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复习设计 专题09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693082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复习设计 专题09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复习设计 专题09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复习设计 专题09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复习设计 专题09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复习设计 专题09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复习设计 专题09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复习设计 专题09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新人教版(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单元,课标内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考试大纲: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的特点与男耕女织的模式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领先世界,多种经营,是农业

2、经济的补充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不断发展,是农业经济的补充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封建土地制度与维护自然经济的政策,单元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早期农业,传统农业,小农经济,一万年前:起源(稻、粟,刀耕火种),商周:耒耜、灌溉施肥,春战开始: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业开端,后代发展,春战开始(封建社会):家庭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官营,民间,概念:政府经营,发展:素称发达、世界领先、享誉世界,成就:,冶金,制瓷,丝织,家庭:衣食租税,民营:民间消费,春战秦汉发展魏晋摧残 隋唐恢复,宋元:艰难发展,明清:超过官营,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概况,商代商人出现,春战打破垄断,秦汉艰难

3、发展,隋唐有所发展,宋元空前繁荣,明清依然繁荣,市和城市,市的变迁:,宋前:严格限制,土地制度,原始社会氏族公有,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经济政策,商周鼓励商业,战国开始重农抑商,明清海禁和锁国,对外贸易,宋后:打破界限和限制,城市发展:,古代都城由政军中心发展成为政军经中心,南方“扬一益二”,西汉始兴,唐设市舶使,宋扩展贸易,元朝大都,清代渐趋萎缩,一、农业(1)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石刀、石斧,耒耜和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铁农具和牛耕,耦犁犁壁耧车,曲辕犁犁评,刀耕火种,排水、除草 培土、沤肥和治虫等,垄作法,代田法、一年一熟,耕耙耱技术,一年两熟三熟,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

4、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水稻、粟,粟稻黍 稷麦桑麻,一、农业(2)传统农业基本模式-小农经济,耕作方式变化,商周 集体耕作,春秋战国以后 个体农耕,小农经济产生,1.产生,2.条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力的发展,3.特点,衣食租税(自给自足),家庭农业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个体农耕),4.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5.历程,春秋战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社会,优势,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政府的重农政策,农民为生存而努力,推动

5、精耕细作,劣势,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自然灾害)人祸(封建剥削)的能力非常有限。 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 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一、农业(2)传统农业基本模式-小农经济,6.优势劣势,你认为农业发展的原因一般有哪些?,1、劳动力增长(人口增长),2、生产工具的改进,3、生产技术的进步(包括耕作技术、农业书籍等),4、劳动对象扩大(土地开垦),7、政局的稳定,6、赋税制度的改革,5、土地政策的调整,8、统治者的重视,9、经济文化交流,生产力因素,生产关系因素,其他因素,10、自然环境的优越,二、古代手工业的

6、进步,从_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春秋 战国,原始社 会晚期,夏商周,_继续发展,出现_和_。,农业,有较大发展,由_垄断,官府,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1、古代手工业产生和发展,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 手工业,民营 手工业,家庭 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农民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2、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_已掌握冶铜技术 _时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 _进入繁盛时期,器物庄重雄奇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造型灵便轻巧,纹 饰简单,广泛采

7、用_、_工艺,冶 铁,冶 铜,_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_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 _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 东汉杜诗发明_,用水力鼓风冶铁,原始社会晚期,夏朝,商周,鎏金,镶嵌,西周,战国,汉,水排,钢,_后期已能制钢,魏晋时期发明_,战国,灌钢法,3、古代手工业冶金技术,开始烧制陶器,新石器,商代,烧制出_,原始瓷器,东汉,瓷器生产技术成熟,先后烧制出_和_,青瓷,白瓷,唐代,形成_两大系统,瓷器已输出国外,南青北白,宋元,明代,清代,_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五大名窑 元代出现成熟的_,景德镇,明中后期烧制出_;烧制带有_和_装饰图案的瓷器,彩瓷,发明_;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珐琅彩,北朝,烧出

8、成熟的_,白瓷,青花瓷,阿拉伯文,梵文,4、古代手工业制瓷业,除平纹织物外,还出现_,新石器,商朝,斜纹提花织物,汉唐,中国丝织品通过_大量外销; 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 唐代吸收_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丝绸之路,丝织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_和_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清两代在那里设有_ 开始使用_,清中期以后发展出 _新品种,苏州,明清,杭州,官局,花楼机,金宝地,5、古代手工业丝织业,原始纺织业出现,西周,出现_,织机,波斯,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私、家庭)。,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技术不断进步。,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9、中国较早建立了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度,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中国领先世界的农业。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动力革新的要求又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原因,名称,手工作坊主拥有私人生产资料,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雇佣关系。,生产关系特征,联系,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生产资料归工场主所有,雇佣工人和工场主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范畴。,泛指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企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奠定物质基础,从手工作坊到手工工场,再到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折射出

10、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沧桑变迁,反映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历史必然性。,国家的政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的状况,货币流通状况,政府采取的政策,1、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三、古代商业的发展,战国到汉代的城市多是因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兴起为商业都市。 唐宋以来,商业都市多以工商业发展兴起,2、中国古代商业都市发展规律,兴起原因:,功能:,地域:,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从战国到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到唐朝以后,南方的都市数量明显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起源较早,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

11、发展极不平衡,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古代金融发达。,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始终没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对封建经济冲击较少,1、土地制度的演变,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商周),封建社会 (战国 以来),土地公有制,国王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四、古代的经济政策,(1、井田制

12、 时期: 性质: 概况: 瓦解(春秋):,1、古代的土地制度,夏、商、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交纳贡赋;庶民集体耕作;井字型,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私田出现,鲁国实行初税亩(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过程: 影响:,春秋鲁国税制改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合法性。,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1、古代的土地制度,(3、均田制 时期: 目的: 内容: 破坏原因:,北魏至唐中期

13、,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1、古代的土地制度,(4、土地兼并 原因: 影响:,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地主、官僚、豪强强取豪夺,导致农民破产,社会动荡;(是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国家赋税收入减少。,1、古代的土地制度,含义: 目的: 最早提出:,2、 “重农抑商”政策,“重农”就是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 以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 “抑商”就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直接目的在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 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14、即安定人心。,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重农抑商的典型史实: 评价:,西汉高祖和武帝的“抑商措施”: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明清统治者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由官府垄断盐、茶经营。官府出台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对民营企业,不断加征商税;还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发展。,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重农抑商”政策,含义: 起因: 概况:,“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明初,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危机明朝统治。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15、。,明太祖下令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主持下进行。倭患消除后,政府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各国进行贸易。清初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东南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百姓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3、“海禁”与“闭关锁国”,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两朝都实行“海禁”政策,但其内涵并不相同。明初实行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不禁止外国来华贸易。相反,明政府积极鼓励外国来华与政府进行官方贸易。如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根本原因: 含义: 评价:,“闭关锁国”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影响。,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并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而且使中国与海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资本主义萌芽,时间:,原因:,地区:,部门:,性质:,明代中后期,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手工业部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根本条件,基础,手工业的进步是直接条件,标志:,出现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机房(雇佣关系),评价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地位,新事物,稀疏又微弱,受束缚,发展缓慢,直到鸦片战争前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