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4843452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87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监测试题及答案-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监测试题及答案-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监测试题及答案-汇总.(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填空题:(40分)1、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途径有 、 和 。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一般规律为 茎 叶 。2、TSP测定的主要方法是 ;SO2测定主要的测定方法是 ; NOX测定主要方法是 ;硫酸盐化速率测定的主要方法是 。3、在COD测定中,我国规定的标准方法是 ;在此方法中,需要在水样中加入Ag2SO4-H2SO4溶液30ml,加入Ag2SO4-H2SO4溶液的作用是 ;同时,在加热回流两个小时里,必须保持溶液的 色。4、在环境监测中要遵循 _ 原则。5、用堰板法测量一不规则污水渠的废水流量,测得过堰水头高度为0.14m ,从水底至堰缘的高度为0.22m,堰上游水流宽度为0.55m,问此污水

2、渠的流量为 _(m3/s )。(2%)6、生物样品预处理时,如需要测定金属元素时可用 进行消解预处理;测定汞的时候,可用 进行消解预处理。在水样的预处理中,测定非金属无机化合物一般用 方法作预处理;测定有机化合物一般用 作预处理。7、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面水域的不同分为五级标准,下面各水体各适用哪一级标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_ 长江回游鱼类产卵区:_麦田灌溉用水区:_ 淡水浴场:_ _8、在含氮化合物测定中,三氮指的是:_ ,_,_ 。含氮化合物在一般情况下分解的最终产物是 。9、在水样的保存中,常采用的保存措施有: ; ; ; 。 10、原子吸收光度法中,被吸收光的强度与蒸汽基态原子浓度

3、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符合 定律;原子吸收光度法可以根据基态原子化过程划分为 、 、 三种方式。11、在土样制备过程中,风干的土样碾碎后,先过 尼龙筛,然后用 弃取样品至足够分析用的数量,最后全部通过 的尼龙筛。二、问答、计算题:(60分)1、有一条流经城市的河段如图所示,请在图上描绘出采样断面,并据所给条件确定采样点位置。 2、在固定污染源的监测中,采样位置选择的原则是什么?以下有几个不同形状的烟道断面,根据所给条件在烟道断面上绘出采样点的位置。(1)方形烟道长5米,宽5米。(2)圆形烟道直径0.5米。(注意:在图中绘出采样点位置时要标注出采样点的尺寸)3、已知某采样点的温度为25,大气压力为9

4、5Kpa。现用溶液吸收法采样测定SO2的日平均浓度,每隔4小时采样一次,共采集6次,每次采样1小时,采样流量0.5升/分钟。将6次采样的吸收液定容至50.00毫升,取其中的20.00毫升用分光光度法测知含SO2 6.0微克,求该采样点大气在标准状态下SO2的日平均浓度(以mg/m3 和ppm表示)。4、现有一面积中等,地势平坦,地形完整开阔,但是土壤较不均匀的田块,为了了解此田块土壤污染状况,需要在此田块上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试根据以上条件说明土壤样品采集的过程。要求:说明采样点的布设方法;采样深度;采样时间;采样量;采样注意事项。5、稀释法测BOD5,取原水样100毫升,加稀释水至1100毫

5、升,取其中一部分测其DO=7.4毫克/升,另一份培养五天再测DO=3.8毫克/升,已知稀释水空白值为0.4毫克/升,求水样的BOD?一、填空题:(40分,除第5题外,其余各题每空1分)1、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途径有 表面吸附 、 吸收 和 生物浓缩 。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一般规律为 根 茎 叶 穗 壳 种子 。2、TSP测定的主要方法是 重量法 ;SO2测定主要的测定方法是 四氯汞钾(或甲醛)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NOX测定主要方法是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硫酸盐化速率测定的主要方法是 二氧化铅重量法 。3、在COD测定中,我国规定的标准方法是 重铬酸钾法 ;在此方法中,需要在水

6、样中加入Ag2SO4-H2SO4溶液30ml,加入Ag2SO4-H2SO4溶液的作用是促使水中直链烃类的分解 ;同时,在加热回流两个小时里,必须保持溶液的 黄 色。4、在环境监测中要遵循 _优先监测_ 原则。5、用堰板法测量一不规则污水渠的废水流量,测得过堰水头高度为0.14m ,从水底至堰缘的高度为0.22m,堰上游水流宽度为0.55m,问此污水渠的流量为 _0.01_(m3/s )。(2%)6、生物样品预处理时,如需要测定金属元素时可用 硝酸-硫酸 进行消解预处理;测定汞的时候,可用 硝酸-硫酸-高锰酸钾 进行消解预处理。在水样的预处理中,测定非金属无机化合物一般用 挥发、蒸发和蒸馏 方法

