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866497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4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课件(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保障,一、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与措施,(一)古代社会保障思想 (二)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结构,(一)古代社会保障思想,1、储粮备荒思想和仓储赈灾措施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 “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墨子 仓储制度,即建立专门的粮仓,储存粮食,用来稳定粮价,借贷或放粮救荒、济贫。战国时期叫平籴仓;汉代称常平仓;隋代设义仓、社仓;唐代设常平仓和义仓;五代后周设惠民仓;宋代推广惠民仓、广惠仓、丰储仓;明代有预备仓、济农仓;清代州、

2、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 ,等等。,2、大同仁爱思想和养老慈幼措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孔子 “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3、 孟子尽心上篇 文王兴、善养老,民归之如水之就下,遂能以百里而王, ,在要求家庭担负主要保障功能的同时,历代统治者也重视社会的责任,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弥补家庭功能之不足。自唐虞起,中央就设有九官,其中司徒,专门处理百姓事务,如周礼记载大司徒以保息六券万民,其保息六券是: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日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子。,3、患难相恤主张和邻里互助措施,北宋大臣吕大防、吕大临兄弟俩在自己家乡蓝田(今陕西省内)与邻里亲友共同制定的乡约(也称吕氏乡约或蓝田乡约)把社会民众相互帮助的要求用契约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乡约的主要内容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王阳明亲自拟定

4、的南赣乡约进一步规定了“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息讼罢争,讲信修睦”的互助内容。 与患难相恤主张相关联的民众互助互济的保障措施在古代就已出现,如邻里相帮操办丧葬事宜等,体现了众人出力帮助苦主分担灾难的思想,而最能反映这一思想的互助保障措施是社仓制度。 社仓是仓储制度中的一种形式。它是以民间力量为主兴办的一种互助互济性质的备荒仓储。社仓始于隋代,隋书?长孙平传载:“开皇三年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 明史载:弘治中,江西巡抚林俊上书请建常平仓和社仓。明嘉靖八年,乃令各抚、按设社仓。以20至30家为一社,择家殷实而有义行者1人为社首,处事公平者1

5、人为社正,能书算者1人为社副。每户按出谷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每户每年出谷1至4斗,每斗外加损耗5合。遇灾荒年,上户需借谷者,可酌情贷之,有收成后还仓;中、下户需借谷者,可酌情赈给,不必还仓。,4、关怀弱者的思想和居养机构的兴办,孔子大同思想中包含“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主张; 管子五辅篇主张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 中国古代有一种收养抚恤孤寡、流浪、乞讨人员的“居养”制度。 居养制度产生于汉代,起初是一种暂时性的收养行为,宋代以后社会上出现一种固定的居养机构如居养院、安济坊、福田院和漏泽园等,专为收容流民、乞丐和鳏、寡、孤、独、残疾无依者。 明清以后,为弱者提供院内救

6、济的居养机构较为普遍,如明朝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命令全国州县普设惠民药局,此外还设置栖流所、养济院等,给贫困病疾者以救济。 明英宗时,设置东、南、西、北四座“福田院”,共计收容300人,每年国库拿出500800万两白银,安置贫疾者和解决鳏、寡、孤、独者的基本生活问题。 清自雍正起,在各地设置普育堂,其中育婴堂负责收容和养育弃婴,普济堂为老年、残疾无依靠者提供住院救济。,(二)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结构,三个层次 八个基本方面,三个层次:国家、社会、宗族,国家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发展起了主要的作用。国家不仅出资兴办并掌控常平仓、六疾馆、孤独园、居养院、福田院、养济院

7、、惠民药局、工艺局、贫民习艺所等社会保障机构,直接承担了备荒救灾、养老扶幼、医治病残、收养贫困的责任,而且还呼吁社会、宗族从事社会救济活动,甚至通过调拨资金等方式支持民间慈善事业 而社会与宗族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官方宣扬的意识形态为主导,广泛利用各种资源,设立育婴堂、普济堂、清节堂、恤嫠会、保婴会、施棺局、义庄等慈善机构与团体,针对社区弱势人群或宗族贫困成员各有侧重地开展社会救济,从而有效地补充了国家的不足,成为传统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个基本方面:,1、灾荒救助 “荒政”,包括灾前预防(兴修水利、设立常平仓、义仓、社仓等)、灾中救济(调粟、移民就粟、安置流民、赈济、以工代赈、养

8、恤、蠲免等)与灾后重建(贷种、贷牛、垦荒等)等方面 2、救治贫病 包括医病和扶残 周礼中专设有“医师”、“疾医”官职。管子要求实行“九惠之教”,其中“养疾”一项即要求政府将身患残疾、生活不能自理者收养在“疾馆”中,终身侍养。南朝齐代设有“六疾馆”,专门收养贫病之人。唐朝寺院设“悲田养病坊”,后改由国家主持,功能与“六疾馆”大致相同。宋代以后,政府设立“惠民药局”,为贫民医病提供方便。而民间社会也设立慈善机构对贫病、残疾之人施医施药,为救治贫病之民发挥了重要作用。 3、救助鳏寡孤独 明代朱元璋更要求:“天下郡县立孤老院。” 大明律中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

