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ppt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4765262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6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ppt(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1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文段见课本。,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 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 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黑、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答案:AE,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美”和“美的东西”是文章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把握。A项,从原文第3段可以知道,

2、“漂亮的小姐”是指“美的东西”,而非“美”。通过第4段我们可以知道,美指的是“美的本质”,而非“美的东西”;“美”是从众多的“美的东西”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因此,“漂亮的姑娘本身”,指的是“美的东西”;“美的本质”指的是“美”。两者不能等同,混淆了“美的东西”与“美”这两个概念,不符合文意。E项,结合第8段,对“斑马身上的黑、白两种颜色”,我们只能说是构成斑马的“固定”的物质条件,而不能说斑马的“美”是由黑、白两种颜色构成的。因此,选项中“颜色决定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

3、 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 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解析:D 项内容出自原文第1 段和第3 段,前半句“美的 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是第 1 段“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 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 美的眼光,来说它们美不美”的概述。因此,前半句符合文意。 后半句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 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 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等表述相悖,属 于强加因果。,答案:D,3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中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答案:

4、第一个“味”:人的味觉品尝到的酸甜苦辣等味道 (或指美的物质构成的因素和物质条件);第二个“味”:超越 于酸甜苦辣等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的美(或指构成美的东西之 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4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 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 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 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答案:示例:美的东西是相对的,随着人们与现实的审美 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群大学生以探险的心态进入原始森林, 那种原始风貌在他们眼里是难得一见的美;当他们迷路被困, 面临危险,原来的美就消失了。这表明美是随着人与环境关

5、系 的变化而变化的。,二、(2010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文段见课本。,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 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 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 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 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 C 级。A

6、项“只是”过于绝对,与原文第段“而不能 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意思相悖。D 项“绝对的顺从”,是丢 失了“我”,而非建立“我”,与原文第段“也不是叫你完 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 从”意思相悖。,答案:AD,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 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 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 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 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

7、在“非我”中表现了“我”。,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 C 级。C 项,正因为欣赏者的积极再创作,才有了一千 个哈姆雷特。所以不是迷失“我”,而是在这个“非我”世界 中,找回一个自我来。,答案:C,3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段画线部分的内容。,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 B 级。题干中明确提示从“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 析。阅读文本,可知,“非我”就是创作者融入客观现实之中, 感受客观现实的脉搏,这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 程。“我”就是说创作中要表现出“我”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 画线部分的前一句

8、,强调表演要重视“我”化为“非我”,要 把握具体形象的特点。后一句,强调在表演中,在“非我”中 要有“我”,要有鲜明的个人的爱憎情感。,答案:演员演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秦桧,就是从“我” 进入“非我”。演员在表演中使自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 则是在“非我”中失去了“我”。,4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字信息的能 力,能力层级为 C 级。答题时,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层次。本文 大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谈创作“不可无我”,第二层 谈欣赏“不可无我”。理清层次后,将每一层中有关作者 的观点态度的词句提取出来组合成答案即可。,答案:

9、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 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影响现 实、改造现实,达到创作的目的。所以,不可无“我”。在 欣赏中,只有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态度和鲜明个性,才能发现艺 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否则会在欣赏中迷失自我。所以, 不可无“我”。,三、(2009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文段见课本。,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 标的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 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

10、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A 项就原文中的“第一个目标是要求促进一切科学 工作”,转换成“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 第一个目标的要求”,转换正确,符合文意。B 项原文的表述 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这是一种递进关系;,但选项却偷换成条件关系(“就能够”),这是判断形 式的偷换,因此不符合文意。C 项文中所说的“这种交换的自 由”就是第一种“外在的自由”,而“先决条件”的“不可缺 少”则是“十分重要的意义”,符合文意。D 项的意思是

11、由文 中以下的表述转变而来的:“这种交换的自由必须由法律 来保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转换符合 文意。E 项原文的表述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选项偷换为 “就完全能够达到”,因此也不符合文意。,答案:BE,2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 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 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 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 先决条件。,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及其相关内

12、容的理解能 力,能力层级为B 级。本题考查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 答案主要在第5 段中找。原文说:“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 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 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 这里说“不应当”也可以理解为:在获得生活必需品之余 还应有精力和时间去从事个人的活动。这就是 A 项的意思。原 文说:“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 的自由。”“就必须有”指的就是 B 项中的“基本前提”。,C 项的内容涉及第 4、5 段。在第 4 段中说到:“科学进步的先 决条件是具有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这里指的是科学的 发展需要第一种“

13、外在的自由”。在第 5 段中又说到:“如果 要保证第二个目标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将 这两处的表述加以整合,就是选项 C 的意思。D 项的表述颠倒 了原文的逻辑关系。原文的表述是“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 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但选项却将 “实现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当做“合理分工”的条件,所 以本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3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 C 级。答题范围在最后一段,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如 “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 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

14、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是主观因素,而 “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 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 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 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是客观因素。由于题干中的“影响”,是一个中性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因此,答 案也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促进或干涉)。“个人认识和自觉追 求的程度”这一点最容易被忽略。其实,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 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上文已作分析:“值得追求”,言下之 意就是目前还缺乏,因此,“是否追求”或“追求的程度”自 然

15、也成了“影响的因素”,既然是“个人的追求”,当然属主 观因素。,答案:权威、社会偏见、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社 会(学校)的促进或干涉;个人认识和自觉追求的程度。,4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在对全文写作思路的准确梳理基础 上,再对相关内容加以归纳、概括,便可得到以下这一高度概 括的答案:始终不懈地争取两种“外在的自由”(“两种”不 能漏);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内心的自由”。当然,也可以 有具体一点的答案:社会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全 体人民要有宽容的精神;解决好合理分工的问题;就个

16、人 而言,不受权威、社会偏见、违背哲理的常规习惯所束缚;,就社会而言,应该促进而不是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在以上 具体的答案中,是第一种“外在的自由”,是第二种“外 在的自由”,是内心的自由。其实,以上两个答案是一样 的,只是表述的概括程度上有差异而已。,答案:始终不懈地争取两种“外在的自由”;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内心的自由”。, 考纲阐释 ,续表, 考情分析 ,1命题材料丰富,蕴涵深刻的文化、人文价值。近年来, 广东卷的论述类文章阅读,命题材料重在凸显文化含量、人文 价值和教化作用。例如,2008 年选的是朱光潜的诗与直觉, 2009 年选的是爱因斯坦的自由和科学,2010 年选的是钱谷 融的不可无“我”。这些文章文体特征鲜明,立论精辟,结 构严谨。选材上侧重于选取哲学、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 类的文章,因为它们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选文大多出 自名家之手,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见解独到, 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规范,品位高雅。,2论述类文章中常常出现许多术语、概念,它们大多以名 词或名词短语的面目出现,准确理解它们中具有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