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第1课时 环境与环境问题课件 湘教版选修6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710716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66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第1课时 环境与环境问题课件 湘教版选修6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第1课时 环境与环境问题课件 湘教版选修6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第1课时 环境与环境问题课件 湘教版选修6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第1课时 环境与环境问题课件 湘教版选修6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第1课时 环境与环境问题课件 湘教版选修6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第1课时 环境与环境问题课件 湘教版选修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第1课时 环境与环境问题课件 湘教版选修6(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修环境保护 第1课时环境与环境问题 考点突破 考点一 环境概述 基础梳理,环境 概述,环境,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 和物质条件的,分 类,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 的一切自然物质、能量、生 存空间和自然现象的总和 社会环境:在 的基础上,经 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 的 环境,综合体,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人工, 的原因 人为的原因,环境因素,概念,类型,自然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环境质量,概念,成因,主要原因: 的原因,表现,社会,自然,人为,误区警示 环境、环境因素和环境质量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不同主体的环境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其次,环

2、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时间和领域上不断扩展和扩张;第三,环境由环境因素组成,是个综合体,而环境因素是个体;第四,环境质量是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三者之间的联系可表示如下:,强化专练 1.好果汁一定来自于好的原料,所以农夫果园在 世界各地开辟生产基地,采摘新鲜原料,打造 天然好喝的果蔬汁番茄,来自新疆,其茄 红素含量是普通番茄的1.8倍。据此回答(1)(2) 题。 (1)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农夫果园番茄汁参与 市场竞争的主要优势为 () A.每天16小时日照,天山雪水浇灌 B.土质肥沃,降水充足 C.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环境清洁 D.冬季寒冷,病虫

3、少,不需要使用农药,(2)影响番茄榨汁企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市场 B.原料 C.劳动力 D.能源 解析第(1)题,新疆丰富的光照资源和纯净的天山冰雪融水是农夫果园番茄汁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优势。第(2)题,因为番茄不便于长途运输,所以番茄榨汁企业需要接近原料产地布局。 答案(1)A(2)B,考点二 环境问题概述 基础梳理,环 境 问 题 概 述,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 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 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分 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 境问题,环境污染,产生 表现: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 破坏,产生 表现:森林毁灭、荒漠化等,全球性的环

4、境污染 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产生原因, 水平大大提高 高速增长 的进步,主要危害,威胁 危害 直接制约 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环境问题,社会生产力和城市化,人口,科学技术,生态平衡,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环 境 问 题 概 述,深化探究 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同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强化专练 2. 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资料”,完 成(1)(2)题。,(1)该生态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 (2)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A.大面积植树

5、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能源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解析第(1)题,表格中的统计资料反映出该生态问题主要在西北内陆地区,应是荒漠化。第(2)题,人为原因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应减少对该区域植被的破坏。 答案(1)A(2)B,考点三人类与环境 基础梳理 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1)关系体现 一方面,人类依赖于 而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 于人类。 (2)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 有益于人类生存的 方向发展。人类采取 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

6、大自然在漫 长进化过程中的 ,导致环境的恶化, 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自然界,反作用,良性,生态平衡,2.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依赖,改造,征服,善待,区域,性,全球,听天由命,可持,续,3.人类与环境 关系的和谐,尊重与善待 关爱人类并尊重 兼顾当代人与 的利益,学法指导 图示法解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概括起来是对立统一的,该关系可用下面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来表示,图中各箭头分别表示以下含义:,自然,个人,后代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 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 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7、。这 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 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 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 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 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可使人类与环境得 到协调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 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强化专练 3. 下图为“人与环境关系图”,读图回答(1)(2) 题。 (1)以下所列项目与图中A、B、C、D箭头表示意 义组合正确的是 ( ) 铁矿石、水产品煤渣、污水酸雨和 光化学烟雾 植树造林、治理污染 A.ABC

