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四).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4707241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四).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四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第I卷(选择题 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炫(xun)耀享(xing)受闰(rn)年脉(m)脉含情B.倾圮(p)山岚(lun) 遏()制不落窠(k)臼C.慰藉(ji) 佝(gu)偻青荇(xng) 蓊(wng)蓊郁郁D.裙裾(j)遒(qi)劲追溯(s) 轻舟短棹(zh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雾蔼斑驳点辍唇枪舌剑B.窗扉涟漪懊丧变本加利C.翘首廖廓宁谧人才辈出D.踟蹰幽僻凄婉金碧辉煌3.表中所列的四组标点,最适合下面这段话的一组是散文笔调的迷人,在于它富有一种天籁之

2、美作家见闻的真切感受的深刻使其行文不事铺张,不事雕绘,意随景到,笔借目传自有一种淳朴之美。A,。:“”,B。、,“”,C,、。“”,D。,:“。”4.依次填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_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_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故事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关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关照的技巧。散文就像山谷的岩滴,道旁的野花,引人从一个极小、极细的平凡处,走进一个丰富而_的极乐世界。散文家靠着凌厉的耳目、沉着的心思,透过事物的表象,_其中的真谛和生命意义。A.逐步童稚深邃表现B.逐

3、渐幼稚深刻洞察C.逐渐童稚深邃洞察D.逐步幼稚深刻表现5.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B.在学习上,不能孤军作战,俗话说:“墙倒众人推。”只要我们互相帮助,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C.他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去做,别人的建议或劝告,他一概置之度外。D.他这个人太循规蹈矩了,没有丝毫创新精神,当今时代并不欢迎这种人。6.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经过仔细调查研究的结果,认为负责治安管理的李处长有责任。B.我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

4、点快乐?C.大熊猫受到病饿威胁,当地群众对遇到的病饿熊猫治疗、喂食,减少了死亡率。D.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农业的历史和现状,而且学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 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

5、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

6、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已经不在了”相同意思的话在第一段中出现了三次,既表现了一种遗憾的心情,也表现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同时表现了一种凄楚悲伤的复杂感情。B.“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中“找我”是因为爱“我”,“不想让我发觉”同样也是因为爱“我”,她怕“我”发觉她来找“我”会刺伤“我”的自尊:这是一种“艰难的母爱”之体现。C.“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也可以说成“我几次看见过她的背影”。因为换了之后所要表达的“母亲来的次数很多,而我仅仅几

7、次看见过”的意思未变。D.“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之句,表现了“我”的任性、倔强,“我”不要别人的同情、怜悯,却不知会伤了母亲的心。这是生活悲剧中最沉痛、最令人心碎的地方。8.下列对“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饱含作者的歉疚之情,是作者失去母亲后对自己年幼时的无知的一种自责和痛悔。B.充分渲染了失去母亲的悲痛,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沉的怀念。C.句中的“这”指代的是上文“我决定不喊她”这件事。D.“倔强”,在此指任性;“羞涩就更不必”,指在慈爱的母亲面前不必羞

8、于悔过。9.对这两段文字的概括,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文字主要是告诉人们母亲已离“我”而去了,第二段文字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无奈。B.这两段文字既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又流露了作者的自责、悔恨之意。C.这两段文字集中表现的是母爱的艰难、含蓄和博大。D.这两段文字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思想不成熟又不大懂得母爱的“我”对母亲的伤害。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

9、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国语周语上)注释厉王,即周厉王,姓姬名胡。召(sho)公,即召穆公,名虎,是周厉王的卿士。原隰衍沃: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隰,低下而潮

10、湿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的土地。10.对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监谤者监:监视。B.为川者决之使导为:为了。C.民不堪命矣堪:能忍受。D.胡可壅也壅:阻塞。1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D.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后王斟酌焉。而又与大国执仇也。B.其与能几何?吾其还也。C.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以告,则杀之。皆以美于徐公。1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横线

11、词与“道路以目”的“目”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C.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D.邻之厚,君之薄也。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堪命矣”仅五个字,将千万桩暴政下的惨事和人民的怨声载道说得有余不尽,并深刻地点明了问题的严重性。B.本文着重记述召公规劝周厉王的一段话,说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比喻贴切,说明周详。C.召公的劝谏,既列举了倾听人民意见的具体途径和措施,又阐明了让人民充分表达意见的好处。D.召公把“防民口”比作“防川”。先说明防民口有大害,后说明宣民言有大利,以防民之口有大害为重点,从正反

12、两方面阐明了不可防民之口的道理。第II卷(非选择题共108分)四、(18分)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厉王虐,国人谤王。(3分)(2)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3分)16.读下面三首诗,回答问题:(8分)竹(之一)竹(之二)竹(之三)每攀登一步 青翠是你的本色在翠绿婆娑的外表下都作一次小结 坚韧是你的意志你空空如也(1)三首诗有何相似之处?(2分)(2)请分别写出每首诗的寓意。(6分)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小题)(4分)(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朱自清荷塘月色)(2)月光如流水一般,_。_。(朱自清荷塘月色)(3)我打江南

13、走过,_。(郑愁予错误)(4)_,岁岁重阳。今又重阳,_。(毛泽东采桑子重阳)(5)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_,_。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

14、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