其监护人同意,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不同意的, 医疗机构不得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应当对在家居住的患者做好 看护管理。 第三十二条 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患 者或者其监护人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不同意对患者实施 住院治疗的,可以要求再次诊断

14、和鉴定。 依照前款规定要求再次诊断的,应当自收到诊断结论之日起三日内 向原医疗机构或者其他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提出。承担再次诊断的 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再次诊断要求后指派二名初次诊断医师以外的精 神科执业医师进行再次诊断,并及时出具再次诊断结论。承担再次诊断 的执业医师应当到收治患者的医疗机构面见、询问患者,该医疗机构应 当予以配合。 对再次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 机构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医疗机构应当公示经公告的鉴定机构名单 和联系方式。接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应当指定本机构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 资格的二名以上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并及时出具鉴定报告。 第三十三条鉴定人应

15、当到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机构面见、询 问患者,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鉴定事项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 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四条鉴定机构、鉴定人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10,学 海 无 涯 方法和操作规范,依法独立进行鉴定,出具客观、公正的鉴定报告。 鉴定人应当对鉴定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并签名。记录的内容应当真 实、客观、准确、完整,记录的文本或者声像载体应当妥善保存。 第三十五条再次诊断结论或者鉴定报告表明,不能确定就诊者为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或者患者不需要住院治疗的,医疗机构不得对其实 施住院治疗。 再次诊断结论或者鉴定报告表明,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 二款第二项情形的,其监护人应当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阻 碍实施住院治疗或者患者擅自脱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