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问题--舰载机研制与使用的探讨.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4597565 上传时间:2020-09-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个问题--舰载机研制与使用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个问题--舰载机研制与使用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个问题--舰载机研制与使用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个问题--舰载机研制与使用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个问题--舰载机研制与使用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个问题--舰载机研制与使用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个问题--舰载机研制与使用的探讨.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个问题舰载机研制与使用的探讨什么样的舰载机“够用”? 航空母舰是航母编队战斗力的基础,而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则是航母编队作战能力的核心。要发展强有力的航母编队,必须配备先进的舰载机,尤其是先进的舰载歼击机。那么我国需要什么样的舰载歼击机呢? 国产航空母舰有着自己的作战定位,同样,航母的舰载机配置也必须有目的性。航母以及舰载机的性能首先是由我国的海洋战略确定的;其次,要考虑航空工业的现状。国产航母的舰载机,就是要在这两个最高原则的限制范围内,对发展方向和型号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目前一些媒体和军事爱好者认为,无论是苏-33还是歼-l0舰载型,因为性能无法与F-22、F-35抗衡,因此缺乏实用价值,

2、只有国产第四代歼击机的舰载型服役后,航母才能形成战斗力。这种观点未免过于极端。航母的定位决定于战略上需要注意的“假想敌”,而我国外交部发言人也强调,中国如果建造航母,也将是用于防御,保卫我国的领海与海洋权益。因此,先入为主地认为我国建造航母就是为了和F-22、F-35打一场“巅峰决战”,是脱离战略实际的想法。 即便是美国海军,在其几十年的海军航空兵发展史上,航母舰载机电并非总是以当时世界的最强战斗机为假想对手。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苏空军均开始换装第一代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但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由于蒸汽弹射装置和甲板系统研制难度过大,因此仍装备螺旋桨战斗机和攻击机。但朝鲜战争证明,这些“落

3、后”的螺旋桨飞机打得不错,甚至可以说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即便在中朝空军逐渐换装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朝鲜的空中战斗进入喷气式时代之后,美国航母上的螺旋桨式作战飞机仍旧十分活跃,担负着战术轰炸、前线近距离侦察与火力支援等任务,在一些作战行动中,美军舰载机还与喷气式战斗机进行过空战。在空战中,喷气式战斗机虽然性能占优,但螺旋桨飞机也并非大败而归。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对重型高性能舰载战斗机也逐渐失去了兴趣,在空军开始换装F-22隐形战斗机时,美国海军却不打算研制和装备新一代重型舰载战斗机,以制空为主的F-14重型战斗机也早早退役。 法国海军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航母的主力舰载战斗机就是F-8“十

4、字军战士”,该机性能早已落后,空战能力甚至还不如现代化改造后的“超军旗”舰载攻击机,但法国海军的F-8“十字军战士”仍一直使用到“海阵风”服役。装备落后于时代的舰载机的法国航空母舰,在法国历次对外军事行动中并未拖后腿,中东战争中有它,北非危机也有它,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新近服役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带着老掉牙的“超军旗”舰载攻击机也赶过去了,用起来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中国装备航母并不是为了在海洋上进攻或是打一场世界大战,而是要用航空母舰来保卫我国的海洋权益。对于中国海军,航母是一种防御武器而非进攻武器。以当前的国际环境看,我国海军首先要解决的是南沙群岛争端。而对南沙群岛提出领土、领海要求的

5、国家,其空军一般装备有少量第三代战斗机,主力仍是第二代甚至更老式的飞机。在系统作战能力上,南海周边国家更是处于基本空白的状态。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第一代航母的舰载机,完全可以选用性能较为成熟的国产第三代歼击机,它们足以满足我国第一阶段海上防御的任务需求。实际上,舰载预警机、电子战飞机、战区数据链系统等“软设施”,才是航母能否发挥战斗力的关键。滑跃与弹射的选择 无论是滑跃起飞还是弹射起飞方式,对军事爱好者来说都是耳熟能详,但对中国海军来说,这两种舰载机起飞方式无论采用哪一个,都是我们的头一次尝试。第一代航空母舰的舰载机采用什么起飞方式,不仅要考虑航母的性能与空中作战能力,同时也必须立足于航空工业