7、作预处理;测定有机化合物一般用 溶剂萃取 作预处理。7、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面水域的不同分为五级标准,下面各水体各适用哪一级标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_级_ 长江回游鱼类产卵区:_级_麦田灌溉用水区:_级_ 淡水浴场:_ 级_8、在含氮化合物测定中,三氮指的是:_氨氮_ ,亚硝酸盐 ,硝酸盐 。含氮化合物在一般情况下分解的最终产物是 硝酸盐 。9、在水样的保存中,常采用的保存措施有: 选择合适材料的容器 ; 控制溶液的pH值 ; 加入化学试剂控制反应 ; 冷藏或者冷冻 。 10、原子吸收光度法中,被吸收光的强度与蒸汽基态原子浓度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符合 朗伯比尔 定律;原子吸收光度法可以根据基

8、态原子化过程划分为 火焰 、 无火焰 、 冷原子 三种方式。11、在土样制备过程中,风干的土样碾碎后,先过 2 尼龙筛,然后用 四分法 弃取样品至足够分析用的数量,最后全部通过 100目 的尼龙筛。二、问答、计算题:(60分)1、有一条流经城市的河段如图所示,请在图上描绘出采样断面,并据所给条件确定采样点位置。(12分) 图中监测断面的绘制-5分其中AA- 对照断面 BB、CC、DD、EE、FF- 控制断面 GG- 消减断面 -2分采样点的布设:(1)主流段:每个监测断面设置左、中、右三条垂线,每条垂线的水面下0.30.5米处设置一个采样点;水面下12米处设置一个采样点;水面下6.5米处设置一

9、个采样点;共9个采样点。-2分(2)支流一:每个监测断面设置左、右两条垂线,每条垂线的水面下0.30.5米处设置一个采样点;共2个采样点。-2分(3)支流二:每个监测断面设置中泓一条垂线,每条垂线的水面下0.30.5米处设置一个采样点;共1个采样点。-1分2、在固定污染源的监测中,采样位置选择的原则是什么?以下有几个不同形状的烟道断面,根据所给条件在烟道断面上绘出采样点的位置。(12分)(1)方形烟道长5米,宽5米。(2)圆形烟道直径0.5米。(注意:在图中绘出采样点位置时要标注出采样点的尺寸)(1)方形烟道绘制面积不大于0.6 的小矩形,每个矩形的中心就是采样点的位置。-3分(2)圆形烟道的

10、采样点的位置是直径上分别距离边缘0.067D=0.0355 m;0.250D=0.125m;0.750D=0.375m;0.933D=0.467m 处。- 2分(3)采样位置选择的原则:A:应该选在气流分布均匀稳定的平直管道上,避开阻力构件。- 2分B:按照废气流向,将采样断面设置在阻力构件下游方向大于6倍管道直径处或者上游方向大于3倍管道直径处,采样断面与阻力构件的距离也不应小于管道直径的1.5倍。- 2分C:采样断面的气流流速最好在5m/s 以下。- 2分D:优先选择垂直管道。-1分3、已知某采样点的温度为25,大气压力为95Kpa。现用溶液吸收法采样测定SO2的日平均浓度,每隔4小时采样

11、一次,共采集6次,每次采样1小时,采样流量0.5升/分钟。将6次采样的吸收液定容至50.00毫升,取其中的20.00毫升用分光光度法测知含SO2 6.0微克,求该采样点大气在标准状态下SO2的日平均浓度(以mg/m3 和ppm表示)。解:采样总体积:V = 60 min 6 0.5 l/min = 180(l)-3分标准状态下采样体积:V = P1V1T/T1P = (95 180 273)/(298 101.3)= 154.6(l) - 3分SO2的日平均浓度: CSO2 = (6.0 50.00/20.00)/154.6 = 0.097 (mg/m3)- 3分CSO2 = C 22.4/

12、M = 0.097*22.4/64 = 0.034 (ppm)- 3分4、现有一面积中等,地势平坦,地形完整开阔,但是土壤较不均匀的田块,为了了解此田块土壤污染状况,需要在此田块上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试根据以上条件说明土壤样品采集的过程。要求:说明采样点的布设方法;采样深度;采样时间;采样量;采样注意事项。答:(1)采样点的布设方法:采用棋盘式布点法,一般采样点在10个以上。-2分 (2)采样深度:取地面垂直向下15左右的耕层土壤或者由地面垂直向下在1520范围的土样。-2分 (3)采样时间:可以随时采集土样测定。-2分 (4)采样量:一般要求在1左右,对多点采样的土壤,要用四分法反复缩分。-2分 (5)采样注意事项:采样点不能在田边、沟边、路边或肥堆旁。经过四分法后剩下的土样应装入布口袋或者塑料袋,写好两张标签,一张放入袋内,一张扎在袋口,标签记载采样地点,深度,日期及采样人等,同时把有关该采样点的详细情况另做记录。-4分5、稀释法测BOD5,取原水样100毫升,加稀释水至1100毫升,取其中一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