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3)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4887349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8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3)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3)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3)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3)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3)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3)(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的运动规律,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地球运动是高考复习中的重难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成为体现地理高考试题难度的重要知识点。有关此内容的高考试题的总体特点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出奇。在每年的高考文综卷、高考地理卷中出现了不少好题,令人耳目一新。但此类试题整体难度偏大,有些太过抽象,让考生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复习。可以说,该部分内容复习难度大,花费时间多,高考得分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做题时找不对思路,对于地球运动规律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规律运用不合理,知识迁移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有限,看不懂图,读不出地图中的隐含信息等造成的。地球运动的高考试题,选取的情境主要是图像情境,题型主要

2、是选择题,题量平均23题,分值约占10%。,考纲要求: 1.地球自转、公转的 方向、速 度、周期 2.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 运动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归纳整合构建框架,1.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比较,2.黄赤交角,(1)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2)图示:,乙,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知识点分析说明,1.光照图上的时间信息,2.某地区纬度的计算,3.昼夜长短的变化,5.影子问题,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强化专练巩固,目标与要求: 1能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能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3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能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答题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

3、 1、要看清题干表述 2、要读懂题干含义 3、要解读图表信息 4、要巧除干扰选项 二、综合题 1、要细审题 2、要查信息 3、要勤迁移 4、要善表达,例题1:一艘轮船从圣弗朗西斯科返回上海,船员们在甲板上观测前一天正午到后一天正午的时间间隔是 A一个恒星日 B一个太阳日 C比一个恒星日稍短些 D比一个太阳日稍长些,点拨: 如果没有相对运动,地球上 观察连续两次正午的时间间隔应为 一个太阳日,如果物体顺着地球运 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次观测正午 的时间间隔小于24小时,如果物体 逆着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 次观测正午的时间间隔大于24小时。 答案:D,例题2: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

4、图。读图回答(1)(2)题。,(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A. 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 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 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 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1)点拨:图中范围内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约为赤道处的一半,且自南向北减小,说明位于北半球,即纬度在北纬60度附近。 答案:A,(2)点拨:地球自转线速度取决于圆周运动的周长,在纬度相同情况下,海拔高度大,运动周长增大,速度增大。 答案:A,例题3:某日酒泉昼长11时20分,西昌昼

5、长11时40分。某航天专家上午11时乘飞机从酒泉到西昌参观“嫦娥一号”卫星发射,途中飞行3小时。据此和下图分析航天专家该日经历的昼长为:A11时40分 B14时30分 C11时30分 D11时24分,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地球自转周期中的太阳日。航天专家该日经历的昼长主要是在西昌经历的,如果航天专家没有运动,在西昌经历的一天为24小时,白天为11时40分,现在他一方面随地球自转,一方面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动,感觉一天时间应该比实际周期短,而且发生运动时间在11点以后的3小时范围内,应该在白天,所以短的时间是在白天范围,短的时间为从东经98度到东经102度的经度差所消耗的时间,为16分钟,即航天专家感

6、觉一天的白天时间为: 11时40分-16分=11时24分。 答案:D,例题4: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的这一天,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之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太阳直射点从A点移至B点期间,长江径流季节变化正值_期,亚平宁半岛南部气候特点为_。(2)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的这一天,北极圈与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相差_度。太阳直射点从B点移至C点期间,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向_移动。(3)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昼长时间北极圈比赤道上_ (多或少几小时)小时。太阳直射点从C点移至D点期间,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呈_方向流动,北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是

7、_(全称)。,点拨:(1)直射点位于A点时为夏至日,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都是距离直射点最近的一天,即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之中最大值。太阳直射点从A点移至B点期间,即从夏至到秋分,北半球为夏季,我国东部季风区为雨季,长江径流季节变化正值汛期,而亚平宁半岛南部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此时为夏干季节。 (2)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的这一天,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北极圈与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相等,差值为0。由于直射点向南移动,地球上气压带风带也向南移动。 (3)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即冬至日,北极圈为极夜,昼长为0,赤道昼长为12小时,所以昼长时间北极圈比赤道上短1

8、2小时。太阳直射点从C点移至D点期间,北半球为冬季,热带季风风向为东北风,北印度洋海区北部沿岸海水向西流动,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此时陆地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北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是阿留申低压。 答案:(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汛(洪水);炎热干燥 (2)0;南 (3)少12;逆时针;阿留申低压,例题5:地球上太阳直射点正向南移动,北极圈内极夜范围占不到1/10,这一天是 A7月1日 B1月1日 C 10月1日 D4月1日,点拨:1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且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说明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南移动。2太阳直射点移动幅度与极昼极夜变化幅度相同,移动2326用三个月,即90天,。3太阳直射

