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物基础new.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4607940 上传时间:2020-09-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2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物基础new.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02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物基础new.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02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物基础new.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02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物基础new.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02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物基础new.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2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物基础new.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物基础new.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物基础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物基础。现在大多数神经科学家都承认,心理事件可能与脑内神经冲动的种种形式相关。例如,神经生物化学的研究已经确切地发现了某些神经介质对心理的影响。如内源性抑郁症患者具有神经内分泌的功能失调,特别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的功能障碍;躁狂-抑郁症患者有中枢5-羟色胺功能低下、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亢进(躁狂)或低下(抑郁)等等。正因为心理的产生离不开物质基础,心理不是凭空产生之物,所以我们谈到心理现象、心理健康以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都离不开对心理的生理基础的探讨。本章在一般性的介绍了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基础后,特别提到了心理异常的生理机制,进而从大学生的生理

2、特点的角度探讨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第一节 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基础一、认知活动的生理基础(一)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注意的选择需要边缘叶和大脑额叶的参与,还与海马以及与之联系的尾状核有关。临床研究表明,这些组织损伤,患者的选择性注意产生严重障碍。例如,中心线附近深部肿瘤的患者并不表现出认识、动作、言语或形式逻辑过程的明显障碍,但心理过程的选择性却遭到破坏;患者高度分心,很快中断主动的有目的的行动。注意的另一特性为警觉。人要想把注意力集中到精神生活的某些方面,必须要处于警觉状态。警觉是与警戒或唤醒紧密相联的一种注意形式,指注意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特征,网状激活系统功能在此起

3、了重要作用。此外,其他脑区可能也参与了注意的警觉功能。如对脑损伤患者注意维持和警觉功能的探讨发现,脑损伤患者存在注意维持和警觉功能受损;而由于患者脑损伤部位涉及多个脑区,损伤程度相近者病变部位并不一致,说明参与注意维持与警觉功能调节的脑区并不局限于某一部位(张慧丽、恽晓平,2007)。总之,注意和多个脑区相联系,它既不是某一脑区的特性,也不是全部脑区的功能。它是通过一系列脑区的神经网络活动来实现的。(二)感知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其各种属性的综合反映。感知是个体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将所感受到的感觉刺激,通过感觉冲动沿着神经通路将信息以物理化学的方式传到大脑

4、皮层相应区域,从而使人对周围环境的存在有感知、有认识。感觉信息首先被传递到大脑相应的初级感觉区,此时引起简单粗糙的感觉,如手脚发麻、针刺感或看到闪光、火星或听到“沙沙”、“咝咝”等声音。初级感觉区破坏,则大脑无法形成感觉,发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现象。感觉信息的进一步加工是在初级感觉区附近的感觉联络区。只有在这里,信息才升华到具体“成形”的感知。如果初级感觉区保留,而感觉联络区有损害,则患者能感受到,但不具体,不“成形”,因而也就不能理解。如枕叶初级视觉中枢完好,而相邻视觉联络区受损,则患者并不失明,但看不懂。对感觉联络区产生的“成形”感觉,大脑进一步进行综合,并与经验对照比较,最后产

5、生有声有色有情的复合感知。这就是感觉总联络区的功能。感觉总联络区(感觉联络区的联络区)位于颞上回后部和角回前部。当感觉总联络区受到刺激时,可产生复杂的幻觉,如童年情景在眼前重现,亲友谈话片断或乐曲旋律的重新体验等。这种旧境“重现”、“重演”,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甚至包括当时的感情色彩、思维反应都丝毫不变地一起伴随出现。所以通过感觉联络区,人产生的知觉才是完整的、丰富的。大脑某些区域受损伤后,往往出现知觉障碍。如任何一侧顶叶损伤会引起左右分辨障碍:患者不能命名或指出自身或对方身体的左右侧;右侧脑损伤患者往往出现空间关系障碍:患者在观察两者之间或自己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和距离上均表现

