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宗教旅游资源.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4615403 上传时间:2020-09-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宗教旅游资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2、宗教旅游资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2、宗教旅游资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2、宗教旅游资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2、宗教旅游资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宗教旅游资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宗教旅游资源.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3 新编中国旅游地理 第十二章 宗教旅游资源第十二章 宗教旅游资源学习目的要正确认识宗教;熟悉主要宗教的基本情况;掌握宗教艺术的价值;了解宗教与旅游的关系。主要内容应如何认识宗教认识 宗教政策中国宗教信仰与宗教艺术道教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其他宗教宗教与旅游价值 历史第一节 应如何认识宗教一、应如何认识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史前社会便产生了。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形式。”原始宗教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现象不能解释,不能控制,便想象出能够主宰一切的神,幻想

2、以祈祷、祭献或巫术来影响神灵,避祸赐福。甚至将一切所接触到的事物都崇敬为神,以至山川树木、风雨雷电、牛羊房屋等都是有灵性的。人的一切行止也要通过占卜来决定,即所谓“参以卜筮,断以蓍龟”。后来则越来越偏重于社会的因素,所以中世纪某些卓越的自然科学家同时也是虔诚的宗教徒。时至现代,科学和技术如此发达,但仅信奉世界三大宗教的人数仍在21亿以上。有的国家的信徒人数竟超过了其总人数,因为有些人不止信仰一种宗教。个别国家甚至出现了新的宗教狂热。这是他们对现实失望和思想空虚的结果。但是,宗教必将消亡。因为其哲学基础是根本错误的。不过,宗教的消亡将是很久以后的事情。有学者认为,甚至要晚于阶级、国家的消亡。对宗

3、教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影响非常广泛。在一定历史时期,在某些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例如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赞同“轮转王统一天下”,倡导“四姓(种姓)平等”,接受妇女出家。这对于印度当时的封建割据、严格的种姓制度和严重的男尊女卑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大凡宗教几乎无一例外都提倡信徒博爱平等,行善积德,禁止劣行淫思。虽然其具体解释会带有时代和宗教的局限性,但客观上对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稳定是有益的。某些宗教教义中也有合理的成分,例如主张“有气即有神,气绝即神亡”,便含有精神与物质统一的观点;主张“熟读,善思,力行,博学”,这是正确的认识论;主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有

4、辩证的思想。有人更认为圣经中关于诺亚方舟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了自然界的变迁。历史上还曾发生过多次利用宗教为号召来组织农民起义的情况。共同的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民族的团结,也影响着民族文化。清朝统治者曾大修庙宇,尤其是喇嘛教和关公的庙宇,便是借宗教和民间信仰来加强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笼络,以巩固其政权。必须指出,宗教信仰和正当的宗教活动,同封建迷信和邪教有着本质的区别。二、中国不同时代的宗教政策中国历史上曾流行多种宗教。在某些时期和某些地区宗教曾和政权相结合,影响极大。多数时代封建统治者都曾利用宗教作为加强其统治的工具,利用“神权”来巩固其“皇权”。南朝梁武帝甚至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寺奴,然后

5、又由群臣以国帑一亿万钱奉赎回宫,借以扩大寺庙势力。达官贵人“舍宅为寺”成为时尚。百姓则可投身寺庙为“寺户”,免除赋税和兵役。武则天则利用佛教徒伪造的大云经将自己夺取李唐政权说成是“弥勒授记”。但是,当宗教势力过大,造成国家赋税和兵源困难的时候,或在崇信佛教还是道教产生争端的时候,又会“灭法”,拆毁寺庙,焚烧经卷,强迫僧尼还俗。曾发生过“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灭法”。南北朝时期佛教与道教时盛时衰,盛衰交替,唐代处于佛教兴盛时期,金、元时期藏传佛教兴盛,明清时期则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行发展。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为了加强国际统一战线,中国用法律的形式保护正

