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25.古人谈读书

上传人:思** 文档编号:144760667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4.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25.古人谈读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25.古人谈读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25.古人谈读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25.古人谈读书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25.古人谈读书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25.古人谈读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25.古人谈读书(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 古人谈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有重大的意义。那么古人是怎么读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人谈读书。看看古人是如何读书的。,耻,矣,岂,ch,q,y,我会认,识,sh,我会写,作者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

2、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自读课文,朗读方法: 1.圈出生字多读几遍,争取把句子读通顺。 2.借助注释,边读边试着自己思考课文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合作朗读,互相练习朗诵,互相交流,指出对方错误的地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敏:聪敏,勤勉。 好: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知:同“智”,智慧。 识:记住,这里读“

3、zh”。 厌:满足。 诲:教诲。,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发音、字义上有很大的区别,在课文所选的文段中有哪些知道字的读音和意思跟现在不一样呢?,是知也,“知”读zh ,同“智”,是“智慧”的意思。,默而识之,“识”读zh ,是记住的意思。,诲人不倦,“诲”读hu ,教诲的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用来提醒人们用诚恳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

4、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告诉我们学习时,不仅要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要放下羞耻,善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说说孔子是怎样做到“不耻下问”的。,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边教边学;二是学于百姓,善于借用群众的智慧,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默默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 教人不知道疲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艰苦而枯燥的过程,要想成为有学识、有智慧、有作为的人才,就必须潜心学习,刻苦攻读,不厌不倦。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且能够学以致用,会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快乐,从而不厌其烦地不断学习。,我非生

5、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勤勉,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文献,通过勤奋的追求而获得知识。,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这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对“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概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六则内容,告诉我们读书和学习要勤学好问;要谦虚,不能不懂装懂;还要不厌其烦地不断学习。这些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强的指

6、导作用,我们要细细加以体会和运用。,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余:我。 尝:曾经。 谓:

7、说。 浪漫:随意。 急:重要,要紧。 矣:相当于“了”。 岂:难道。 乎:吗,语气词。,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 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思想和眼睛既然不能专心致志,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又怎么会不到位呢?,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课文告诉我们读书时思想一定要集中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光动嘴巴和用眼睛看,记得不会牢固。,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了学习时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集中注意力,不分神开小差,提高学习效率。,课外拓展,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