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绘事后素到孔子的理想——和谐社会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473964 上传时间:2017-11-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绘事后素到孔子的理想——和谐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绘事后素到孔子的理想——和谐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绘事后素到孔子的理想——和谐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绘事后素到孔子的理想——和谐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绘事后素到孔子的理想——和谐社会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绘事后素到孔子的理想——和谐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绘事后素到孔子的理想——和谐社会(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绘事后素”到孔子的理想和谐社会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论语八佾“ 绘事后素”出自以上篇章,而八佾一章主要讨论礼的作用。对“绘事后素”思想的理解也是我们对孔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解,我们从孔子的这一思想中甚至看到了孔子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一、绘事后素的他解关于绘事后素的解释,历朝历代都备有争议,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几种;1、 “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东汉)郑玄注2、 “绘事 ,绘画之事也。 后素 ,后于素也。

2、 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 (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3、子夏问道:“美的笑容,酒涡微动;美的眼睛,黑白传神;洁白纸上,灿烂颜色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子,而后才绘画。 ”子夏说:“那么礼在后?”孔子说:“启发我的是你呀,这样才可以与你讲诗了。 ”(今)论语今读译文4、子夏问道:“有酒涡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画着花卉呀。 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道:“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 ”子夏道:“那么,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道:“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今)杨伯峻论语

3、译注译文在以上所列众解中,我认为郑玄的注解是最糟糕的。首先,郑玄对“绘事”的解说根本就不合古今绘画的实际操作。虽说考工记记载:“画绘之事,杂五色。 ”而五色指的是青、白、赤、黑、黄,但是白色的作用是郑玄所说的吗?而且根据后文我们对“素”的考证,素并不是五色之中的白色。既如此,又何以解释“素以为绚”的妇女彩妆?先涂抹绚丽的色彩,然后再用白色勾边或填涂涂抹绚丽的色彩后留下的空白?更有郑玄用“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来解释“礼后乎?”也未免有些牵强。朱熹的解说从考工记入手,思路是正确的,他把“后素”理解为五彩“后于素”而不是之前普遍的认识 素后于五彩也是创新的。但他对考工记的:绘画之事,后

4、素功。 解释 “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却大问题。首先,解“素”为“粉地”2不知他的凭据是什么?这种绘画方式似乎更像是远古时期的程序。其次,绘画在孔子那个时期一般是在白色的丝帛之上,粉地之说就更无从谈起。其三,孔子认为子夏的话对自己有启发作用,是对子夏的以素喻礼说的认可,如果按朱熹的解释,则变成以粉地喻礼,粉地固然与礼一样起的是后天的作用,但是二者如此连接还是有所不妥。的论语今读明显地是采用了朱熹对“绘事后素”的诠释,但在解诗“素以为绚”时却也将这理解为画画,弄出个“洁白纸上,灿烂颜色”这个具有时空超前性的解释,让纸也穿越了一把。至于杨伯峻的译文,我认为他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只将原文最浅显的

5、字面意思做了翻译,至于深刻的理解就让读者自己去考据了。综合以上理解,我认为要了解绘事后素的本意,只能再回到原诗与当时的时代中去寻求答案。2、新解关于绘事后素的解读,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论语中的原句和孔子的美学思想入手,二是对先秦绘事的考察。首先,子夏所说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出自诗经 卫风 。 诗经是孔子给其弟子列的必读书目之一,而子夏又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就诗的表面意思子夏没有理由不明白,但是他何以以这几句诗问孔子“何谓也”?孔子也明白子夏的言下之意是想探询诗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由于孔子担心子夏的思想焦点放在其中的“绚”字上,所以就以“绘事后素”来提醒子夏不要只看到化了

6、妆的新娘这短暂的绚丽迷人的一刻,更应该注意到这彩妆新娘之所以如此绚丽迷人,是建立在她的天生丽质(素)的基础上的。此时也正符合孔子“文质彬彬”的审美观。显然,子夏非常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老师的提醒下顿时豁然贯通并立即联想到了礼乐的关系问题,于是就有了“礼后乎?”一问,孰知孔子原来也没想到这么宽,经子夏这么一提醒、一启发,他对礼乐关系的认识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孔子不禁感慨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其次,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孔子说的“绘事后素”其实就是周礼考工记中“凡画缋之事,后素功”一语的简省,即绘事是画缋之事的简省,后素是后素的简省。在周礼考工记画、缋是分属两个不同的工种,做

7、的是两种不同的事,但都属于广义的绘并且是和色彩紧密相关的彩绘,因此孔子将其统称为“绘事” 。明白了“绘事”之所指,我们再来看看“素”又是什么意思。绘事要“设色五工”即杂五色,那么, “设色五工”之前必须有一个底子或者说轮廓,原始图样,而“素”就是他们杂五色的根据。这个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素描。素就是用单一色线描绘而成的单色图案,即原始样图。今日国画界称3之为白描,素是白描设计。 考工记所记画工缋工只负责设色,自己不会起白描稿,白描稿靠传承稿本,另有专人学习应用。虽然正文中没有明确交待(有脱落阙文) ,很显然,白描稿是基础,技术要求高,民众尊为画师,先行一步,再交给画工设色,缋工设色,由他们完

