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最新版时事政治学习笔记.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4615497 上传时间:2020-09-1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最新版时事政治学习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1最新版时事政治学习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1最新版时事政治学习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1最新版时事政治学习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1最新版时事政治学习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最新版时事政治学习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最新版时事政治学习笔记.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事政治学习笔记专题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2科学发展观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

2、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3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4科学发展观的体系特征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其二,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其三,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5科学发展观的应

3、用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转变发展观念、经济发展方式、经济体制、政府职能和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首先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的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发展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其次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再次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

4、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最后要推进社会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条件。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6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七大主题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二、经济结构调整1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协调。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各地区之

5、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分工协作程度弱化。三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愈来愈大,城乡收差距过大,城市化水平低。四是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扩张突出。五是产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产业整体竞争力偏低。2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内容(1)调整三大产业的结构关系: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工业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同时充分

6、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示范带头作用。(3)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市化水平,优化城乡经济结构。(4)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解决和发展生产力。3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措施以市场为主导,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方法和必然选择。)三、节能减排1节能减排的意义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资源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

7、锐。这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中国能源现状及利用特点(1)中国能源现状第一,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较差。第二,能源生产消费以煤为主。(2)中国能源利用的特点第一,能源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劳动生产率较低。第二,交通运力不足,制约了能源工业发展。第三,能源供需形势从长期看依然十分紧张。第四,能耗水平高,能源利用率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品质低下,管理落后等是造成能耗水平较高的重要原因。)第五,农村能源问题日趋突出,影响

8、越来越大。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生活用能短缺;二是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化学化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能耗量增长;三是乡镇工业能耗直线上升,能源利用率严重低下。第六,能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第七,能源开发逐步西移。3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认识尚未到位;二是淘汰落后产能总体进展缓慢;三是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滞后;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五是激励政策不完善;六是机制不健全;七是监管不到位;八是基础工作薄弱;九是地方保护主义。4节能减排应采取的措施(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2)以绿色科技为动力,提高节能减排效益。(3)变革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4)

9、建立长期有效的制度保障。(5)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6)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有关知识从中国经济增长来看,目前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这是一个短期问题,也是最紧迫的问题。而结构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它需要一个中长期的政策和措施来逐步加以解决。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或者谁损害谁付费;二是有利用于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共同发展的原则;满足需要与现实可行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实现地区共同发展。专题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1)制度方面:户籍制度、土地征用制度、构

10、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公共服务等;(2)政府管理体系方面:安全生产、诚信问题、新农村建设、“不公平”问题、医疗卫生问题、执政能力、服务型政府问题、就业问题、稳定房价问题。(3)法治方面:社会安全、商业贿赂、突发公共事件问题、公共秩序问题。(4)观念方面:生态环境问题、社会主义文化道德、垃圾短信问题、药品安全问题、知识产权问题。(5)其他热点问题:社区建设问题、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问题、科技创新问题、民办教育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其中,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土地征用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等的完善,安全生产、生态环境、政府诚信、社会安全、新

11、农村建设、社区建设问题、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问题、医疗卫生问题、科技创新问题、民办教育问题、“不公平”问题、社会主义文化道德问题。2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目标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

12、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字处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三是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四是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

13、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五是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六是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七是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八是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领导。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14、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3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意义第一,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第二,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第三,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4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第一,要着力创建党政关系法律化、制度化的新格局。第二,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第三,要运用社会组织实现和谐社会。第四,要从调整社会结构入手建设和谐社会

15、。二、净化社会风气,扫黄打非*做好今年的“扫黄打非”工作,必须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责任,注重舆论引导,推动“扫黄打非”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专项治理措施:一是严格问责制度。对因责任不落实、管理不到位、措施不完善导致淫秽色情信息泛滥的,要实行责任追究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要责成企业法人代表承担责任,公开认错道歉、公开作出承诺。二是抓好源头治理。三是强化技术防范。四是多个政府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涉及宣传部门、工信部门、公安部门、法院、检察院、工商部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及教育部门。专题三:加强和改进民生一、促进教育公平1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宏观:三个巨大差距一是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差距巨大。二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巨大。三是师资队伍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之间差距巨大。微观: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承受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费。二是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