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四项基本能力解读专题5 四项基本能力的综合应用课件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851108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4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四项基本能力解读专题5 四项基本能力的综合应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四项基本能力解读专题5 四项基本能力的综合应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四项基本能力解读专题5 四项基本能力的综合应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四项基本能力解读专题5 四项基本能力的综合应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四项基本能力解读专题5 四项基本能力的综合应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四项基本能力解读专题5 四项基本能力的综合应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四项基本能力解读专题5 四项基本能力的综合应用课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四项基本能力的综合应用,第二部分高考四项基本能力解读,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一般都是综合考查考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这四项基本能力。也就是说这四项能力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复习中需要将这四项能力综合应用,以下结合相关例题剖析四项基本能力的综合运用。,【典型例题28】 (2012安徽文综)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 材料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图示信息,分析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调整体现的政治生活

2、道理。,(1)获取和解读信息。首先从背景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从形式上看,该背景材料属于图表类,第一步审标题,从标题中可以看出有三个主体,即我国城镇化率、人口文盲率和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一个关键词“变化”,通过阅读这个标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城镇化率、人口文盲率的变化与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变化有着一定的关系;第二步审表格的项目和内容,自1953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口文盲率不断降低,在1953年和1995年农村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明显高于城市,而在2012年农村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与城市持平。,其次审设问,第一要明确问题,

3、即分析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调整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第二明确信息范围,图示信息;第三明确知识范围,政治生活道理;第四明确设问指向,是什么;第五明确分值,12分,即要求答案为3或4点。 (2)调动和运用知识。依据上述分析,本题要求调动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调整体现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运用获取和解读信息中得出的结论来调动和运用知识。,自1953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和人口文盲率不断降低(说明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调整奠定了基础,通过这种分析可以调动我国的选举制度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

4、这一知识。 2012年农村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与城市持平,说明了农村和城市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可以调动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知识。 由1953、1995年和2012年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变化说明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可以调动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这一知识点。,(3)描述和阐释。1953年至2012年,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用历史和辩证的观点来描述和阐释这一过程,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口文盲率不断降低,在1953年和1995年农村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明显高于城市,而在201

5、2年农村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与城市持平。从这一变化我们可以描述为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日益实现,阐释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4)论证和探究。通过以上的分析基本得出本题的答案要点,论证和探究要求考生能够用通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们需要将调动和运用以及描述和阐释的相关观点运用流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和正确的逻辑关系展示出来,便是答案。,答案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口文盲率的下降,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不断调整,体现了我国的选举制度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 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人民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更好

6、地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有利于公民平等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典型例题29】 (2012福建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当前弘扬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人们对义利观的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孙中山提倡“大义所在”,坚持革命和民族大义,反对“重私心而忘公义”;中国共产党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自身的合法利益

7、”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材料二福建某著名民营企业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利义兼顾,诚信不欺,重视节能减排,依法纳税,积极捐助慈善事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材料三雷锋,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诗篇。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1)材料一中义利观的演变过程如何体现了矛盾观点? (2)请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努力践行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理由。 (3)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追求利益最大化。”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 (4)根据材料三,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以“弘扬

8、雷锋精神,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向社会发出倡议。(要求:写出倡议书内容的提纲;不得显示个人身份的任何信息。),本题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义利观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本题的四问综合考查考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这四项基本能力的理解和运用,下面逐问进行分析。 关于第一问“材料一中义利观的演变过程如何体现了矛盾观点”?,本设问主要运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 (1)获取和解读信息。首先从背景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从形式上看,该背景材料属于议论类文字材料,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获取以下有效信息:孔子、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对义利观的认

9、识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正是这种不同不断推动了人们对义利观认识的不断发展,同时这三者认识的不同也体现了时代对人们观点的影响。其次从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第一要明确问题,即材料一中义利观的演变过程如何体现了矛盾观点;第二明确信息范围,材料一;第三明确知识设问,矛盾观点;第四明确设问指向,是什么;第五明确分值,12分,即要求答案为3或4点。,(2)调动和运用知识。依据上述分析,本题要求调动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对义利观认识过程的变化。 题干中提到人们对义利观的认识是一个“演变过程”,尤其是孔子、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对义利观的认识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正是这种不同不断推动了人们对义利观认识的

10、不断发展,就是发展过程,涉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孔子和孙中山对义利观的认识将二者对立起来,没有看到二者的统一,而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看到了二者的对立统一。这体现了全面的观点,并抓住了重点。,孔子、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处于不同的时代,对义利观的认识是不会一样的,这又体现了时代的特殊性,也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关于第二问“请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努力践行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理由”。 本设问主要运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1)获取和解读信息。首先明确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基本内涵,即既强调“公”又强调合理的“私”,社会主义义利观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

11、公民个人自身的合法利益,可以对这段话分解成党和人民的利益(换句话说就是国家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对于个体而言)两部分。 其次从设问中可以知道第一要明确问题,知识范围是政治生活,行为主体是党和政府,设问指向是为什么(需要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角度思考),分值是9分,即3个要点。,(2)调动和运用知识。首先明确要调动和运用的知识包括哪些内容: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和职能。 维护国家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及国家性质与政府的权威等; 维护的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

1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的性质和宗旨等。,(3)描述和阐释。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这样做有什么意义。社会主义义利观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自身的合法利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样这一论述有利于维护党的执政地位、树立政府的权威以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第三问“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追求利益最大化。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本设问全面运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首先从背景材料

13、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从形式上看,材料二属于纯文字型材料,该材料的主旨是企业要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其次我们可以从设问中获取以下信息:第一,要求运用的知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涉及市场调节、企业的社会责任、诚信经营等知识;第二,题目类型属于评析题,要明确评析题的一般答题模式(三方面:合理,为什么合理;错误,为什么错误;正确说法、做法);,第三,答题方向是结合材料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追求利益最大化”观点进行评析,可知此观点有合理性,也有不足。 (2)调动和运用知识。通过上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需要调动和运用的知识是市场调节、企业社会责任以及诚信经营的相

14、关知识。题干“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追求利益最大化”说明了企业必须追求利益才能得到满足和发展;材料二中的事例表明了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3)描述和阐释事物。本题属于评析类问题,在作答时首先要判断表态,也就是题干的观点,合理的地方是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就本题而言,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必须追求利润,没有利润,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这是题干的合理性。而设问中有要求结合材料二,材料二的主旨是承担社会责任和诚信经营,也就是说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诚信经营,也就是题中观点不合理的地方,需要考生加以阐释。,(4)论证和探究问题。通过第三

15、步我们明确了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润,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和诚信经营,这就需要考生能够用通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承担社会责任和诚信经营。 关于第四问“根据材料三,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以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向社会发出倡议。(要求:写出倡议书内容的提纲;不得显示个人身份的任何信息。)” 本设问主要运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1)获取和解读信息。首先从背景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从形式上看,材料三属于纯文本文字,其主旨是“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从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第

16、一明确知识范围,文化生活;第二要求是发出社会倡议,即怎么办的问题;第三明确分值,10分,可能是5点。 (2)调动和运用知识。通过上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要求调动和运用的知识是“弘扬民族精神”的知识点,“促进社会文明”涉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知识。,(3)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通过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最后一步就需要用通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是组织答案。,答案(1)对义利关系的探索,推动了人们对义利观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义利关系的认识既看到二者的不同,又看到二者的统一,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全面地看问题。不同历史时代的义利观各有特点,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要求,体现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是我国政府的宗旨、原则及履行职能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树立政府权威。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3)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