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四元聚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第2讲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898428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四元聚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第2讲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四元聚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第2讲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四元聚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第2讲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四元聚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第2讲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四元聚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第2讲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四元聚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第2讲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四元聚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第2讲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2讲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 1历史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遭破坏等现象严重。 (3)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在批判斯大林的基础上赫鲁晓夫进行改革。,2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 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2)经济方面: 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把原属于国家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

2、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3结果:改革收效甚微,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结束。 4失败的原因: (1)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3)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也阻碍了改革的进行。,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又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为克服赫鲁晓夫改革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了改革。,2主要内容:

3、(1)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扩大党内外民主。 (2)经济方面: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扩大企业自主权。在农业领域,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3结果: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未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其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又因为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导致20世纪60年代苏联经济全面滑坡。,4失败的原因: (1)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是修补性的,未能从根本上变革旧体制。 (2)改革缺乏宏观的整体性,措施不配套。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同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3)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以党代政、党政不分、个人专断、政治生活僵化,

4、致使改革趋于停滞,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衰退,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4)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政策,加强与美国争霸,竭力扩充军备,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使苏联的经济负担日益沉重。,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陷于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 2内容及其结果:,(1)经济改革: 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用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调整了所有制结构,个人劳动者和合作社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还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或建立家庭农场。 结果:经济没有迅速取得预期的效果且日益陷入困窘境地。,

5、(2)政治改革: 内容:政治方面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 结果: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各派别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考点1:赫鲁晓夫改革 【11】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 实行余粮收集制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推行“加速发展战略” A B C D,【解析】B。余粮收集制是列宁实行的,推行“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实

6、行的。答案选B。,【1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解析】D。赫鲁晓夫“跨进新时代”是指他领导下的苏联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考点2:勃列日涅夫改革 【21】1964年到1982年期间,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

7、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解析】A。 根据所学,1964年到1982年正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着手进行改革,但改革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大为增长,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但也出现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等情况,使国家陷入困境。联系本题,符合题意的应是A项,使“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其他各项与所学不符。,【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苏联兴亡史):,材料二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

8、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制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苏联社会主义网,材料三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们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不满的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革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请回答:

9、 (1)结合材料一,谈谈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发展起伏的概况,这种起伏与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有什么联系? (2)根据材料二结合你对赫鲁晓夫的了解,你认为为什么人们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赫鲁晓夫的墓碑? (3)材料三体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改革的什么特点?这种改革对苏联产生哪些消极影响?,【参考答案】(1)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中期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最高,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之初取得一定成效,60年代初有所下降,70年代后逐年下降,因为两次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不能革除弊端,改革后期经济发展速度放慢。,(2)观点一:赫鲁晓夫性格矛盾。观点二:赫鲁晓夫改革

10、之初取得一定成效,后期改革带来较多问题。观点三: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但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3)优先发展军事工业(重工业)。人们生活水平没有提高,人民不满情绪强烈;经济水平与西方国家差距拉大;国民经济比重失衡加剧。,考点3:戈尔巴乔夫改革 【31】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D。本题有很大的迷惑性,“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很容

11、易错选A。但题干还有把卷心菜剥光,表现为苏联解体。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为D。,【32】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解析】B。A项表述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 C项表述不正确,材料无法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完全”背离马列主义。B项表述符合材料的核心内容,答案选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