6、常的宗教活动,努力促进国际间宗教信徒的友好往来。第二节 中国宗教信仰与宗教艺术一、道教12.2.1道教.ppt中国有史之初便出现了巫觋。最古的文字甲骨文便多为其卜筮之辞。尔后产生了中国的宗教道教。一般认为它产生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首创者为张道陵,尊老子为道祖,以道德经为经典,逐渐发展,形成正一、全真两大派。道教认为通过“精、气、神”三者归一即可得道成仙。在修道中有七个阶段:敬信、断除、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和得道。要“形如槁木,心若死灰,寂泊之至”,而后方可得道。得道则可长生不老。所以道教追求的是今生今世之康乐。道教建筑与仪式多吸取佛教,但以墙壁、柱子、门窗等皆用红色为特点。其

7、建筑布局与佛教相近,其最主要的殿堂为三清殿,内供三神像:居中者为元始天尊,手持拂尘;其右(西面)为灵宝天尊,手持浑圆球(亦称太极球);其左为道德天尊(亦称太上老君,即老子),手持太极图。此外,所供奉神祗就要数“八仙”最为重要了。“八仙”即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蓝彩和、曹国舅、韩湘子、何仙姑。其造像雕工朴实,衣饰庄重,与佛教艺术风格截然不同。最重要的标志是阴阳八卦轮,其他常用图案有灵芝、仙鹤、八卦、暗八仙(即八仙所持物品葫芦、扇子、阴阳板、宝剑、花篮、渔鼓、笛子、莲花)等。道教与佛教不断斗争,不断融合,时盛时衰。道教有“三山五岳”之说。“五岳”即一般所说之“五岳”,“三山”则为江西之庐

8、山、浙江之天台山和广东之罗浮山。江西龙虎山和贵溪市天师府、湖北武当山为最大之道教道场。山西太原龙山石窟为最重要的道教石窟。福建泉州老君岩为道教最大之造像。二、佛教12.2.2佛教.ppt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是佛教。佛教发源于印度,创教者为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的净饭王子悉达多(名)乔达摩(姓),一般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认为,人世间充满了苦难,而苦难的根源是人生的诸多欲望。唯有潜心修炼,消除一切欲望,才可以摆脱一切烦恼和苦难得道成佛。佛教追求的是来世的幸福。后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以自我解脱为宗旨,而大乘佛教则主张利己与利人并重,以普度众生为

9、宗旨。现今世界佛教徒约2.56亿人,99.7%集中于亚洲,主要分布于东亚和南亚。佛教建筑主要包括: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天王殿为佛寺的第一座建筑。正面供弥勒佛(准确称呼应是“布袋和尚”),他笑逐颜开地代表众神接受信徒们的贡献。背面供韦陀。韦陀是佛寺的护法神。大殿两侧分别供奉四大天王,即增长天王、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和广目天王。据云他们分别代表土木水火,或云分别掌管东西南北四方,或云掌管风雨雷电。也有的仅供奉哼哈二将。大雄宝殿为佛教建筑之主殿,其内所供佛像则有所不同:有的供奉“三身佛”,即中央为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卢舍那佛,右为应身佛释迦牟尼;有的供“横三世佛”,即中央为婆娑

10、世界释迦牟尼,左为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的供“竖三世佛”,即中央为现在世释迦牟尼,左为过去世燃灯佛,右为未来世弥勒佛。佛教之传入中国,经由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及经缅甸和西南地区的“香路”等不同途径,并因此形成了普遍流行的汉传佛教和流行于藏族及蒙古族生活地区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以及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和部分佤族民众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三类佛寺。对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多有争议。比较确切的可算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白马驮经至洛阳,建白马寺,因而多视此为佛教传入中原和中原建佛寺之始。在此之前

11、,西域地区应已有佛教流传。魏晋三国为中国佛教艺术发轫时期,广泛吸收印度、尼泊尔宗教艺术。南北朝时期佛教曾大起大落。隋、唐为中国佛教艺术成熟时期,对外来因素经过了消化、充实,融入了更多的汉文化成分,并以中国为桥梁而向高丽(今朝鲜半岛)、日本及东南亚传播。佛教交流也带动了建筑、医学、文艺、印刷术等的交流。此时期佛教艺术逐渐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无论从题材上还是造型上、技法上,已经是唐代社会生活的写照和中土人物的形象。人物丰腴,线条生动流畅,形成端庄、雍容、华贵的风格。宋代宗教艺术以彩塑成就最高,能摆脱宗教程式,注重写实,风格纤细。此为宋代宗教艺术特色。金代复大倡佛教。元代专尊喇嘛一派。金代宗教艺术多

