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意象与意境鉴赏复习(2)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44757155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典诗词意象与意境鉴赏复习(2)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考古典诗词意象与意境鉴赏复习(2)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考古典诗词意象与意境鉴赏复习(2)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考古典诗词意象与意境鉴赏复习(2)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考古典诗词意象与意境鉴赏复习(2)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古典诗词意象与意境鉴赏复习(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典诗词意象与意境鉴赏复习(2)(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补充意象,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易引起离别者的愁绪。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选“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柳 絮,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芭蕉凄苦之音(孤独与忧愁)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

2、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侧,芭 蕉,大雁,春秋迁徙,燕子: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也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兴亡之感)。,燕子, 语文网 中网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抓住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大胆想象,让燕子成为四百年历史的见证人,在今昔对比中,表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

3、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通过“似曾相识”的燕子,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好景不常的人生感叹。 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行为类,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4、”,行为类,二、理 解 意 境,谈谈意境,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象+意象=意境,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与意象的关系,1、相关意象组合构成特定意义的意境。 2、意象是细小的、具体的单位,意境范围大而抽象。,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5、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适当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简洁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答案示例】: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壮阔的气势, (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开

6、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步骤三),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步骤一),一 般 表 达 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 ,表达了的感情。”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常见描写意境特点用词,雄浑壮阔 苍茫辽远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清新明丽 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萧瑟凄凉,【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年全国卷)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提问:古

7、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年全国卷)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提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现出了山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常见意境举隅,雄浑壮丽

8、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什么形象(即答出形象特征:该诗描写了一位的形象); (2)形象的特征简析(用诗歌中的依据剖析证明这种形象特征); (3)形象的意义(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心志等)。,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论点,论证,结论,结合全词,简析下面这

9、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人陆游;世南宋,抗金;背景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2、抓人物心理:“万里” 、“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 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解题过程: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

10、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特征,特征简析,形象的意义,步骤三: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参考答案: 步骤一:诗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二:上片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英姿飒爽。后两句说诗人现在早已被弃置不用。下片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明诗人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

11、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的描写是如何表现惜别之情的?,思路点拨 1、诗歌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概括回答) 用“柳条藤蔓”将“离情”系住,表面写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实际上表现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黄莺的频啼“,更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分析) 2.运用了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更浓烈地抒发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湖上亭春风骀荡、景色宜人的乐景,衬托了诗人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哀情。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鹤”这一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描绘形象特点) 在秋日晴空中,鹤振翅高飞,排云直上,是那样的矫健顽强,奋发有为。完全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 (思想情感)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是奋斗精神的体现。让人领悟到人只要人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

13、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扩写,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理解欠全面,答非所问。,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

14、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理解欠准确,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评李白,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

15、只能判为0分。,1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2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3众鸟飞尽, 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16、。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或者“穿靴”。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白居易陆游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陆游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赠汪伦、送友人 别董大 送杜少府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王昌龄高适岑参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李清照秦观李商隐,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景物形象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1、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