8、成创作。因此, 考工记才会说:“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而孔子说则更概括为“绘事后素” 。这其中, “绘事”由工匠完成,而“素”则由画师完成,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如果画师的白描稿画得不好, “五工”技艺再高也不会使之成为艺术品,相反,画师的白描稿画得再好,如果“五工”的技艺太差,最终的成品也不会令人赏心悦目。综上所述,孔子是借用先秦绘画理论中“绘事后素”这一典故提倡人们重视内心的修德,同时也是对礼乐思想的一个阐发。正如孔子一向所认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必须首先修身,自身首先成为一个仁人,才有了做事的资本。而学习礼正是人修身的一个途径,这也是对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美

9、育思想的另一种解读。3、孔子的理想:和谐社会在“绘事后素”思想的考察之中我们看到了孔子对礼的重视,而孔子对礼的重视正是建立在孔子对和谐社会的向往的基础之上的。在孔子看来,只有这个社会充满了“仁” ,才是一个和谐有序,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社会。“仁”是儒家的最高标准,也是孔子的理想追求之一。 “礼”是实现仁德一种手段。和谐的社会,应该是是进步的、谦虚的,平等的、博爱的、有礼貌的。 “礼”不是一种社会等级的束缚,它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对自己的克制,一种社会规范。孔子不讲法,提倡自由,那是一种在道德规范下的自由。要实现这样的自由,必须建立在人人都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基础上。孔子所提倡的礼,应该是有知识、

10、有道德的个人提倡自治的一种方式,而不仅仅是维护努力体制,毕竟, “孝、忠、义、信”等这些观点,都普遍被人类所接受并推崇。孔子将其视为规范,应该是在告诫人们,通过克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符合人类的道德规范标准。至于顺从君主领导,也是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毕竟,在儒家的心目中家国的观念是很强的,君主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的家长一样,而且孔子眼中的君主是希望可以作为道德的领袖的。而在当时像季氏那样的士大夫家族,因为其财富权利欲望的膨胀,已经构成了当时社会规范的威胁,威胁到国家的延续,威胁到百姓的生活,孔子的尊君的态度也是对季氏政权不满的一种表现。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除了叹息,唯一能做的就是劝诫人们尽

11、量克制自己的欲望,维护已经建立起来的文明成果和道德规范。通过克制来实现社会的和谐,是孔子的理想。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才会爱惜所有人的生命。孔子深知,人之为人的进程,人类文4明的建立过程,正是人对自身的克制来实现的。在克制自己的同时,也是对别人的尊敬,于是,礼的意义也就突出了,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礼,更是通向“仁”的最好方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所说的“仁” ,是尽可能地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而非损人利己。 “放于利而利,多怨” ,社会要和谐,最重要的还是多站在别

12、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细微的的地方入手。要做到“仁” ,首先从“爱人”开始。爱人首先是爱亲:“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在当时宗法血缘关系为特点,农业家庭小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中, “爱亲”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的, “爱亲”之心是“仁”的心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孔子的“爱人”又超越了仅仅是“爱亲”之心。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 ” 可见,孔子所要爱的人,包括一切人,无论是上层的贵族,还是下层的仆人,是由爱开始达到一种泛爱。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泛爱精神,表现在施政过程中,就成为了富民、教民和利民的价值导向:“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战

13、!冉有曰:即庶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表明孔子不仅要关心百姓的物质生活,还要对百姓实施教化,提高百姓的精神生活。为此,统治者就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达到“民之所好好之,民这所恶恶之。 ”这处处体现了孔子的利民、惠民的为政要求。同时,孔子还要求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和稳定,孔子曾评价管仲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报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积也。 ”正因管仲帮助桓公平定了天下,促进了天下的团结,使人民受到恩赐和实惠,所以孔子认为管仲作所为是“仁” ,体现出一种“利民”的泛

14、爱精神。然而,孔子的“仁爱”和谐的理想,是没有固定的方式的,是要体现在具体的事情当中的,这也表现在他的世界观中,和谐,也是要一个和谐的世界。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就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合理,便怎样干。孔子,应该是一个浪漫主义的哲学家。他总是向他的学生们,描述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 “仁爱” 、 “礼制” 、 “有道德” 、 “和睦”的社会,那是一个中国有志向的文人曾经两千多年来都为之执着追求的社会,那是一个贯穿中西,人类都向往的社会,与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有相似之处的社会。他的“仁爱” ,正如耶稣和甘地那样,因爱而伟大

15、,受人尊敬,在“爱”面前,人类一切的恶行都会感到爱的伟大而自惭形愧,最终被放弃。而孔子与他5的理想,却又是人们眼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纵然是悲剧,孔子和他的理想,还有他的许多学生们也都试图将其实践,孔子不停地告诫学生们,要积极地学习,积极地学习,积极地入世,积极地入世,积极地建设社会,实现理想,少说话。要用实践来施行仁德。纵然是社会的动荡、时局的黑暗,也不能阻挡他们积极入世的决心。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即使是“用行舍藏” ,并不意味着放弃。孔子最担心的是从来没有开始过,而不是没有能力的人按他的学说去做。正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为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孔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但是孔子留下的思想却仍在时代的潮流中熠熠生辉。在我们今天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不仅是文化的标志,我们更应该切实的从孔子的思想中获得感召的动力,不要让我们先人的文化再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