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14.1专题十四 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件 粤教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695089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49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14.1专题十四 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件 粤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高考语文 14.1专题十四 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件 粤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高考语文 14.1专题十四 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件 粤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高考语文 14.1专题十四 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件 粤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高考语文 14.1专题十四 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件 粤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14.1专题十四 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件 粤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14.1专题十四 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件 粤教版(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状元之路】2011高考粤教语文专题复习课件,2,专题十四文言文分析综合,3,考点关 展望高考,4,核 心 提 示,阅读浅易文言文,理通字、词、句,是为最基本的要求,它保证的是读懂,明白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或写了什么景,说了什么理。而对文言文的分析综合则是更高一级能力的考查。它要求我们能“筛取文中的关键信息”,“能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意思”,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5,所谓“筛选”,是说文章里面包含的信息有主次之分、有类别之分、有情理之分、有技巧之分等,要求我们能根据题干的要求指向来做出相应的判断,选出应选之项。所谓“归纳”,是说对文章的思路脉络或内容要素能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达,或者对给出的表达作出判断。“概括中心”,“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思想情感在文中的体现,要能根据文章所写内容对其进行准确地概括。,6,“观点态度”,是作者思想情感在文章中的侧重和倾向,它往往与“中心”融在一处。“分析概括”是我们对此所做的认识选择,是从整体上对文章要义的把握。我们在复习本节时,在注重积累的同时,更应潜心思考,学会“涵咏”,古人云:“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嘛。,7,考 纲 精 研,8,2010年广东省考试说明有关文言文的分析综合做了以下说明:“文中信息的筛选”,“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首先说“文中

3、信息的筛选”,其着力点有二:一是“文中”的限制,即特别强调了信息适应“语境”的要求;二是“筛选”这个关键词,“筛选”就得有标准,而标准往往要设在题干中,这样说来,“筛选”就是根据标准(题干要求),,9,从文中“辨析”“认定”“抽取”“整合”相关的信息或者判断命题者提取的信息(题支)与标准(题干要求)相符与否,在高考中,后者为主要形式。再说“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此点是在“文中信息的筛选”基础上的延伸与提升,是在整体感知与宏观把握阅读材料之上的拓展与跃升,它着眼于全文,落脚于整体,是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它要求我们对某个人物的言行举止、事迹功业、品行操守等进行概括与总结;,10,对

4、某个形象的思想性格、思想倾向、情感志趣(人物形象)或蕴含的哲理、凝结的情感(景物形象)等进行归纳与提升;对某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认定与判断;对某个结论、某种观点进行判别与推证。三说“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则是要求我们能从作者所处时代出发,对作品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作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11,或者要求我们能从阅读材料中概括出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地分析事件本身的具体内容。此后两点,在高考中往往合设一题,要求我们对其概括的内容、主旨作出的分析、评价来进行判定,判定出其误还是其正。本节内容,既考查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判断评价的能力,是在理解文意基

5、础上进一步的分析综合能力,因而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也是难点。,12,命 题 趋 势,13,近两年,广东高考语文在本节上的命题相对来讲处于变化中,2008年设了一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分值3分。2009年设两道题,考查了“文中信息的筛选”,考查了“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分值6分。就2009年全国各套试卷情况来看,考查两个题(点)的有12套,考查一个题(点)的只有7套,因此,我们认为,2011年的高考,广东省在本节的考试,将会与2009年相同,仍会设两个题。,14,就命题内容而言,分析综合总是要覆盖全文,或者抓住某些关键环节。试题常表现为:叙述的只是某个侧面,分析判断却要顾及全面;概

6、括评价的是这个环节,却将另个环节夹在里面。就命题角度而言,既有直观的对原文有关人与事的原因、发展、结果的叙述,也有对原文相关内容评价、议论的表述,还有对原文技巧章法、语言风格的分析与评说。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只要我们以原文的书面表达为基准,在备选项的叙述和原文的文字内容间反复对应紧抓题干,细品原文,就能做出准确的选择与表述。,15,高 考 认 知,16,一、(2007广东)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

7、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17,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庠。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18,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

8、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19,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竞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注:涴:弄脏。,20,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

9、B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于是渐不信狐C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D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答案:B,21,讲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归纳综合能力,或者叫考查“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题干是“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题支提供了8个信息句,每两个1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虚心”和“骄傲”,细读原文,作出筛选。本题中B项,上句的动作对象不是郭生是王生,下句表达的是郭生对狐狸态度的心态变化,没有“骄傲”的成分,故而可确定答案为B。,2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

10、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答案:C,23,讲析: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从郭生的角度概括情节和态度;B项从王生的角度概括情节和态度;C项从郭生对叶公的看法上概括;D项仍从郭生的角度概括情节。其中C项“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在文中无据,属无中生有。,24,二、(200

11、9广东联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4题。,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25,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26,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

12、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27,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日“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蒉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28

13、,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29,注:馘(u) :指古代战争以敌方死者的左耳来统计杀敌人数。阃(kn )寄:边防将领。阃,郭门的门槛。寄,托付。意即郭门以外的事委托全权处理,所以用来专指在外负责军事专职的人。荐绅:代指官员。,30,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愤疆埸之日弛痛诸将

14、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而作之忾也,固矣ABC D,答案:B,31,讲析:就选材来看,上一篇文章是小说,这一篇文章属散文(书序类)。同为考查“文中信息的筛选”,上文的1题采用了8个信息点分为4组,每组2个的形式,本题6个信息点,混杂起来分为4组,每组3个。形式虽略有不同,但解题思路相同,另外,在目前的高考中,以本题的形式居多。本题题干要求,选出“全都属于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据此对6个信息与原文细加对照,可发现,是写沈君以敢直谏著称,并未反映“内容”,是沈君诗文的影响,各项中,含此3句的予以排除。,32,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

15、项是()A文章开篇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B文章揭露了当时官员玩忽职守、边塞军备松弛、将士畏敌渎职甚至残害百姓以冒功的种种现象,从而揭示出沈君文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积极意义。,33,C文章全篇行文跌宕,寄慨深沉,既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也突出了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洋溢着对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D本文是为沈君的文集而作,却从沈君其人写起,表现其“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突破了一般序文拘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评介的窠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答案:A,3

16、4,讲析: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A项从人物感情角度;B项从本文的主题角度;C项从本文的行文特征及抒写感情角度;D项从文章艺术特点角度,来设题,其中A项“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应为“着重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35,(教师备选)(2009浙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36,宝绘堂记 (宋)苏轼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37,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38,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