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专题五 第一框 我国计划经济休制的形成及其作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754275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81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专题五 第一框 我国计划经济休制的形成及其作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 专题五 第一框 我国计划经济休制的形成及其作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 专题五 第一框 我国计划经济休制的形成及其作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 专题五 第一框 我国计划经济休制的形成及其作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 专题五 第一框 我国计划经济休制的形成及其作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专题五 第一框 我国计划经济休制的形成及其作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专题五 第一框 我国计划经济休制的形成及其作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 五,第一 框,晨背关键语句,理解教材新知,把握命题热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应用创新演练,知识点三,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一五”计划期间,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主要有:第一,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第二,抵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第三,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

2、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致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不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5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识记探究层级,1原因 (1)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实现了 和人民解放。要巩固这一政治成果,要改变我国落后的经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发展 ,尽快建立起完整的 。 (2)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结构 、物质基础 。发展

3、工业需要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客观上要求充分发挥 的作用。,工业,国民经济体系,民族独立,简单,薄,弱,政府,2基本特点 国家运用 ,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 ,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 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指令性计划,中央,计划,1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体制是属于()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有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体制 C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D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在此情况下,发展工业需要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客观上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A。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 答案:A,1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 ,实现了国家的 ,进而巩固了国家的 。 2抑制了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 。 3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 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 。,国民经济体系,经济独立,政治独立,财政收入,国民收入,分配,社会公平,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稳步增长 的同时,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呈拉大趋势,一些行业收入水平过高,分配 秩序比较混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解决

5、社会公平问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一系列 的成就,如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生产解放牌载重汽车等。这些成就的取得() 离不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需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抑制恶性通货膨胀需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国家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作用需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 AB C D,解析:本题考查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回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该题的均

6、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一五”计划期间发挥的积极作用,但与题干材料无关。材料中的大桥建成通车和汽车生产等成就的取得,离不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故符合题意,应选C项。 答案:C,识记探究层级,1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由于追求 “一大、二公、三纯”,致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与我国低水平、 、 的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阻碍了 的发展,也不利于方便群众生活。,过于单一,多层次,不平衡,社会生产力,2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 的作用,不利于激发 活力,不利于 的合理流动,不利于

7、 的发展。 3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中的 严重,严重影响人们工作 的发挥。,市场,企业,社会资源,社会化生产,平均主义,积极性,理解应用层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影响 (1)所有制结构单一。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与我国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不利于方便群众生活。,(2)忽视市场的作用。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不利于激发企业活力,而且造成国民经济的条块分割,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3)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8、下,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误区:计划经济一无是处 警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内外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在当时的经济政治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用集中统一的计划来指导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难以奏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而且越来越明显。,3改革开放以前,某冶炼厂不能直接把自己的产品卖给马 路对面的电缆厂,电缆厂用铜也不能直接从对面的冶炼厂购买,而要到相隔数千公里的南方去运。这是() A地方保护主义的体现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体现 C两厂家

9、激烈竞争的体现 D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体现,解析:本题考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这一知识点。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是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典型表现,是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体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B,考查点一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例1建国初期的指令性计划在改变我国落后的经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作用很大。以下关于指令性计划的正确理解是() 国家各级计划机关从全局利益出发,向国有企业直接下达的具有约束力的计划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制定的,纳入指令性计划的产品一般由国家直接调拨分配 指令性计划一经下达,各级计划执行单位就必须坚决完成单纯依靠指

10、令性计划指标,难以做到充分发展商品经济,促使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A B C D 解析是指令性计划的特点,是其敝端。D项符合题意。 答案D,考查点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例2材料一统计资料表明,19521979年期间,我国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8.3%、8.3%、7.1%,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材料二:同1949年相比,1978年国民收入中工业所占份额从12.6%上升到46.8%,农业所占份额由68.4%下降为35.4%,建筑业和运输业分别从0.3%、3.3%上升为4.1%、3.9%,并且具备了生产

11、原子弹、氢弹的能力,国防力量大大增强。,结合所学经济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2)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以及联系教材的能力。回答第(1)问,我们必须读懂材料。经过分析不难看出,材料主要反眏了建国后到1979年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把此成就总结表述完整就可以了。回答第(2)问,需要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材料反映的这一时期,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因此这一成就的取得必然离不开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答案(1)材料反映出建国后到1979年,我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20多年的时间里,在以农业部门为经济主体的基础上,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国在“一五”期间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这一体制,我们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