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第八章 炎症性肠病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748127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篇 第八章 炎症性肠病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第四篇 第八章 炎症性肠病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第四篇 第八章 炎症性肠病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第四篇 第八章 炎症性肠病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第四篇 第八章 炎症性肠病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篇 第八章 炎症性肠病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篇 第八章 炎症性肠病课件(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第八章,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杨玉珍,学时数:2学时,1.掌握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 2.掌握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要点。 3.熟悉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4.了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并发症。 5.了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特点 。,讲授目的和要求,讲授主要内容,概述 概述 病理 病理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克 罗 恩 病,溃 疡 性 结 肠 炎,炎症性肠病:从广义上来讲是以肠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不同疾病的总

2、称,如感染性肠炎、中毒性肠炎、放射性肠炎、自身免疫性肠炎及慢性非特异性肠炎等。 狭义上的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两个独立的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定 义,本病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亦不甚清楚,目前认为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感染、遗传、免疫等因素。,病因和发病机制,流行病学,UC:男女之比 1.2:1 2030岁青年男性多见 CD:男女之比 1:1.4 30岁以下青年多发 亚洲IBD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10年有上升趋势。,环境因素,发达国家发病率是持续增高

3、,与环境改变有关。 吸烟能促进血栓形成,增加克罗恩病危险性,但能有预防UC的作用。 快餐食品增加CD,UC的发病率。另过敏食物可能加重肠道反应。,与某些感染性肠病有临床症状相似之处(症状,病理)。 长期探索及可疑病原中,多种渠道检测无阳性结果发现。 结核感染:Crohn病组织采用PCR检查发现结核分支杆菌DNA,CD呈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与分支杆菌肉芽肿类似,而且牛奶可检出分支杆菌,但仍未能进一步证实,如无传染性,抗菌素无效,重复性不高。在正常人组织中也分离出该菌等。 病毒、衣原体感染:有人提出为病毒感染、衣原体感染等,但均未能作出实验动物模型(重复性差)。 多数学者认为细菌感染可能为其促发因素

4、。,感染因素,异常免疫反应(自身正常肠道菌丛),动物模型和试验证实: 无菌状态下不致病或轻微损伤 炎症病变常发生在细菌密集高的部位,该处细菌移居,阳性率达60%。肠腔其他部位正常菌群移位也增多,细菌滞留能促发CD发生。 因此IBD病人可能存在对正常菌群免疫耐受缺损。,认为IBD与免疫反应异常重要的关系(质和量)。 各种自身抗体病理损伤疾病发生 p-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UC CCA-IgG(结肠炎结合抗体) UC T淋巴细胞 Th1参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CD Th2产生体液免疫反应 UC 免疫因子、介质: 调节性细胞因子 IL-2 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 IL-10 促炎症细胞因子等

5、 IL-6 参与炎症损伤修复物质: 反应性氧化产物(RCMS) 一氧化氮(NO),免疫因素,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本病在同一家族中单卵双胎高于双卵双胎。 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髙,其配偶发病率不高。 在不同种族间也有明显差别,白种人发病高于黑种人,提示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多数学者认为IBD病符合多基因病的遗传规律,是由许多对等位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作用下由于遗传易感性而发病。,遗传因素,精神因素,临床上观察到精神抑郁和焦虑,对本病的发生与复发可能有一定的影响。认为精神因素可以是本病发作的诱因,也可以是本病反复发作的继发性表现。,作用 肠道菌丛参与 肠道免疫 环境因子 遗传易感

6、者 启动 非免疫系统 组织损伤 临床症状,IBD的发病机制,UC 和CD 发病机制的不同特征,Crohn病,Crohn病习称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或肉芽肿性肠炎,是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 病变多见于末段回肠和临近结肠,呈节段性分布 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贫血、营养障碍及关节、皮肤、眼、口腔粘膜、肝脏等肠外损害。 本病有终生复发倾向,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1530岁多见,欧美多见。,病 理,侵犯部位:回肠末段与临近右侧结肠者为最多见,小肠改变、右半结肠,全消化道少见。 病变分布呈节段性。 病理特点:组织学为全壁性肠炎,淋巴管闭塞、淋巴

