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第十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4615337 上传时间:2020-09-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第十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第十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第十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第十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第十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第十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巩固提升:第十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2、3、4、5、6、7、8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有()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之中,形势非常不利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A.B.C.D.

2、解析:A本题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建立后,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故选A。2.(2013 临沂期中)苏俄(联)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俄(联)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联)的经济恢复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C.苏俄(联)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D.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解析:D本题以新情境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苏俄(联)政府吸引外资建成汽车制造厂,让资本家参与经营,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3.(2012烟台一模)1

3、920年夏秋,斯摩棱斯克实行了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据10月份汇报可知,这里的粮食征收从9月1日开始,到10月1日就完成了任务,而其他地区几乎要拖延一整年时间。这一政策的实施()A.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B.说明余粮收集制已经完成历史使命C.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D.标志着苏联新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由“1920年夏秋”“小新经济政策”、粮食征收任务的迅速完成可知,这应是新经济政策的试点。4.(2012湖南四市九校联考)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

4、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不属于“旧东西”的是()A.实行粮食税B.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C.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D.允许自由贸易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所谓“新”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案,所谓“旧”是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A、B、D三项属于旧的资本主义经济手段,C项属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是苏俄的创新不属于旧东西。5.(2012临沂一模)下表反映的某些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状况,其主要原因是()时间(年)粮食人均产量(千克)肉类人均产量(千克)192819294703519301932460202519331937440450152019381940420

5、43025A.“大肃反”波及经济领域B.农业为工业化交纳“贡税”C.西方对苏联实施经济封锁D.苏联经济孤立于世界市场解析:B本题考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据表格中的时间可判断这一时期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再据这一时期“粮食人均产量”和“肉类人均产量”停滞不前甚至不断下降这一信息可知,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国家为实现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故B项符合题意。6.(2012西安联考)美国人科恩在布哈林一书中说:“斯大林的政策人为地制造了19321933年的饥馑,俄国历史上最可怕的饥馑。”50多年后真理报报道:“1932年和1933年冬春相交之际,饿死的人大约有三四百万

6、。”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俄国经济的缓慢发展B.新经济政策不适合苏联的国情C.苏联经济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干扰D.“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解析:D材料认为19321933年的饥馑是人为造成的,此时的苏联已放弃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正在确立之中,其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是这场饥馑出现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苏联的经济模式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C项“严重干扰”表述错误。7.(2012潍坊期末)斯大林曾经说:“能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分散

7、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呢?不,不能。”为此苏联实行了()A.新经济政策B.社会主义工业化C.农业集体化D.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斯大林反对“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为此,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C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B、D两项与材料不符。8.(2012银川一中月考)西方史学家评论苏联经济体制:“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有()日用生活品短缺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国民经济比例失

8、调A.B.C.D.解析:D题干的意思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而“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属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况且这一措施是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状况的。9.(2012厦门模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实行余粮收集制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推行“加速发展战略”A.B.C.D.解析:B“土豆没了”的原因是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赫鲁晓夫进

9、行了农业改革,开展玉米种植运动,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故正确。是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10.(2012丹东一模)有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得出此观点是基于()A.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当时苏联经济的较快发展C.“发达社会主义”的建成D.继续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解析:B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A错。关于“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对苏联社会的发展水平估计过高,所以C不正确。勃列日涅夫不是继续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而是与其不同的改革,故D错。11.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

10、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D.鼓励私营企业发展解析:C根据1971年时间可知,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结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12.(2012天津质检)2012年3月,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他曾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了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

11、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经济困难,物质生活水平低解析:CA属于经济体制,B属于政治体制,D属于社会问题,这三者都是苏联体制僵化的表现及带来的问题。故C为正确答案。二、 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斯大林在谈到工业化道路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材料二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

12、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危机。”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请回答:(1)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通常都是走怎样的道路?走这样的道路的优点是什么?(2)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道路应与资本主义国家有何不同?主要理由是什么?是否符合实际?(3)结合材料二,指出苏联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造成了什么问题?(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这样有利于为重工业

13、发展提供资金积累的角度作答。第(2)问苏联工业化模式的特点之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其主要理由是应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保证国防安全,这一做法基本符合当时苏联的实际国情。第(3)问从材料中对工业和农业的介绍入手分析。第(4)问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作答。答案:(1)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点:发展轻工业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在拥有一定资本积累后再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发展也能够得到保证。(2)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为了保卫国家,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基本符合当时的实际国情。(3)途径:牺牲农业,轻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问题:造成了轻工业和农业的落后,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农、轻、

14、重工业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4)经验教训:必须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农、轻、重工业按比例协调发展,才能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坚实基础;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4.(2012梅州摸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材料二材料三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

15、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材料四苏联20世纪4060年代经济问题诊断书病人苏联发病时间20世纪4060年代病由病症诊断患了严重的“经济发展缓慢”症医生处方赫鲁晓夫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农民和农庄的自主权“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1)材料一中俄国得以恢复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来会出现材料二中的现象?(2)材料三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你如何评论威尔斯的观点?(3)分别应该填上什么?表中三个“医生”所开的处方都没能“医治”好苏联,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人类对现代化模式的新探索。第(1)问,“原因”可以结合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探索活动的作用回答,材料二漫画实际反映了斯大林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