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十单元 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700089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2.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十单元 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高中历史 第十单元 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高中历史 第十单元 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高中历史 第十单元 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高中历史 第十单元 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十单元 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十单元 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 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 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关于 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全会的召开确立了 指导思想。,真理标准问题,

2、3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 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 ”的“左”倾错误 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经济路线:确定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 为中 心,作出 的伟大决策。,解放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主义现,经济建设,2转折: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代化建设,改革开放,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 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改革开放,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经济体制 调整:实行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作用:克服了 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管

3、理体制 改革:撤销 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 民委员会。 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作用:促进了 的全面展开。,家庭联产承包,平均主义,人民公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中心环节: ,把企业搞活。 (2)措施 管理体制:实行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实行以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增强企业活力,政企分开,多种所有制经济,按劳分配,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 、极大地解放了 , 推动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积极性,生产力,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 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过程 (1)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 市场经济。 (2)确立: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3)完善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3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 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5、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 ,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小康水平,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1)设立 1980年我国把 、珠海、汕头、厦门设立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我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 。,深圳,海南经济,特区,(2)特点 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特区实行以社会主义 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 为主。 (3)影响 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 。 对沿海地区实行 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公有制,市场调节,排头兵,外向型,特区的改革,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

6、)开放:天津、 、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上海,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开放: 、珠江三角洲、 和环渤 海地区。 (2)结果: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 海经济开放地带。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4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 出一定区域建立 。 (2)特点:以 ,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 品为主;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 的特点。,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外

7、资,知识,密集,(3)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5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 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 、贸易中心之一。 带动 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时间:1990年, 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 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3)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 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金融,长江三角洲,浦东开发,6格局: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区、沿江开 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 体系。,7特点: 、多层次、 。,沿海开放城市,

8、全方位,宽领域,1.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 体系和制度 (1)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的内容是调整、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3)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的必要性 (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 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2)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

9、技术革命的要 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3改革的措施 (1)在农村采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 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2)在城市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 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分配制度等也随之变化。,4改革的效果: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 地的变化,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学会分析 材料1反映了邓小平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张,材料2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

10、了经营权(或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两则材料共同表明改革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1.含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 主权的行政区域,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2特殊性:特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它的“特”主要在于 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表现为: (1)特区建设以利用外资为主,特区的经济所有制结构是社 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国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人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综合体,外商投资企业

11、所占经济比重可以大于内地。,(2)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主要采取市场调节手段,充分发 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企业的所得税 率按优惠政策征收,对进出特区的境外客商、外籍人员简化手续。,(4)特区政府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属于中央统一管理 的外事、边防、公安海关、金融、外汇、港口、铁路、邮电等方面的业务,由国家主管部门结合特区实际情况,制定专项管理办法。 (5)国家对特区建设实行特殊政策倾斜,如增加银行信贷资 金,新增财政收入、外汇收入全部留用,特区进口基本建设所需的物资免征关税等。,3作用和影响 (1)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2)经济特区

12、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3)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特区 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学会分析 材料为邓小平文选节选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材料告诉我们:特区是一个借鉴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的窗口;特区也是中国对外政策的窗口,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特区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也随之提升了;特区的经验可以进一步扩展到沿海有条件的地区;海南的开发,可以看作是建立了又一个大特区, 也是特区经验推广的必然。,考题范例 例1(2010北京高考)(节选)

13、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张一元”大事年表,解析本题突出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问要求学生根据试题提供的1900年至2002年的“张一元大事年表”,结合所学知识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历史阶段的划分标准不同,则所划分的结果也不一致。学生初接触此题如果仅着眼于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肯定有些发懵,不知从何入手。但如果抱着研究的心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则可以较好地解答此题。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所学知

14、识从企业发展、企业性质、企业经营等方面任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第二小问可以从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时代特征、政府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等方面作答。,答案发展阶段:从企业发展角度:,从企业性质角度:,从企业经营角度:,中国经济状况: 19001925: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19251956:国民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四大家族);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19561999: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1999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命题角度 本题以茶

15、叶创设历史情境,从切入点看,茶叶内容在课本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考查的部分知识点属于课程标准中相对边缘化的知识,高考以此问题切入,事实上体现了运用所给材料从微观与宏观结合的角度思考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命题立意。虽然这道题难度略大,但难度不在于考点本身,而在于材料的大量使用和设问角度的巧妙。以小切口创设历史情境,综合考查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仍有较大的命题空间。,命题预测 1山西昔阳的大寨精神,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作为中国农 业的旗帜。作家凌志军在1978历史不再徘徊一书中的第五章标题是:“昔阳到凤阳。”这一标题包含的深刻含义是 () 昔阳的大寨精神已经辐射到贫困的凤阳昭示历经20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已走

16、向尽头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将发生重大的变革风阳小岗村的星火将成为取代大寨旗帜的烈焰 A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这一变化反映了农村公社已走到尽头,凤阳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答案:C,2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 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摞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 (),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1978年我国仍然是人民公社体制。而安徽省委的做法是把土地借给农民耕种和荒山湖滩谁种谁收,完全脱离了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劳动、收获物归集体的做法。故其做法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答案:B,考题范例 例2(2010安徽高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