9、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4、养老,周礼将“养老”作为保护生息百姓的“六政”之一,养老事务有专门官员负责,每年举行隆重的养老仪式,老年人及其家属可享受免除赋役的待。 西汉以后,在养老方面实行存问制度、“高年赐王杖”制度等,并对他们进行物质赏赐和给予优免赋役、量刑从轻等法律方面的优遇。汉文帝时还颁发“养老令”,要求地方官经常慰问老年人,并对他们赐予米、肉、酒、帛、絮等衣食。 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了收养孤贫老人的“孤独园”。 宋代以后,设立福田院、孤老院、养济院等机构专门收养贫困老人成为常制。朱元璋统治时期,是否设立养济院以及养济院经营好坏,成为地方官考核的重要依

10、据。清代由于养济院功能的逐渐衰败,又由民间建立普济堂以补养济院的不足。 与此同时,宗族义庄对本族鳏寡老人按期发放赡养费用,使其不致流落外乞,有力地补充了政府养老设施的不足。 5、育婴 清代育婴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种是育婴堂,从京师、省城至府县城市均设有,构建房舍,雇佣乳妇,收养弃婴。在江南地区,甚至一些市镇也设有育婴堂,并在僻远乡村设立育婴堂派驻机构“留婴所”、“接婴所”,收送乡村的弃婴,从而构成覆盖城乡的育婴网络体系。 一种是保婴会,是江南地区自清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与育婴堂运作方式不同但又互为补充的新的民间育婴团体。,6、助学,宋元以后,政府备有学田、膏火田等公产收入作为膳廪支持;而地方

11、社会与宗族义庄也建立义田、义学、贡士庄等,为地方或族内贫寒子弟的学业、举业提供支持。苏州范仲淹创建范氏义庄,除设义学外,还有对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的同族子弟予以钱、米资助的规定 7、救济失业 晚清 工商业者为了规避包括失业在内的各种生存风险,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保障体系,如明清苏州碑刻中所见布业经义公所、绸缎业七襄公所等议定的同业伙友之间的互助救济,实是与宗族血缘保障系统不同的另一种保障体系,即以业缘为纽带的社会保障。 如七襄公所规定:“如同业中有老病废疾不能谋生者,有鳏寡孤独无所倚藉者,有异乡远客贫困不能归里者,由各肆报之公局,令司月者核实,于公费中量为资助。” 有些工商业组织还为同行失业人员创

12、造再就业机会,如苏州兴复公所:“经同业公议,停收学徒,俾使失业各伙,即可设法安插,不致有流离失所之苦。”,8、优抚优恤,管子主张实行九种惠民的措施,其中有“接绝”一项,即士民死 三国志魏书中说到对于“力战死事者,皆如旧科,勿有所漏”说明此前各王朝对于战死沙场的军人是有专门抚恤规定的。 明朝时立有优给优养条例,是关于军人优抚方面的律令记载。条例对军人待遇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武官残疾者月给米三石优养,京卫官老疾无子孙者,全俸优养。军士阵亡,有妻者月粮全给,三年后守节无依者,月给米六斗终身。 清代军队有绿营和八旗的区别,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种族歧视政策,绿营兵享受的待遇往往只有八旗兵的一半。八旗军官

13、战死不但能得到高额恤银,子女也可荫职,而抚恤待遇的高低也与官阶紧密联系,如品级较高的都统战死,其恤银可达10001200两,但普通士兵战死,则根据兵种的不同,往往只有数十两至二百两不,二、中国近代的社会保障,1、时间 国民政府时期 2、背景 经济背景:经济落后,通货膨胀 政治背景:抗日战争,国统区与中国共产党特区并存,国统区内军阀独立 社会背景:因为战争、通货膨胀等因素,人民群众生活动荡、贫穷、困苦不堪,3、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劳动条例,晋察冀根据地制定了边区政府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条例。 1948年12月,新中国解放前,东北解放区颁布试行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

14、暂行劳动保险条例,并于1949年7月扩大到东北解放区所有公营企业,这是人民政权第一个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的劳动保险制度。,3、内容 国民党政府曾数次提出创办劳工保险,并公布过暂行工厂通则(后改为工厂条例)和监察工厂条例,但由于军阀割据、政局不稳、政令不畅,各地未认真执行。 我们党中央却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我们在苏区,即1931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工农革命政府,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的劳动立法。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八小时工作制。,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劳动条例,晋察冀根据地制定了边区政府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条例。

15、1948年12月,新中国解放前,东北解放区颁布试行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并于1949年7月扩大到东北解放区所有公营企业,这是人民政权第一个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的劳动保险制度。,4、评价 比中国古代社会保障要丰富,从社会救助扩展到了保险等内容; 富有人道主义关怀,如八小时工作制; 由于抗日战争,内战等原因,与同期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相比仍属落后; 我们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四、 中国当代社会保障的初建 (1949-1966年),1、背景 (1)经济背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倾向于用计划理性主导制度设计、“父爱主义”盛行 (2)政治背景: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八大民主党派参政,政治上照搬苏联模式

16、(3)社会背景:国家范围内实行平均主义,基本消除了表面上的贫富分化,社会结构呈现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个阶层(知识份子阶层),2、内容: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 A、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B、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 三项补充: C、农村社队集体保障 D、社会救济 E、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1)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适用于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和合作社的全国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具体规定了职工在疾病、伤残、死亡、生育及年老后获得必要物质帮助的办法,同时规定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吼可以享受一定的保险待遇。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法规。 根据此条例,国有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都举办了以本单位职工为对象的福利事业,即职工福利。,(2)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企业职工保险经费从企业收益中直接提取,自行组织实施,封闭式运营。当企业收益不足以支撑单位保障时,国家财政通过补贴的方式来给予最后保证。 由于福利设施的运营和管理,福利补贴都需企业支出,归企业所有,最终形成了企业办社会的局面。 这一块也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