12、承汉制,元代则多建梵式佛塔琳宫。清代则以宗教为笼络各族、巩固政权的一项重要政策,故宗教多元化。明、清宗教艺术现实气息更为强烈,昆明筇竹寺塑像、大足北山石刻等堪为代表。纵观佛教及佛教艺术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佛教主要是经丝绸之路由印度、西域、河西走廊渐次传入中原地区的,因此这条线路被称为“一条辉煌而绵长的佛教石窟艺术锦带”。同时,海上通道和经由西南地区跨越青藏高原或横断山脉的通道也起了一定作用。佛教及其艺术在中原扎下根基并获得发展之后(以龙门石窟的修凿为标志),又以此为枢纽向南北两方传播,使之遍布北至晋北、辽宁,南至四川、云南为主要范围的广大地区,并进而东传朝鲜、日本及东南亚。佛教教

13、义,特别是佛教艺术,在传入中国之后,便逐渐被吸收改造,与中华文明相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部分,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且不断创新,产生了许多新“禅宗”。佛教艺术的内容逐渐由幻想的神界趋向现实的人界。无论石雕、彩塑、壁画,都融入了现实生活的内容,而且这种成分越来越浓,对帝王后妃、文臣武将、市民农妇、商旅贩夫、民间艺人等各阶层的生活都有所反映。所以今人在欣赏佛教艺术的同时,也会增进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艺术形式上,注重运用线条刻画形象,追求气韵、节奏,充分体现出中国的传统艺术特色。由于逐渐民族化,所以佛像的造型由深眼隆鼻、面目清癯、袒胸露乳、神情冷峻、愁惨而变得面庞丰润、宽衣博带、神情和善、姿态

14、柔媚了。同一观世音,其形象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同唐代以后相比便很不同。最初为男身,而后无显著性别特征,最后变为女身(但在个别地方仍保持男身)。弥勒佛原是同其他佛像类似的形象,在布袋和尚出家得道之后,则几乎都是现在人们看到的大腹便便笑容可掬的形象。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学无常师,朝无定处”,后逐渐形成四大佛教名山,且各为一个菩萨的“道场”,即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九华山地藏,普陀山观音。所以选定此四山,是因为它们的自然形胜很好,且各有特点:五台山建佛寺最早,是在佛教传入中原的第二年,摄摩腾、竺法兰来到此处,见周围五座山峰峰顶夷平如台,而中央台怀镇小盆地夏凉冬暖,形似释迦牟尼修行圣地灵鹫峰,遂

15、在此建寺。唐代佛教极盛时,五台山寺院多达三百六十多处。今存43处,其中南禅寺、佛光寺等为国内珍贵的唐代木构建筑遗存。峨眉山素以“秀”著称,为动植物王国,又有“佛光”、“神灯”等自然奇观。九华山形如朵朵莲花,其许多佛寺为民居形式,保存完好的高僧肉身像极为罕见。普陀山四面环海,植被茂密,又有“潮音洞”等奇观,号称“海天佛国”。中国最重要的佛教石窟有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重庆大足宝顶山和北山石窟、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等。凿于唐代的乐山大佛通高71米,为中国最大的佛教石雕像。敦煌莫高窟、乐山大佛(连带峨眉山)和大足石刻、龙门石窟均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三、基督教12.2.3

16、基督教.ppt基督教产生于公元初的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崇奉上帝(天主),其主要经典为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并管理着世界。耶稣基督是上帝之子,被派到世上拯救人类。基督教认为,世人应忍耐、顺从、宽恕,如此则来世可升入天国。后分裂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不同教派。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属于天主教,服从教会权威,除尊天主、“圣父”耶稣外,还尊玛利亚为“圣母”;东部教会为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新教即今基督教,则主张宗教改革,反对尊奉玛利亚。现今全世界基督教徒达9.68亿人,为世界第一大宗教。分布于全球70多个国家,但以欧美为主。基督教教堂建筑往往可视为西方建筑的典型,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