9、点从赤道开始向南移动过程中,从北极点向南出现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北极圈内极夜范围占不到1/10,用时间约90天*1/10=9天,日期为9月23日+9天,为10月2日。 答案:,例题6:读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年运动轨迹图,回答(1)(2)题。,(1)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Aa Bb Cc Dd(2)当太阳直射点自a向b移动的过程中,下列现象不可信的是A.悉尼昼长夜短,且夜渐长 B.全球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C.我国冬季风活动频繁 D.我国北方河流进入汛期,点拨:(1)a位于南回归线,为12月22日,直射点逆自转方向运动,从a到b,b为春分,d为夏至日6月22日,直射点从d到c运动,所

10、以c为秋分日。 (2)太阳直射点自a向b移动的过程中,为从冬至到春分,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且正向赤道方向运动。此时期我国位于冬季,北方河流为枯水期。答案:(1),(2)D,例题7:如太阳直射20N,那么70N以北为极夜区晨昏线与南北纬70纬线相切20N纬线上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长值 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动,点拨:太阳直射20N,晨昏线与南北纬70纬线相切,北纬70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纬70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20N纬线上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长值应该在夏至日,太阳直射20N,直射点可能正在向北,也可能正在向南移动。 答案:B,例题8:下图中N为北极点,弧 POQ为晨昏线,读图回答(1)(

11、2)题。,(1)一旅游者16时位于图中H点,则A.此时刚日出 B.旅游者的影子位于西南方C.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D.北京的昼长在变短,(2)一飞机欲从Q地飞往P地,其最短航行路线是 A.沿弧QOP从Q飞往P B.沿QNP从Q飞往P C.沿纬线从Q飞往P D.沿QMP从Q飞往P,(1)点拨:16时位于晨昏线上,在正午12点之后,应该位于昏线上,昼长为8小时,此时晨昏线与北纬70度纬线相切,直射点位于南纬20度纬线上,北半球为冬季,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比较快。由于没有给出直射点移动方向,所以不能判断北京的昼长在变短还是在变长。此时直射点位于M所在经线,且位于南半球,即位于H点西南方向,所以位

12、于H地的旅游者的影子位于东北方向。答案:C(2)点拨:经过地心、Q地、P地的大圆,正好是晨昏线经过的大圆。答案:A,例题9:读以极点为中心的局部经纬网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图中A点的地方时是,A4时30分 B5时30分 C6时 D7时,点拨:南纬50度纬线上,夜长为9小时,夜半球正中央为0点,A为日出地点,为4时30分。 答案:A,谢谢大家! 再 见,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昼弧中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点。 夜弧中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或24点。,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利用北极星的仰

13、角计算: 北极星仰角=当地纬度; 北极星与天顶的角距离=90当地纬度 (只能是北半球)。 利用昼长确定: 当北(南)半球某纬度的昼长是X小时, 而所求地区的夜长也是X小时时,当地纬度 即与上述纬度相同,所处南北半球相反 (春、秋分除外)。,晨昏线: 由于地球自转,晨昏线不停的由东向西运动。 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因此,在太阳直射点南北往返运动中,使晨昏线以地心为中心,在极点和极圈间往返摆动,造成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从春分夏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的极昼范围由极点向极圈扩展,南半球相反

14、。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全部为极昼,南半球相反。 从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的昼渐短、夜渐长,但纬度越高,昼仍然越长,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由极圈向极点缩小,南半球相反。 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从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移动,北半球的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由极点向极圈扩展,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南半球相反。 从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昼渐长、夜渐短,但纬度越高,夜仍然越长,北极圈内极夜范围由极圈向极点缩小,南半球相反

15、。,(3)昼夜长短的计算: 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利用已知昼长计算):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在日照图上昼夜长短的计算 根据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占所处纬线圈的比例)来计算。,(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中D折线所示。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中C折线所示。 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中E折线所示。,(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

16、变化规律: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图A。 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图B。 回归线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全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图C。,(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 H=90两地纬度差 (或H=90),5.影子问题: 影子的朝向与光源的方向相反。 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反之越长。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律是日出最长变短正午最短变长日落最长(理论上晨昏线处影子无限长)。 正午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北回归线以北太阳终年南射,正午日影始终朝北;纬度越高,日影越长;6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