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44750395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东省中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东省中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广东省中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广东省中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中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中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受众作为中介,我们明显看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后者读者的参与是在后期,也就是作者完成并与读者见面之后,当然,这中间也有作家依循所谓的“大众心理”和“市场”所做的揣测,但确定的是,读者并没有在写作过程之中现身,并改变其创作行程。这个意义上,传统写作可说是作家的独立创作,在现代社会主要是指文人独自创作,因此,文学的专有性、独尊性和不可重复性是其表征。但“网络文文”发布的过程里,写手与读者是随时随地不可分的一体,没有读者,那这个“文”的命运基本就是消失。读者是跟随着写

2、手的不断“更文”一起存在,如影随形。这样的读者也在不断演变,从普通读者,到粉丝,再到余兴未尽的同人创作、批评,就形成了与传统文人创作非常不同的读者。甚至可以说,“网文”世界的读者已经自成一格,是一个有共同趣味、共同追捧对象的群体或者部落。因为读者的存在,改变了写作的环境。过去的创作是个人创作,因此是具有隐私性质的,有个人空间。但网文的写作方式和阅读机制,决定其写与看基本处于同一个时空之内,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存在,使“网文”处于共同创作的机制之中。而同时“在网”既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还是整个意识参与其中。网文正是在共空间的机制下产生的,即写什么的问题。由于写手与读者基本处于一

3、个仿真的空间,甚至就可以被视作真实空间,在这里可以无话不谈,几乎没有什么禁忌。而“禁忌”却正是传统文学非常重要的一个表征。作者和作品都是独立的,在印刷时代处于“唯我独尊”的位置,因此,只能是作者说什么,我们看什么,由于看者与作者同时处于各自的“私空间”,看与写很难在一个线上,而大多数也是被牵着走。在这种情况下,隐私与禁忌也处于压制的状态。传统作家的写作过程是属于自己,这大概是可以站得住脚的。因此,作品写成之后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荣誉,或者能否得到读者喜爱和批评家的关注,是处在不确定的状态,很难由自己掌握。也因此,这种“孤独写作”和“个体世界”成为传统作家为人称道的部分,是作家成为“精英”的主要原

4、因。“网文”写手却一改这种写作模式。在他开始写作的时刻,就基本上与读者共在,阅读的数量和“打赏”的多少始终伴随着写手的沉浮,自然成就感也在其中。这一过程伴随着“写作”突破规定字数和规定读者的标准而时时鼓荡于心。换句话说,“网文”写作是在时时被观看的状态下完成,因此有非常强烈的仪式感和表演感,那种“展示”之中的愉悦和激情可以想见,这种“居间的”“看与写共在”带来的体验是传统作家无法感受到的。(摘编自张春梅冲突与反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学”并没有读者的参与,在写作中对作家的写作一般也不产生直接影响。B. “网络文学”的读者深度参

5、与写手的写作过程,对写手的写作施加了重要的影响。C. “传统文学”作家拥有独立的个人空间,写手的隐私和禁忌处于读者的压制之下。D. “网络文学”写作处于开放的网络空间,写手与读者均没有任何隐私和禁忌可言。2. 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类比等论证手法,阐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B. 文章以不同的受众为前提,论证写作环境的改变对写作模式以及体验带来的改变。C. 文章第二段结合时代背景论证传统作家处于“唯我独尊”的位置,掌握了话语权。D. 文章末段对传统与网文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写作模式的优劣,作了一些具体的辨析。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6、一项是( )A. 传统作家写作过程是属于自己的,因此其写作具有隐私性质,个性化的色彩更为鲜明。B. 网文写作与传统写作各有各的优势,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两者需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C. 传统作家之所以被人称道,因为他们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的见识要比一般读者高明得多。D. “看与写共在”的全新模式对网文写手给予持续的外部刺激,激发了网文写手的创作激情。【答案】1. B 2. A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

7、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传统文学并没有读者的参与”错误,由原文“以受众作为中介,我们明显看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后者读者的参与是在后期,也就是作者完成并与读者见面之后”可知,读者的参与是在“后期”,所以并不是没有读者的参与。A错误。B项,正确。C项,“写手的隐私和禁忌处于读者的压制之下”错误,由原文“因此,只能是作者说什么,我们看什么,由于看者与作者同时处于各自的“私空间”,看与写很难在一个线上,而大多数也是被牵着走。在这种情况下,隐私与禁忌也处于压制的状态”可知,是作者说什么,我们看什么,所以应该是“读者”的隐私和禁忌处于“作者”的压制之下。C错误。D项,“写手与读者均没

8、有任何隐私和禁忌可言”错误,由原文“由于写手与读者基本处于一个仿真的空间,甚至就可以被视作真实空间,在这里可以无话不谈,几乎没有什么禁忌”可知,是“几乎”没有什么禁忌,而不是“没有”,“几乎”说明还是有的,就是少。D错误。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类比等论证手法”错误,文章指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阐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没有运用