6、的现状。 航母采用滑跃起飞所需的设备比弹射起飞简单得多,但其实滑跃起飞的整个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在滑跃起飞时,战机在比较短的甲板上,发动机开至最大推力(以苏-33舰载战斗机为例,在滑跃起飞时不仅发动机加力开到最大,而且往燃烧室中喷入的是航空燃油和某些低烷燃料的混合物,以使发动机短时间内发出比额定数值更大的推力),使飞机在甲板上自然加速。尽管全力加速,但经过约200米的滑跑,舰载机至甲板末端时,其速度仍然未达到可供起飞的最小飞行速度,这时候就需要借助滑跃甲板,再给舰载机一点加速的时间。舰载机通过滑跃甲板后,获得部分向上的速度分量,相当于将飞机的一部分动能转换为势能,在舰载机跃起、下落的这段时间内

7、,发动机继续加速,使飞机最终获得起飞所需的速度。 弹射起飞的难点,在于蒸汽弹射器的研制与维护,但滑跃起飞也有其困难之处,总结起来就是“三高”:对舰载机要求高、对飞行员要求高、对海况要求高。 滑跃起飞的舰载机,由于是完全靠自身发动机推力加速,因此要求飞机有较大的推重比,如果是推重比不高的预警机、反潜巡逻机、轻型运输机等机型,由于发动机推力不足,因此必须安装火箭助推器才能滑跃起飞(有时候,安装火箭助推器也不一定能使飞机达到最小起飞速度)。舰载机在水平甲板滑行、在滑跃段滑行、在跃升段飞行期间,需要飞行员根据飞机的飞行状态,及时操纵气动舵面,这是一项复杂的、难以掌握的技术。此外,滑跃起飞的舰载机由于没

8、有蒸汽弹射器轨道的约束,且滑跑距离长、滑跑时间也长,因此更易受到横风和舰体摇晃的干扰,进而影响到舰载机的出勤率,飞行事故率也比相同条件下滑跃起飞的舰载机高。 滑跃起飞的舰载机不能做到满载起飞,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海鹞”和F-35B这样的舰载机可以满载滑跃起飞,因为这些飞机具有垂直起飞能力,采用滑跃起飞只是为了降低起飞油耗,增大航程。但对于苏-33和米格-29K这样的舰载机,采用滑跃起飞方式相当于在陆地机场使用短跑道进行紧急升空拦截,飞机的搭载能力必然受到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大力向国外推销米格-29K和苏-33两型舰载机,在俄方公布的技术资料中,对苏-33和米格-29K的滑跃起飞挂载

9、能力给予了很乐观的评价,甚至宣称苏-33在200米左右的滑跃甲板上可以接近满载起飞,在不足100米的滑跃甲板上也可以起飞执行拦截作战。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苏-33的滑跃起飞能力仍旧受到置疑,至少俄方公布的苏-33技术手册无法在俄罗斯海军自己的航空母舰上得到验证。至今为止,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上的苏-33,从未进行过挂载重型反舰导弹的滑跃起飞。不少军事爱好者看到这些报道,都会试图用苏-33的推重比以及航母的滑跑甲板长度来解算苏-33的滑跃最大起飞重量,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计算,发动飞机起落架与地面的摩擦力、滑跃过程中的空气阻力,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以上所说的都是滑跃起飞的缺点。虽然“数

10、落”了这么多,但笔者认为,第一艘航母采用滑跃起飞,也并非完全不可行。那么对中国来说,第一艘航母采用滑跃起飞有什么优点呢? 滑跃起飞可以使海军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舰载固定翼飞机,尽管这样的舰载机作战能力较为有限。由于有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设备、使用经验,且不需要等蒸汽弹射器的研制和测试,因此采用滑跃起飞的航母可以很快起飞第一架固定翼飞机。尽管作战能力有限,但这样的航母可以为海军积累航母的使用经验,特别是海空协同、通信与指挥系统的整合、地勤系统的演练以及作训手册操典的编写方面,可以很快纳入正轨。 采用滑跃起飞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航母的研制风险。由于有可供借鉴的国外成熟技术,对于中国来说,滑跃起飞可以说是

11、一项“半熟”的技术。假如在第一艘航母上就“一步到位”,即采用弹射起飞、拦阻降落,那么就是同时采用了l两套完全生疏的系统,加上航母上其他全新的作战系统,在研制和试航阶段,航母的测试任务必然非常繁重,工程进度也难以把握。 综合以上优缺点,笔者认为,尽管滑跃起飞方式的缺陷必须予以重视,但滑跃起飞作为一种过渡技术,对于中国海军,是有必要且有价值的。舰载机上岸与陆基上舰 从我国当前现役以及正在研制的歼击机型号看,如果我国建造航母,将不太可能使用专门研制的舰载机,很可能采用陆基型号改装的舰载型或在研制阶段就确定“一机两型”的方式。 陆基战机改装上舰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飞起来”、“落下去”的问题。