6、出困难(恽晓平,2001)。(三)记忆记忆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有其生理基础。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进一步结合,促进了对记忆系统本质的探索。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可以对大脑进行无损伤的结构和功能成像(如脑电图、正电子断层扫描等),并将这些方法广泛应用于对人类认知活动的研究,在记忆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就。具体来说,这些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与记忆有关的脑区位置。如前额叶皮质是工作记忆的一个重要脑区。前额皮质损伤的病人工作记忆表现出明显障碍,只有利用近期的资料才能在执行某一任务时作出正确的决定(吴建清,2006)。如果前额叶内神经通路的功能出

7、现障碍,脑会把外部世界感觉为一系列不连续的事件;患者的行为只受即刻刺激所左右,脑内当时的信息和已往存贮的信息对行为失去了指导作用(Goldman-Rakic,1992)。而边缘系统与间脑则与陈述性记忆有关。近年来,海马在记忆中的作用进一步得到确认。许多实验表明,大范围的双侧海马损失会出现对近期事实记忆的能力丧失,但远期记忆力不受影响;而以近期记忆力下降,最终导致自理能力丧失为特征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最典型的病理变化就是海马结构萎缩。这说明,海马在记忆中的作用是巩固新学得的联系,然后将这种联系的产物对事物、事件和规则的记忆,收集存在大脑皮质的另一些区域。二是探索了神经递质、核酸和蛋白质与学习记忆之

8、间的密切联系。中枢胆碱能突触的功能与短期(或近期)记忆有关(茹立强等,2004)。当给动物注射M-胆碱受体的拮抗剂时能够抑制记忆的获得,注射小剂量的东莨菪碱(东莨菪碱能够封闭乙酰胆碱受体,因而是一种抗胆碱药物)也可以降低正常人的近期记忆力,且大剂量甚至可以引起意识消失。所以在有些临床实践中,东莨菪碱常被用来帮助产妇分娩,但使用这种药物后产妇往往不能回忆分娩时的情况。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抑制性递质,它对学习记忆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GABA局部注射于相关的大脑皮层运动区或感觉区可暂时地抑制条件反射的出现。在训练后注射GABA的拮抗剂对记忆保持有增强作用,而注射GABA的激动剂

9、则使记忆保持遭到损坏。对训练后的小鼠进行测定,发现其脑内核酸含量、前庭核蛋白合成量、海马和视皮质合成蛋白量均显著增加(龚云,2000)。这说明,核酸和蛋白质是学习和记忆的必要物质基础。(四)思维思维的神经学基础非常复杂。即便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前角运动细胞也约有10,000多个突触,一个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突触可以多达300,000个。所以即使是很大范围的脑的切除或脑皮层的破坏也不会使思维活动完全丧失,但大脑某一局部的病变可影响思维的某一方面。如左侧半球颞上回后部是司管词句记忆的,这一部分的损伤会导致言语听觉记忆障碍。这种病人记不住用口语表达的问题,因而连很简单的口算题都很难解决。如果算题以书面方式

10、呈现,情况稍微好些;但是由于在解决问题时仍然需要中间的言语环节,所以,病人要完成解题的整个推理过程非常困难。又如,左侧顶-枕区系统的损伤会引起同时性综合能力的严重破坏。病人虽能记住算题,并主动尝试解题的方法,但由于不能理解逻辑-语法结构(如不能理解“甲的苹果是乙的两倍”或“甲的苹果比乙多两个”等基本的逻辑条件),因而仍不能解答算题。而要完成复杂的思维活动,则离不开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如罗劲的研究发现顿悟过程激活了包括额叶、颞叶、扣带前回以及海马在内的广泛脑区。具体表现为海马与新异而有效的联系的形成有关,问题表征方式的有效转换依赖于一个“非语言的”视觉空间信息加工网络,而思维定势的打破与转移则依

11、赖于扣带前回与左腹侧额叶(罗劲,2004)。由于言语思维活动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差异,所以对思维的脑机制问题,难以利用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因此思维的脑机制的研究在过去进展得非常缓慢,它与生理心理学的其他研究领域如学习、记忆相比还显得十分幼稚,是个有待进一步发展的研究领域。二、情绪活动的生理基础(一)情绪的脑结构基础众多研究表明,边缘系统在情绪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如刺激杏仁核可产生恐惧感觉,杏仁核损伤后的病人对恐惧、愤怒等识别有困难,表明杏仁核参与了负性情绪的加工。近来有研究认为海马在情绪行为的背景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海马损伤的个体会在不适当的背景中表现出情绪行为,且海马损伤的体积与特质焦虑等负性情

