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职能分类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844654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3.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职能分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城市职能分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城市职能分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城市职能分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城市职能分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职能分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职能分类课件(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 第二节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2,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3,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 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 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4,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1、基本经济活动: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 离心型的基本活动: 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 向心型的基本活动: 例

2、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2、非基本的活动: 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5,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3、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 一个城市的钢铁工业,其产品的80供给外地,20在本城市消费,则钢铁工业部门在本市的BN比是l:0.25,就是100:25。 如果城市各经济部门把从业职工划分成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即可得到整个城市的BN。现代城市的每一个经济部门都可能既为外地服务又同时为本地服务,

3、不过二者的构成状况,即BN可能很不相同。 4、基本部门与非基本部门 有时也把以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 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部门。,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6,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 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 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

4、,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7,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一)、普查法 通过发调查表和现场访问获得每一个企业和单位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 信息,最后都折合成职工数,进而得到整个城市的BN。 优点: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缺点:整个调查过程非常繁琐。当城市规 模较大时,工作量浩翰异常,如果想同时对比研究几个城市,简直就无法靠个人的力量得到第一手资料。,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8,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二)残差法 先把已经知道的以外地消费和服务占绝对优势的部门,作为基本部分先分出来,不再过细地区分内部可能包含的非基本部分

5、。 然后从基本活动不占绝对优势的部门职工中,减去一个假设的必须满足当地人口需要的部分。他假设的比例为1:1。 我国城市规划在调查基本人口时,为了简化过程也有采用这一方法的。不过为了比较准确起见,常常是分别和有关的主管部门共同讨论,估计出每个部分的基本/非基本的合适比例。 优点:简单 缺点:主观性较强,精度不高。,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9,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三)区位商法(或宏观法) 这个方法的实质是认为全国行业的部门结构是满足全国人口需要的结构,因此各个城市必须有类似的劳动力行业结构才能满足当地的需要。 低于这一比重的部门,城市需从外地输入产品或取得服务。

6、当城市某部门比重大于全国比重时,认为此部门除满足本市需要外还存在基本活动部分。大于全国比重的差额即该部门基本活动部分的比重,把各个部门和全国平均比重的正差额累加,就是城市总的基本部分。,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10,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三)区位商法(或宏观法) 马蒂拉(JMMattila)和汤普森(WRThompson)首先提出这种方法,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 ei为城市中i部门职工人数;et为城市中总职工数; Ei为全国i部门职工数;Et为全国总职工数。 Li为区位商。Li大于1的部门是具有基本活动部分的部门。,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11,二

7、、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三)区位商法(或宏观法) ei为城市中i部门职工人数。 et为城市中总职工人数。 Ei为全国i部门职工数, Et为全国总职工数。 Bi为剩余职工指数。Bi小于0,则此部门只为本地服务;Bi大于0,则 Bi为i部门从事基本活动的职工数。 B为城市中从事基本活动的总职工数。,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12,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三)区位商法(或宏观法) 优点: 简化了区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部分的复杂过程。 缺点: 假设的前提有问题。区位商法的假设只有在国家没有外贸出口和全国各城市都有相同的生产率和消费结构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对于重要的出

8、口部门,用全国比重去衡量城市满足本地需要的部分,显然标准就偏高了。城市之间在同一部门生产率的实际差别和消费习惯的不同也会影响计算的准确性。,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13,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四)正常城市法 瑞典地理学家阿历克山德森在1956年研究美国城市经济结构时企图为各部门寻找一个正常城市”作为衡量所有城市应有的非基本部分的标准。 低于这一标准的部门,只为本地服务,在这标准以上的部分,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14,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四)正常城市法 1、方法: 确定城市、划分部门:阿历克山德森收集了美

9、国864个10 000人以上城市的职工资料,按36个部门计算了每个城市的职工构成百分比。 排序、画累计分布图:分别把每个部门的864个城市按职工比重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并据此画成各部门职工百分比的累积分布图。,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0,100% 城市的个数,%职工百分比,5%,15,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四)正常城市法 1、方法: 确定基本活动的界限:经过大量的对比,最后确定选取各部门序列中第5个百分位(即第43位城市)城市的职工比重作为该部门满足本地需要的正常比重,并称之为K值。超出K值的部分为基本活动部分。,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0,100