12、从舰载机研制的角度来说,它必须确保成功地从航母上起降,这是舰载机的头等大事。无论弹射式起飞还是滑跃式起飞,战斗机上舰都要提高失速飞行品质。因为失速飞行品质高,意味着舰载机可以有效地减少飞机安全起飞的最小速度,便于滑跃或者弹射起飞,同时着陆速度也较低,便于舰载机的拦阻降落。 考察国外航母的经验,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很少有陆基战斗机上舰的案例,反倒是有不少舰载机上岸成为陆基战斗机的例子,且这些上岸的舰载机在空军中评价都还不错。如美国海军研制的F-4“鬼怪”重型舰载战斗机,上世纪60年代起改为陆基战斗机,不仅在美国空军中服役,还出口到多个北约国家,成为这些国家空军六七十年代

13、的主力战斗机。F-14“雄猫”舰载战斗机也出口到伊朗,成为伊朗空军的主力战机。 但到了80年代后期,陆基飞机上舰的风潮逐渐兴起。首先是苏联在研制苏-27的时候就同期发展其舰载型苏-27K(后更名为苏-33),同样在80年代末,美国提出了F-117N隐身舰载攻击机的方案,在90年前后,美国空军的ATF计划也曾打算同期研制舰载型隐身战斗机(即YF-22N和YF-23N舰载隐身战斗机),但最后由于海军放弃装备新一代重型舰载战斗机,计划没有实施。 进入90年代,法国海军率先从空军“拿”飞机,基于“阵风”战斗机的“海阵风”进展顺利,很快进入试验阶段。美国海军和空军也打定了主意联合研制战机。进入21世纪,

14、联合打击战斗机(JSF)计划从开始提出就规定:新战斗机将“一机三型”,即同步研制空军型、海军型和海军陆战队型。 舰载机和陆基战斗机在性能要求上固然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但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和空战环境的变化,80年代后服役的陆基战斗机在性能上的改进,越来越显示出与海军舰载机“殊途同归”的趋势:制空战斗机日益强调跨音速机动性和中低空格斗能力,第三代和第四代战斗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低速性能,起降速度比第二代战斗机反而稍有下降,这与舰载机对起降速度的要求吻合; 第三代和第四代战斗机最大使用过载普遍达到9G,要求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重视飞机的全寿命使用成本和可维护性,这些要求反映在机体结构设计上,就是普遍增

15、加了飞机的结构强度,以增大其使用寿命,这与舰载机因起降因素而加强飞机结构的发展方向吻合。 正因为如此,原本作为陆基战斗机研制的苏-27、米格-29、“阵风”等战斗机,在改装为舰载机时,对飞机结构所做的修改并不大,仅仅是加强了起落架、加装了着舰钩,对起落架、着舰钩处的机体结构进行了局部加强,在付出一定的重量代价之后,就达到了舰载机的使用要求。 综上所述,新近服役的陆基型战机,由于设计上的一些通用之处,完全可以经过一些改进,设计出相应的舰载型。陆基上舰或一机两型是一种多快好省的舰载机实现方案,也是未来舰载机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能提高空军和海军在后勤装备方面的通用性。引起与自行研制 苏-27系列战斗机

16、是苏联研制的第三代重型战斗机,尽管在服役之初航电设备较为落后,但由于其优异的气动布局和良好的改进潜力,经过苏联和俄罗斯的不断改进之后,其作战性能在第三代战斗机中属于上乘水平。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引进该机型之后,也对其综合性能给予了较高评价。同时,经过十余年的研制,我国的新一代歼击机歼-10也研制完成并装备部队。 苏-27具有改装为舰载机的潜力且已有舰载型问世,而歼-10作为高性能歼击机,也可通过改进而衍生出一款舰载型。因此,我国航母的第一代主力舰载歼击机,可以有4种选择:直接进口俄罗斯苏-33舰载机,仿制生产苏-33舰载机,在仿制生产苏-27基础上自行对苏-27进行独立改进研制舰载机,对J-10进行上舰改进。 以上4种选择中,直接进口苏-33舰载机尽管是最简捷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