12、绪呈正相关(Davidson et al.,2000)。临床发现,切除前扣带回的病人失去了恐惧情绪,在社会活动中变得冷漠无情。说明前扣带回可能对负性情绪的评价起主要作用(Eisenberger et al.,2003)。还有人用尖端埋藏在下丘脑的电极对未麻醉的动物进行逐点刺激发现,动物有两类行为反应:一是斗争象发怒的模式(怒吼和发咝咝声,耳朵后倒、竖毛等);二是逃避象恐惧的模式(扩瞳,眼射来射去,头左右转动,最后逃走)。当刺激去大脑动物的下丘脑时,动物也出现愤怒和恐惧行为。因此,下丘脑被认为有支配愤怒和恐惧的中枢。(二)中枢神经介质与情绪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愉快时肾上腺素排出最高,不愉快时稍低,

13、安静时最低。当看风景片时,尿中EP(肾上腺素)和NE(去甲肾上腺素)的排出量均降低;看攻击性影片和戏剧片时,EP排出量增加,NE无变化,而看恐怖片时EP和NE排出均增加。在适当的情绪压抑条件下,个体血液和尿中的EP都比无威胁条件下明显提高,并且可以稳定在相当高的水平。看来人的情绪压抑与血液和尿中EP水平增高有关。而5-羟色胺在调节人的情绪方面也起重要作用:人体内羟色胺水平越低,其攻击性越强。三、人格特征的生理基础人格是个人所特有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它表征着一个人独立于他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性总和。人格特征的发展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受到遗传因素的重要影响,阐明人格遗传的生物学基础对于认识人格

14、的形成和发展、正常人格的培养和异常人格的干预非常重要。有关人格的生理基础的证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人格特征的行为遗传学基础双生子研究表明在许多人格特征上同卵双生子的一致性相关比异卵双生子更高(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50和0.30)(Eysenck & Eysenck,1985;Floderus-Myehed et al.,1980;Heath et al.,1992;Loehlin & Nichols,1976;Loehlin et al.,1985;Lomin & Rowe,1977;Viken et al.,1994),而且即便是分开抚养的双胞胎也具有相当相似的行为模式(Bouc

15、hard & McGue,1990)。有关收养的研究表明,虽然收养子出生后不久就和他们的养父母生活在一起,但他们之间的相似性却极低。另一方面,尽管他们和他们的生父母分开了,在他们之间仍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同时,收养子与其亲生兄弟姐妹之间也比跟他们有收养关系的兄弟姐妹之间有更多的相似(Loehlin et al.,1985)。这些数据再次说明了遗传在人格特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五因素模型的出现,研究者开始追寻这五个维度是否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也基本上得到了肯定的答案(Bergeman et al.,1993;Jang et al.,1996;Jang et al.,1998;Tellegen e

16、t al.,1988)。(二)人格特征的脑结构基础临床证据表明,脑的局部受伤会导致人格和行为的改变(陈敏等,2003;马光瑜等,1999)。如扣带前回损伤的病人表现出维持社会关系能力和在社会背景中作出有用决定的能力损害(Damasio,1994)。而且,这个区域的早期损害表现出毕生社会习俗适应能力低下(Anderson et al.,2000)。还有研究发现,外倾型被试比内倾型被试在积极图片的作用下激活了更多的脑区,包括额区、前扣带回和杏仁核,而内倾型的被试对积极图片刺激没有显著的激活。(三)人格特征的神经化学基础一项关于青年抑郁症病人的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病人在前扣带回处的谷氨酸(glx)比正常人低19%,说明情绪障碍与该脑区神经化学成分的异常有关。另一研究(徐世勇等,2005)考察了内、外倾正常个体脑内4种神经化学物质(Cho,mI,-Glx,NAA)的浓度在扣带前回的差异。结果发现,内倾者在前扣带回的3种神经化学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