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3(必修三)教材思考和活动参考答案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4613448 上传时间:2020-09-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3(必修三)教材思考和活动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3(必修三)教材思考和活动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3(必修三)教材思考和活动参考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3(必修三)教材思考和活动参考答案第一章 P2思考1 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平均气温差异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2 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的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向西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距海超越来越远。3 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

2、种植业,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小麦等旱作农业为主。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教材P3P41(1)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地势平坦,民居讲究坐北朝南,方位观强。南方河网密度大,多低山、丘陵,地形零散,民居大多沿河顺势修建,方位观差。北方冬季严寒,修建房屋时主要考虑防寒保暖,因此墙体严实厚重。例如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屋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这种房屋厚达83厘米。我国南方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民居的墙体轻薄。降雨多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屋顶的坡度比北方大。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避

3、雨,另一个目的是遮阳,越往南房檐逐渐加宽的道理就在于此。往南房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主要基于有利于通风散热的考虑。(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需具备采暖的配套措施,例如暖气的安装。建同样的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主要考虑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对楼房采光的影响。2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以下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东方文化的文庙,又有西方古典式建筑的基督教堂。夏季可以在太阳岛上玩沙戏水,冬季可以欣赏到栩栩如生的冰雕。在锡林郭勒地区可领略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

4、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骑上骏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体会“弯弓射大雕”的豪情,又可到蒙古包里喝一杯醇香的奶茶,以解旅途之劳。山西太原附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冬暖夏凉的窑洞是典型的民居,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苏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其典型的写照,绿树、灰瓦、白墙、碧水,是一幅极好的风景画。“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群山巍峨,林海无际,清泉碧澄,流云涌动。亚热带常用绿林掩映着一座座革命遗址:会师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气候、植被随着海拔升高而富有变化,尽显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西双版纳是典型的热带季雨林分布区,具有

5、独特的民族风情,佛塔、竹楼比比皆是。人文景观是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的烙印。造成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顺着两个方向探究,很明显,从哈尔滨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水分越来越少,导致相应景观的变化,从哈尔滨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而导致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苏南)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教材P8“思考”1、 通过与传统的区域地理环境研究方法相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遥感的特点:(1)“站得高,看得远”,感知的视野宽,范围大;(2)无论航空器还是航天器运行的速度都较快,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能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传输和处理信息,具有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的特

6、点;(3)从总的方面看,遥感的运用比传统的方法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2、 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人眼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很高的光谱分辨率,但在可见光之外则是“睁眼瞎”。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传感器的功能比人眼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感应的波谱范围更宽,从紫外线到可见光、红外线,并延伸到微波,提高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在夜晚或恶劣天气情况下也能使用;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等。微博遥感,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也能夜以继日地全天候工作。可见遥感不仅仅是人的视力的延伸。教材P9“思考”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

7、中心之间的传递过程如右图:(1) GPS卫星不断发射GPS信号,接收器收到信号后解算出汽车所在的地理位置;(2)驾驶员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并通过电台传送给服务中心;(3)服务中心为其确定可行路线通过卫星传输给汽车;(4)汽车在GPS卫星信号引导下到达目的地。教材P11“思考”1、 在教材图1.11所示的地理信息系统中,可能用到的数据包括:地区综合地图数据、医疗资源分布数据、城市道路交通数据、传染病种数据等。2、 地理星系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优势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有利于城市的各种数据信息归并到统一系统中,最后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环

8、境质量评价、道路交通规划、公共设施配置,以及城市环境的动态监测等。这些规划功能的实现是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搜索方法、多种信息的叠加处理和一系列分析软件的应用来加以保证的。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用于城市环境管理,为城市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数据和信息存储方法基础数据库系统;提供环境管理的数据统计、报表和图形编制方法;建立环境污染的若干模型,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供环保部门办公软件;提供信息传输的方法和手段。此外,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用于城市灾害监测、规划决策等。教材P12“活动”1 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洪水监测和统计中,除运用了遥感技术外,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提供了信息源(信息搜集),地理信

