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2 丁香结(教案)-(最新版-已修订)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4822683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2 丁香结(教案)-(最新版-已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2 丁香结(教案)-(最新版-已修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2 丁香结(教案)-(最新版-已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2 丁香结(教案)-(最新版-已修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丁香结(教案) 2 丁香结2 丁香结 1.会写“缀、幽、雅”等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 19 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3.揣摩文中描写丁香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 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重难点重难点 1.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1.字词教学1.字词教学 本课共有 11 个生字,可以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来识记。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

2、,在写 “缀、雅、拙、糊、襟、恍”这 6 个左右结构的字时,注意左窄右宽 ; “案、薄、蕾、怨”这 4 个上下 结构的字中,要注意“薄”字笔画较多;强调半包围结构“幽”字的笔顺。 2.阅读理解2.阅读理解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 四幅丁香图,唯美 有深意。学生通过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借景抒情 的手法,深切地感受到丁香花的美,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 3.表达运用3.表达运用 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丁香花的美,体会了作者的感受。此时,老师挖掘读写结合点,让他们及时 表达,一吐为快。然后进行迁移训练,达到举一

3、反三的目的。 1.预习提纲1.预习提纲 (1)搜集宗璞的相关介绍和作品。 (2)搜集有关文学作品中赋予花草树木某种品格的材料等。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4)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多媒体课件2.多媒体课件 2 丁香结(教案)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的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词语。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让学

4、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的例子。1.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的例子。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列举学过的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如落花生、白杨等) ,为本课的学习 预埋伏笔;通过看丁香花,为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看似无心,实则有意。 2.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2.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缀 幽 雅 案 拙 薄 糊 蕾 襟 恍 怨 (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 )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

5、想 迷蒙 花蕾 衣襟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2 丁香结(教案) (学生进行多种形式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 二、初探“丁香” ,整体感知二、初探“丁香” ,整体感知 1.先从题目入手,关注“丁香结” 。1.先从题目入手,关注“丁香结” 。 提示 : 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不易读懂。 (1)学生初读课文时,一方面读准字音,读不通顺 的句子多读几次 ; (2)提取含有“丁香结”的相关句子,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 ,把相关 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关注“丁香结”出现的位置多集中在文中后三段,由此引出对文章结构内 容的关注。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

6、: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引导学生划分课文结构层次。课文的第 13 自然段写的是丁香花,第 46 自然段写的是丁香结。 前 3 个自然段“赏花” ,后 3 个自然段“悟花”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 巧妙地用问题导向, 让学生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理清文章思路。 言简意赅, 单刀直入。学生通过找写“丁香结”的句子,由句子到段落,水到渠成地理清课文脉络。 三、研读课文(第 13 自然段) ,感悟丁香花的特点三、研读课文(第 13 自然段) ,感悟丁香花的特点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城里街旁的丁香花城

7、外校园的丁香花 斗室外三棵白丁香雨中丁香 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 颜色形貌气味姿态(视觉、嗅觉) 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繁密耀目 幽雅的甜香 娇俏灵动 鲜润妩媚 可结合课本练习“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进行讲解。 4.赏析描写优美的语句。4.赏析描写优美的语句。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紫的丁香花都好 看。 学生对比读,了解表达上的不同 ; 把描写丁香的词语做上记号,谈谈表达

8、效果,并试着读出这种效 2 丁香结(教案) 果。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通过研读课文, 了解作者描写的角度, 在读中懂得能从所读到的内容想开去, 想象画面, 读懂画意,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思想感情。整个过程老师带领学生准确解读,帮助学生消除阅读障碍。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写丁香花的部分。 第 2 课时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 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一、回顾前文,感受丁香花的特点一、回顾

9、前文,感受丁香花的特点 1.丁香花有什么特点?1.丁香花有什么特点? 2.雨中的丁香花又有什么特点呢?2.雨中的丁香花又有什么特点呢?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 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画面。 (2)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二、朗读课文,感悟丁香结二、朗读课文,感悟丁香结 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 可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课件出示:课

10、件出示: 2 丁香结(教案) 丁香花蕾之所以称为“丁香结” ,从外形上看,也许是因为它跟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 (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纱 结合“阅读链接” ,也可以再补充其他诗句,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闺怨、愁思的诗 境中。思考:文章引用诗句的作用?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3)朗读,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

11、结合文段的理解,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 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丁香一般开在暮春时节,诗人面对美丽易谢的丁香, 便易伤春,说丁香是愁思,而丁香花的花苞便成了诗人眼中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以“丁香结”喻 愁思固结不解是一种惯常用法,而本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 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这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结合实际,感悟人生三、结合实际,感悟人生 结合自身经历,赏析文中哲理性的语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 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师适当点拨。 2 丁香结(

12、教案)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学习要结合生活实际。这里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自身经历, 自然能读懂作者,读懂作品,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回顾写法,学表达四、回顾写法,学表达 体会并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体会并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读写结合。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柱子” 。此时学生领略了作者写作的精髓,心中的情感喷薄 欲出,抓住身边的事物引起“我对人生的思考”这个读写结合点,表达训练就水到渠成了。 1.出示图片,初识丁香。1.出示图片,初识丁香。丁香花常见又普通,开课之初,出示丁香花的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有 所了解,让学生知道丁香花的特点,为后文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 2.找出描写,再识丁香。2.找出描写,再识丁香。老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取含有“丁香结”的相关句子,并提取 四幅丁香图。这一环节,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作者描写的角度。通过画面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寄寓 的思想感情,消除学生的阅读障碍。 3.结合实际,再谈丁香。3.结合实际,再谈丁香。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在入情入境的与文本对话后,让学生结合实际,根 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谈丁香。学生自然能读懂作者,读懂作品,领会写作意图,从而突破难点,顺利 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