7、液外漏、黏膜下水肿、肠壁非干酪性肉芽肿性炎症等。,克罗恩病病变部位(阴影部分为病变部位),临床表现,不同病例差异较大,多与病变部位、病期及并发症有关。,一、消化系统表现,腹痛:为最常见症状。 部位:右下腹或脐周 发作特点:间歇性发作,痉挛性疼痛伴有肠 鸣,餐后加重,排便后暂时缓解。 如持续性腹痛、压痛明显,提示炎症波及腹膜或腹腔内脓肿形成。 急腹症:可能是病变肠段急性穿孔所致。,腹泻:为常见症状 原因:由病变肠段炎症渗出、蠕动增加及继发性吸收不良引起。 特点:间歇性发作,病程后期为持续性。糊状便,一般无脓血或粘液,病变涉及结肠下段或直肠者,可有粘液血便及里急后重。 腹部肿块:约见1020患者,

8、以右下腹与脐周为多见。,瘘管形成:因透壁性炎性病变穿透肠壁全层至肠外组织或器官而形成瘘管。瘘管形成是Crohn病临床特征之一,分为内、外瘘。 肛门直肠周围病变:部分病人肛门直肠周围瘘管、脓肿形成及肛裂等病变,是部分病人首发症状。,二、全身表现,发热:常见的全身表现之一,系由于肠道炎症活动或继发感染引起。 营养障碍: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缺钙致骨质疏松等。因慢性腹泻、食欲减退及慢性消耗等所致。 急性发作期有水、电解质紊乱。,三、肠外表现,部分病人有杵状指、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黏膜溃疡、小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慢性肝炎等。偶见淀粉样变性或

9、血栓栓塞性疾病。,并发症,肠梗阻:最常见 腹腔内脓肿 吸收不良综合征 急性穿孔、大量便血:偶见 中毒性结肠扩张:罕见 癌变:1% 肠外并发症:胆石症、尿路结石、脂肪肝,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贫血,Hb,活动期WBC,ESR,血清白蛋白,粪便OB试验 (+),X线检查: 目的:确定病变性质、部位和范围,了解病变严重程度。 表现:黏膜皱襞粗乱,纵行溃疡或裂沟,鹅卵石征,假性息肉,多发性狭窄,瘘管形成等征象,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可见跳跃征、线样征。,鹅卵石征,纵横交错深凹陷性溃疡和裂沟,将残存的黏膜分割成许多小块,由于黏膜下病变使黏膜稍隆起,表面呈半球型,周围有溃疡包绕,呈大小不等结节。,结肠镜检查: 1

10、、节段性分布 2、见纵行或匐行性溃疡,溃疡周围黏膜正常或增生呈鹅卵石样 3、肠腔狭窄,炎性息肉,病变肠段之间黏膜外观正常 活检: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横结肠,回盲部,降结肠,直肠,乙状结肠,诊断标准,Crohn病目前主要根据病史、X线和结肠镜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作出临床诊断。但必须排除肠道感染性疾病或非感染性疾病及肠道肿瘤。,WHO标准: 非连续性肠道病变; 肠黏膜呈铺路卵石样表现或有纵行溃疡; 全层性肠道炎症性病变,伴有肿块或狭窄; 结节病样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 裂沟或瘘管; 肛门病变,有难治性溃疡、肛瘘或肛裂。 疑诊;加上之一者可确诊; 加上中的两项,也可确诊。,临床诊断标准 典型的临床表现:反

11、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疼痛,可伴有呕吐、腹泻或便秘。阿弗他口炎偶见。有时腹部可出现相应部位的炎性肿块。可伴有肠梗阻、瘘管、腹腔或肛周脓肿等并发症。可伴有或不伴有系统性症状,如发热、多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等。 X线表现:有胃肠道的炎性病变,如裂隙状溃疡、鹅卵石征、假息肉、单发或多发性狭窄、瘘管形成等,病变呈节段性分布。CT可显示肠壁增厚的肠襻,盆腔或腹腔的脓肿。 内镜检查:可见到跳跃式分布的纵行或匐行性溃疡,周围黏膜正常或增生呈鹅卵石样,或病变活检有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或大量淋巴细胞聚集。 具备1为临床可疑,若同时具备1和2或3,临床可拟诊为本病。,太原标准 :太原标准分为临床诊断标准和病理诊断标准