10、% 城市的个数,%职工百分比,5%,16,17,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四)正常城市法 1、方法: 汇总:36个部门的K值加起来一共是377(表61)。意味着美国城市当时为本市服务的“正常的”职工比重应该在377左右,即BN约1:06。,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18,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四)正常城市法 2、评价: 优点: “正常城市”的思想有一定的作用 缺点: K值选取的随意性。选用第5个百分位,这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很大程度上是经验性的决定。接近于作者想象中的具有377非基本部分的所谓“标准结构”的城市,都是人口为15万的小城市。 不同规模的城市

11、同等对待,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19,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四)正常城市法 3、改进与发展 莫里塞特(1Morrisset)1958年在阿历克山德森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工作, 从原来864个城市中删去了123个部门结构比较特殊的城市, 余下的741个城市再分成美国东北部和西南部两个地区, 又把每个地区中所包括的城市分成7个规模组,分别找出了36个部门每个规模组城市的K值(表62)。,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20,21,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四)正常城市法 3、改进与发展 结论: (1)K值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是有差别的。 经

12、济发展较早,制造业高度专门化的美国东北部城市,除了制造业以外,其它部门的非基本部分的比重(K值)都比发展历史相对较晚、城市密度相对较小的南部和西部要低; (2)各部门的K值以及K值的和,随着城市规模级别的上升而提高 进一步证实了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城市的非基本部分一般也相应增加。 阿历克山德森对864个从1万人到数百万人的庞大城市体系,统统使用第5个百分位的“正常城市”作为标准划分基本/非基本活动是不可取的。,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22,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五)最小需要量法 1960年厄尔曼(ELUllman)和达西(MFDacey)提出 1、方法的主要内容

13、 城市经济的存在对各部门的需要有一个最小劳动力比例,这个比例近似于城市本身的服务需求,一个城市超过这个最小需要比例的部分近似于城市的基本部分; 把城市分成规模组,分别找出每一规模组城市中各部门的最小职工比重,这个比重值作为这一规模组所有城市对该部门的最小需要量。 一城市某部门实际职工比重与最小需要量之间的差,即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把城市各部门的基本部分加起来,得到整个城市的基本部分。,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23,24,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五)最小需要量法 1、方法的主要内容 用最小需要量法分析美国城市的经济基础,同样证实了城市的非基本部分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

14、而提高(表63)。 评价 优点:按城市规模组来确定城市经济的基本部分,又向前跨出了一步 缺点: 假如被选择出来作为衡量某一规模组最小需要量的那个城市,经济结构恰恰很特殊,不能代表一般状况,那就会影响一大片城市的计算的准确性。 假如按照厄尔曼等的方法认为具有最小需要量比例的城市能满足自身需要,其余城市都有输出,那么就会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输出,却没有一个城市需要输入。,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25,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五)最小需要量法 2、发展: 为了避免第一个缺陷,穆尔(CLMoore)把城市按规模分成连续的14个等级,从每一个规模级的城市样

15、本中,找出每个部门的最小职工比重和中位城市的规模。然后将两者进行回归分析,利用回归方程可以求到任何规模城市某部门相应的最小需要量。 穆尔对1970年美国333个城市的分析结果表明(表64,图61),大多数部门的城市规模级别与最小需要量之间有很高的正相关。出乎意料的是零售业相关性不强。建筑业、健康服务业和农业则没有相关性,故没有包括在图表中。所有部门都表现出最小需要量随城市人口增加而上升的趋势,其中以耐用品制造业最显著。,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26,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27,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第一节 城市

16、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28,二、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五)最小需要量法 为了克服厄尔曼等方法中的理论缺陷,吉布森(LJGibson)和沃登(MAWorden)改用各规模组中第二位最低的城市职工比重作为每个规模组城市的最小需要量。 他们为了从各种方法中找出最佳区分基本/非基本的间接方法,曾经对亚利桑那州的20个小城镇(人口从1 838到15 000)用普查法、三种不同比例的抽样调查法、两种不同标准的区位商法和四种不同的最小需要量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证明,用穆尔建立的最小需要量的回归模型所得的结果最接近于普查结果。用第二位最低职工比重的最低需要量法效果也相当好。,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29,三、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城市BN在不同城市之间有很大差异。 1、城市人口规模: 首先是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城市越大,城市内部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依存关系越密切,城市内的交换量越多;城市居民对各种消费和服务的要求也越高;城市也越有可能建立较为齐全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和设施。而小城市一般只有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