9、息系统则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统计)。2 (1)可以得用全球定位系统。(2)用地理信息系统。(3)还要用到摄像和视频传输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较近的且有条件较快赶到出事地点的巡警车(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技术)(4)接警确认出事地点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分析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5)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等部门,都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第一章 问题探究(P13)1新加坡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扼马六甲海峡”是新加坡地理位置的突出优势。马六甲海峡是连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是欧洲,非洲

10、,西亚与东亚,大洋洲之间海上贸易的必经之路。新加坡这是马六甲海峡最重要的港口。从与东南亚诸国的相关位置刊,新加坡克称为“物产集散地,货物转运站”。从惟独位置看,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风光优美。2. 新加坡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领土面积狭小,分散,劳动力缺乏,市场狭小。3. 影响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选择的地理条件海上交通要道和重要港口的条件,以及世界海上石油贸易的发展,促进新加坡重点发展与海上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有关的工业部门4. 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发展的其他有利因素东南亚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5. 新加坡服务业的发展与地理条件的关系新加坡本来是以港口商业服务为主,在工业发展的促进下,依靠

11、其航海和航空枢纽的地位及热带海岛风光,又发展了交通与通信,旅游等产业;吸引外资,对外贸易和旅游的扩展,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6. 新加坡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新加坡是个城市岛国,国土面积狭小,可用于农业发展的土地有限,农产品主要依赖进口。7促进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的地理条件本国经济发展空间和市场狭小,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累积的资本需要找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第二章教材P17“活动”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降水、径流、气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尤其是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12、植被覆盖减少后,水的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植被蒸腾减弱,空气变干澡,降水减少,从而导致地面变干澡,而地面变干燥后,植被恢复更困难。植被减少不仅引起地表水的变化,还会引起气候的变化,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教材P20P21“活动”活动1: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过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以热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敏感区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活动2:从图中可

13、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会增加草场的压力,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活动工: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作面积以致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人口增加草地变旱地草地缩小牧场超载转牧脆弱地区劳动力需求荒漠化加剧(弃耕后)图 2-2-28活动4:图示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加剧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目的源头就在于人口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

14、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教材P23“思考”干旱区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所以绿洲区的植被一旦被破坏,荒漠化的速度很快,而一旦绿洲变荒漠后,要想恢复却异常困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干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脆弱的环境像一个玻璃花瓶一样,一旦打碎很难恢复。其次是由植物的生长习性决定的,植物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而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水源不足、土壤贫瘠,缺少植物生长的优越条件,植物生长困难。再次是植被遭破坏后,荒漠化效应会导致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水分更加缺乏,气候更加干燥,植被恢复更加困难。教材P26“活动”1、 一些沿海低地国家的担心是有道理。因为森林通过光

15、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大气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当森林被大量砍伐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强,气温不断升高。两极的冰川在温度升高后融化,再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的低地。沿海低地国家会因此失去大量的国土。2、 思路:森林面积减少大气CO2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两极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3、 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减小。解决途径:一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保护植被,植树造林。教材P27“思考”1、 雨林为当地降水提供50%的水汽来源,加快水循环的过程,增加水循环的水量,除海陆间循环外,内陆循环也很活跃。2、 如果亚马孙雨林

16、被毁,会使当地气候变干,年温差和日温差增大,气候恶化,甚至旱涝无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被打破,会导致全球变暖;对全球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全球气候恶化,气象灾害增多。教材P29“思考”1、 在茂密森林的覆盖下,土壤一般很贫瘠。玉林的生态环境很脆弱,一旦被破坏,恢复相当困难。雨林的这些特点与沙漠很相似。2、 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循环极其旺盛,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也非常旺盛。然而,雨林中的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植物体内,而土壤中的养分却很少。土壤中的养分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岩石风化释放的养分,而是枯枝落叶释放出的养分。但枯枝落叶释放出的养分很少回归土壤,二是在地表很快被分解者分解,又很快被植物的根系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