12、。,1、肠壁和肠系膜淋巴结无干酪样坏死 2、镜下特点 节段性病变,全壁炎;裂隙状溃疡;黏膜下层高度增宽(水肿,淋巴管、血管扩张,纤维组织、淋巴组织增生等所致);淋巴细胞聚集;结节病样肉芽肿。 确诊:具备1和2项下任何四点。 可疑:基本具备病理诊断条件但无肠系膜淋巴结标本的病理检查结果。,病理诊断标准,鉴别诊断,需与各种肠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及肠道肿瘤鉴别。 特别注意:急性发作时与急性阑尾炎、慢性发作时与肠结核及肠道恶性淋巴瘤、病变单纯累及结肠者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 肠结核:最重要。,表1 Crohn病与肠结核的鉴别,临床鉴别 Crohn病 肠结核,肠外结核灶 多无 可有 腹壁或器官脓肿 可有

13、 多无 肛门直肠病变 可有 无 活动性便血 可有 少见 肠瘘 可有 少见 肠穿孔 可有 少见 0T皮试阴性 可有 少见 血ADA活性升高 无 可有 粪、尿查抗酸杆菌 多阴性 可有阳性 术后复发率 较高 较低 抗结核治疗 无效 疗效较好,病 理 鉴 别 Crohn病 肠结核 裂隙状溃疡 多见 少见 淋巴细胞聚集 常见 可见 黏膜下层增宽 常见 可有 淋巴管、血管扩张 常见 可有 黏膜下层闭锁 少见 可有 肌层破坏 少见 可有 淋巴结或肠壁内 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 无 常见,治 疗,目的:治疗是控制病情活动、维持缓解及防治并发症。 一般治疗:饮食调理和营养补充,补充多种维生素及微 量元素。严重营养不

14、良、肠瘘及短肠综合症者,可给予全 胃肠外营养。病情重者则禁食,可输液、白蛋白,控制肠 道继发感染,选用广谱抗生素。腹痛、腹泻者对症治疗。,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控制病情活动最有效药物,适用于活动期,特别是以小肠病变为主、有肠外表现者效果较好。但不能防止复发,长期大量用药,副作用大。一般推荐泼尼松3060mg/日,待病情缓解后递减药量,维持半年左右。,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激素疗效不佳或有依赖的慢性活动性病例,可减少激素用量乃至停用。 硫唑嘌呤 22.5mg/kg/d。疗程 12年,可使病情改善或缓解。副反应:白细胞减少等骨髓抑制表现。 甲氨蝶呤 环孢素,氨基水杨酸制剂: 作用: 抑制局部和全身炎性反应

15、 抑制免疫反应 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肠上皮通透,减轻肠道炎症 控制轻、中度者有一定疗效。特别是对结肠 Crohn病人为首选药物。 柳氮磺胺吡啶(SASP)4.06.0/日,分4次口服,病情缓解后 2.0/日, 维持12年。 5-氨基水杨酸(5-ASA)3.04.0/日,分4次口服,病情缓解后2.0/日,维持治疗一年以上。,其他: 抗生素:甲硝唑、环丙沙星对瘘有一定疗效 手术治疗:手术后复发率高。 手术适应证:限于完全性肠梗阻、瘘管与脓肿形成、急性穿孔或不能控制的大量出血。 促炎细胞因子或免疫调节剂,预 后,本病可经治疗好转,也可自行缓解,但多数患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预后不佳,据统计10年病死率为10%左右。,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溃疡性结肠炎:病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病变,病变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 临床表现:反复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病 理,病变部位:位于大肠,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多数在直肠、乙状结肠。也可扩展至全结肠,如果累及回肠末端,称为倒灌性回肠炎。 病变早期:黏膜弥漫性炎症,可见充血、水肿、灶性出血,黏膜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