8、D B.ABCD C.ABCD D.ABCD,解析A表示人类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能源,B表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D表示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C表示地理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反馈作用,结合题项分类即可。 答案A (2)下列地理现象中,属于C箭头代表含义的是() A.东南沿海的台风 B.黄土高原一些地区常见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 C.北京地区和近郊区出现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区 D.贵阳地区的冬无三日晴 解析承接上题,能够反映地理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反馈作用的是C项。 答案C,考向调研 考向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例1】(2009山东文综)下图是“2000年世界 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

9、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 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解析(1)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对图中国家和地理位置特点进行归纳。(2)印尼的濒危物种多是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大量的丰富物种,但由于一些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使很多物种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 (2)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的过度捕杀。,借题发挥 在解决环境问题产生的相关题目时,关键的突破点是找准人类及其生产、生活

10、活动的对立面发展的变化趋势,由此判定人类活动是否符合自然规律。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可用以下关系图表示:,考向二环境问题及可行性解决对策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D为协调发展度系数,是度量环境与经济协 调发展水平高低的定量指标。f(x)为综合环境 效益函数,g(x)为综合经济效益函数。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类体系及其判别标准,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表征判断,(1)珠三角区域内城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也存在明显的_,_市处于最高的协调水平。 (2)从总体上看,珠三角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水平属于_类型;经济发展_(填写字母)于环境保护。 A超前 B滞后 C同步 D无法确定

11、 (3)请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提出实现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行性对策。,解析人类社会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繁荣,应追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题,从 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表可以看出,不同城市间协调发展度系数差别很大,存在很大不平衡性,其中以珠海0.86居最高水平。第(2)题,珠三角地区城市协调发展度系数大多在0.6至0.69之间,属初级协调发展类型,说明经济发展仍超前于环境保护。第(3)题,要实现该区域城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在控制人口增长、更新发展观念、加强城市管理、减少城市化问题等方 面多做文章。,答案(1)

12、地区差异珠海 (2)初级协调发展A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走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减少城市污染物排放);强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搞好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建卫星城或新区,分散大城市的职能;加快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城市管理)。,对点训练 题组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1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原因是_ _ _。 (2)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 (3)区域出现的世界三大环境问题之一的人为原 因是_ _。 (4)地区发展农业

13、的三大自然障碍是 _ _。,解析区域定位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条件。结合经纬网及各区域分布的相对位置知,为西北内陆地区,荒漠化问题严重,干旱的气候特征及风力作用是形成该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位于黄土高原,其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及不合理耕作制度是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 区域是我国南方地区,发达的有色金属冶炼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酸雨危害严重;位于华北地区,风沙、盐碱和旱涝构成该区域农业的三大威胁。,答案(1)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2)水土流失植被的破坏(过度樵采,毁林开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3)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4)旱涝、盐碱、风沙,题组二

14、:可持续发展观 2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为实践“循环型社会”的构想,日本相继 制定了多部相关法律,并颁布了绿色购买 法、建设再生法、食品再生法和 家用电器再生法。这几部法律既有各自的 针对性和独立性,又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构 成了一个完整的、配套的法律体系。运用这些 法律可以规范政府、企业和国民的行动标准, 在整个社会建立起遏制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及推 动资源的再利用管理和约束体制。,(1)当今社会,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据材料分析,人类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环境观?试简要说明该观念的基本思想。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答问题时,必须紧密结合材料,即日本相

15、继制定的多部法律就是摒弃传统的环境观,规范社会经济发展,树立新的环境观。答案内容基本,但要求要点完整条理。,答案(1)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 (2)环境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基本思想:鼓励经济发展(经济持续),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持续),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持续)。,题组三: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 3(2009江苏地理)下图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 湖示意图”及“洞庭湖1825年2006年间同水 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主要原因是、。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 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等生 态价值和等经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第(1)题,洞庭湖面积的变化据图分析即可。 原因要从人为原因(围湖造田)和自然原因(泥沙淤 积)两个方面分析。第(2)题,难度较小,只要结 合湿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分析即可。第(3)题,要紧 扣洞庭湖湿地遭到破坏的原因分析当地生态环境 保护应注意的问题。,答案(1)变小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供水(蓄水)、水产业、航运 (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