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选修上册同步练习: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44648934 上传时间:2020-09-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人教版选修上册同步练习: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教材人教版选修上册同步练习: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教材人教版选修上册同步练习: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教材人教版选修上册同步练习: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教材人教版选修上册同步练习: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人教版选修上册同步练习: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人教版选修上册同步练习: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Word版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后篇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一、夯实基础(22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庶人:指一般人。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惊骇、恐惧。D.犹其有四体也四体:四肢。答案B解析庶人:指平民百姓。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由是观之是非之心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而青于蓝D.自贼者也贼其君者也答案D解析A项,这;对的,正确的。B项,不是;无。C项,到;比。D项,都是“伤害”的意思。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

2、父母也B.谓其君不能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答案A解析A项,“内”同“纳”。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C.知止而后有定D.不足以事父母答案B解析A项,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C项,止:动词作名词,目标所在,要达到的“至善”境界。D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A.义,人之正路也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答案D解析A、B、C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也是省略句。6.“大学之道,在

3、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列对“止于至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B.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D.只有做大事,才能达到至善答案D解析“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追求“至善”要求我们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因此A、B、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7.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

4、不少于60字)(4分)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子谓颜渊曰:“用(任用)之则行(施展抱负),舍之则藏(退隐),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孟子曰:“得志,与民由(分享,为百姓服务)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答案示例(1)我更推崇孔子的处世态度。孔子希望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更能体现出文人的尊严与操守。(2)我更推崇孟子的处世态度。孟子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他更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担当,

5、即使不得志也能坚守主张,独自践行。解析此类题可先对四个语句进行疏通,然后概括出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即可。由可得出孔子的观点: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由可得出孟子的观点:要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然后从孔子的尊严与操守和孟子的自信与担当角度分析。二、课内阅读(17分)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完成第811题。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

6、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

7、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C.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答案B解析本题根据“也”“者”来判断。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B.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

8、“南海”“西海”和“北海”。答案D解析“四海”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

9、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答案C解析“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对文本理解有误。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参考答案(1)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2)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课时作业建议用时:40分钟实际用时:分钟满分:39分实际得分:分一、文言文阅读(1

10、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也。父纟林,字幼春,封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徙封陵阳侯。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遂笃志精锐,布衣荷担,不远千里。初,纟林从世祖征伐,鸿独与弟盛居,怜盛幼小而共寒苦。及纟林卒,鸿当袭封,上书让国于盛,不报。既葬,乃挂缞绖于冢庐而逃去,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祐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骏乃止

11、而让之曰:“昔伯夷、吴札乱世权行,故得申其志耳。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悟,垂涕叹息,乃还就国,开门教授。鲍骏亦上书言鸿经学至行,显宗甚贤之。永平十年诏征,鸿至即召见,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顷之,拜侍中。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建初四年,徙封鲁阳乡侯。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数受赏赐,擢徙校书,遂代成封为少府。门下由是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和帝即位,迁太常。永元四年,代袁安为司徒,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

12、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于是收窦宪大将军印绶,宪及诸弟皆自杀。六年,鸿薨,赐赠有加常礼。(选自后汉书丁鸿传,有删改)注袭封:子孙承继前辈受封的爵位。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B.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C.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D.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答案B解析语段中

13、有个难点涉及古代文化知识:“上封事”,即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谓之“上封事”。根据文意,注意主语和事件,两个独立事件之间要断开,如“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两件事两个主语,应断开,故排除A、C两项;然后根据“上封事”的概念,“上封事”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项。故选B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缞绖,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带,“缞”“绖”合在一起说就指整套丧服,后渐渐引申为服丧。B.茅土,古代分封王侯时,用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后以茅土指王侯的封爵。C.就国,古代当一个人受到君主的

14、分封册封而获得领土领地后,这个人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D.薨,诸侯或后妃死曰“崩”,天子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答案D解析应该是:诸侯或后妃死曰“薨”,天子死曰“崩”。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鸿聪慧刻苦,求学精益求精。丁鸿从师学习,三年便明白了章句,善于辩论诘难,担任都讲以后,还继续深造,不远千里求学,精神可贵。B.丁鸿对弟善慈,托病辞爵让国。父亲死后,丁鸿假托求医,放弃世袭封爵,辞让爵位给丁盛,友人鲍骏盛赞其有伯夷、吴札的让国之风。C.丁鸿才学过人,广受赞誉推崇。在研究经学方面,与之论难的诸儒都称赞他,丁鸿深得鲍

15、骏、显宗、肃宗等人赞赏;他教授学徒,影响深远。D.丁鸿渐居要职,深得皇帝信任。显宗召见丁鸿,礼遇拜官;肃宗赏赐丁鸿并提拔他为少府;和帝更是任用丁鸿为太常、司徒、太尉等要职。答案B解析“友人鲍骏盛赞其有伯夷、吴札的让国之风”错,原文说到“骏乃止而让之”,“让”意为责备,应是鲍骏劝诫丁鸿不应有乱世中伯夷、吴札的让国之举,不应断绝父亲的“不灭之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2)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参考答案(1)丁鸿起初与九江人鲍骏一同侍奉桓荣,两人关系很友善, 等到丁鸿逃离封爵,和鲍骏在东海相遇,丁鸿假装癫狂不认识鲍骏。(2)丁鸿因为才学极高,辩论诘难最为高明,众多儒士称赞丁鸿,皇上也多次感慨赞美丁鸿。参考译文丁鸿字孝公,是颍川定陵人。父亲丁纟林,字幼春,被封为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来改封为陵阳侯。丁鸿十三岁时,跟从桓荣学习欧阳尚书,三年明白了章句,善于辩论诘难,担任都讲,于是立志深造,穿上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