9、类比论证手法。A错误。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因为他们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的见识要比一般读者高明得多”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也因此,这种孤独写作”和个体世界成为传统作家为人称道的部分,是作家成为“精英”的主要原因”可知,传统作家之所以被人称道的原因是“作家的这种孤独写作”和个体世界”,并不是“因为他们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的见识要比一般读者高明得多”。C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

10、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二、现代文阅读(二)(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林中的橡树林之云据说孔林中的树木

11、有十万多株,松柏居多,橡树也不少,间以楷树、皂角等。楷树又叫黄连木,高大英俊,是珍贵树种,深秋时树叶开始变黄,敞开的树冠遮住一片天空,阳光再从叶片间散下来,光线闪烁,别有一番景色。楷树多用来象征和怀念为人师表的人,所以和模木连在一起,就有了楷模之说。模木更为稀少,从来还没有见过。在“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的孔林深秋中,满目都是苍凉、肃穆。只有树木的绿色,还显现着生机和活力。它们郁郁苍苍,脱离着大地的引力,年年不停,年年不变,向着天空生长。即使到了万物肃杀的冬天,它们或虬曲或笔直的枝干,也指向空中。孔林中的橡树和别处大有不同,高大、古老,成片成林。印象里去过的秦山、蒙山、沂山和日照的五莲山,山

12、中也多橡树,但都相对较细,和栗子树参杂在一起,很容易搞混。孔林中的橡树有的高达二三十米,树冠下的天空被撑得很高,看上去开阔辽远。阳光从上面照下来,金光闪烁。沿林中道路西行,不断见到高大的橡树林出现,一阵风过后,金黄的像树叶子飘飘而下,密时更为壮观,恍惚间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感觉。橡树叫柞木,又叫栎树,结出的果实就是橡子,过去困难时期说的橡子面儿,就是这种果实磨出的面粉,味道发苦。庄子盗跖:“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看来,不光是困难时期,在远古,我们的先人就曾以此为食。杜甫在北征诗中也写过“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桑”。唐代皮日休有诗 橡媪叹云:“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

13、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清人赵翼说“食不如橡栗,衣不如紵麻”,来描述百姓的贫穷。我在一棵橡树前默立许久,从树瘤盘错的根部,顺着黑色的树干向上,枝干多了起来,粗壮的横干伸出很远,上面长出更细一点的枝条来。再往上,横生的枝干越来越多,整个树冠平着展开去,就形成了一棵大树独有的空间。它们和这里的其他树一起,站在这里,从来没有移动过,和那些有名无名的坟墓一起,经历着这里的春夏秋冬、风雨霜雪。孔林中来上坟的人很多。不光是曲阜,全国的孔娃人,只要提出申请,百年之后均可在此下葬。最早知道橡树,是在很小的时候,有一部罗马尼亚电影,叫橡树,十万火急。记得看完整部电影,也

14、没看到一棵橡树。再后来,就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舒婷的致橡树名闻遐迩。她在诗中说它“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的古典绘画中,很少见到橡树的影子。倒是在俄罗斯,有一个画家因为画橡树而出名,他叫希什金,著名的风景画家,几乎和列宾、列维坦齐名。他以在平静的原野上、松林的早晨等著称,专门描画各种树木和森林,其中,以橡树为创作主体的橡树林和三棵橡树广为人知。他笔下的橡树古老苍劲,自成一体。在三棵橡树中,几株硕大的橡树,依次而立,横亘于原野,树冠博大,树影沉重而庄重,和大地相伴。如果有人能够画出孔林中的橡树,应该也别有一番风范。时近中午,在孔林里,络绎不绝的上坟的人群,三三

15、两两,散落在树林深处。从路上漫步而过,不时还能看见新添的坟头,褐黄色的土高高的堆起,新鲜如橡子面儿的颜色。死亡的事情天天发生,死亡在这里,多了一份别处没有的安宁。走到孔林的最西端,看见洙水河道长长地延伸出来,不远处的洙水桥静静地跨在没有水的河道上。再往东北就是著名的孔子墓了,是这座巨大闻名的园林的中心和源头。孔子弟子栽种的那些橡树可能早已作古,现在看到的只是它们的子子孙孙。在这里,它们还将生育出更为年轻的树木,和后来者为伍,和天空为伍,和风雨为伍。一波又一波游人,在导游的引领下,踏上洙水桥,到孔子墓去,瞻仰这位伟大的先人,这位像是生长千年的楷树或者橡树,他巨大的树阴,遮蔽了天空,荫蔽着一代又一

16、代的中国人。每个人都是一棵树,而孔子是一棵最大的树。(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前三段不直接从橡树写起,而从楷树及孔林整体写起,这既奠定了文本肃穆的环境基调,也为后文重点描写橡树做好了铺垫。B. 文章七八段提及橡树果实,这是为了追忆历史上百姓曾经经历的艰辛与苦难,突出体现作者强烈浓厚的爱民思想与家国情怀。C. 文章最后由橡树写到孔子,篇末点题,以橡树的高大写孔子的高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大意义,表达出对他的敬仰。D. 生与死在本文中交替出现,增强了文章张力与深度。“生”包含橡树生生不息所代表的精神,“死”包含橡树枯死孔姓后人离世。5. 本文是怎样写出孔林橡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