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44596499 上传时间:2020-09-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班级: 78 班姓名:毛煜学号: 11123604完成日期: 2012.5.221最新资料推荐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中信泰富于 08 年的巨亏事件做一个案件分析,并以此引出外汇期权合约并对此进行简单介绍与认知。关键词:引言:中信泰富在 08 年时的巨亏事件,再次警示我们经融市场风险极大,进入需慎之又慎。关键词:巨亏, accumulator ,金融风险正文:一:中信泰富巨亏事件始末1:案件概括 :2008 年 10 月 20 日香港恒指成分股中信泰富突然惊爆,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而巨亏 155 亿港元!其中包括约 8.07 亿港元的已实

2、现亏损,和 147 亿港元的估计亏损,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 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即时辞职, 包括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集团财务总监周至贤。莫伟龙获任集团财务董事,负责集团财务及内部监控。2008 年 10 月 21 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6.47 港元,跌幅超过 55.4%,当日收报于 6.52 港元,跌幅达 55.1%,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右的跌幅。2008 年 10 月 22 日香港证监会确认,已经对中信泰富的业务展开调查,而由于中信泰富的股价在两天内已经跌了近 80%,联交所公布的公告显示,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及母公司中信集团,于场内分别增持 100 万股及 2

3、00 万股,来维持股价稳定。2008 年 11 月香港中信泰富在炒外汇衍生工具录得巨额亏损后,终于获母公司北京中信集团出手相助。 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授出116 亿港元的备用信贷、 认购中信泰富发行的可换股债券,以及承担中信泰富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2009 年 3 月 26 日中信泰富公布 08 年全年业绩,大亏 126.62 亿港元,董事会主席荣智健强调集团财政状况仍稳健,暂时无供股需要。2009 年 4 月 3 日中信泰富继早前被香港证监会调查后, 3 日再度接受警方调查。 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前往中信泰富总部调查,在逗留一小时之后运走大批文件。2009 年 4 月 8 日中信泰富在港交

4、所网站发布公告称,荣智健卸任中信泰富主席,北京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接任。2 :巨亏原因分析1 加框效应:高估收益头寸。加框效应是指在投资决策时,对低概率事件作出过高的期望,从而使得投资者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加框效应的实质是没有看到真正的输赢概率,降低对损失可能性的估计,而提高了对赢利可能性的估计,因此选择了与市场方向完全相反的决策。由于特种钢生产业务的需要,中信泰富 2007 年动用 4.15 亿美元收购了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 10 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公司的全部股权。这个项目使得中信泰富对澳元有着巨大的需求。而为了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中信泰富在市场上购买了数十份外汇合2最新资

5、料推荐约,即中信泰富把宝完全押在了澳元多头上。在中信泰富看来,澳元在最近几年的持续升值趋势还将保持,做多澳元肯定会赢利。然而,一场全球金融海啸最终让澳元飞流直下。对澳元价值前景的误判导致了中信泰富决策的失误,并最终让中信泰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2 投入升级:误判市场风险。投入升级主要是指投资决策者为了证明自己最初选择的正确性,进一步向已经存在较大风险或者证明可能失败的地方继续追加新的投资,希望能够弥补过去的损失,并最终获得赢利。投入升级实际上是投资者对未来获取高额收益的期望,和即使在低概率条件下运气也会改变的信念相结合的产物。中信泰富买入澳元期权合约共 90 亿澳元,比实际矿业投资额高出 4 倍

6、多,并且其买入行为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采取分批买入的方式。应当说,中信泰富在投资澳大利亚磁铁矿时世界经济正处于上升时期的话, 此时做多澳元完全可以理解; 问题的关键在于,密集买入澳元的时段为 2007 年 8 月到 2008 年 8 月,而此时,全球经济已显危险征兆,特别是到了 2009 年,所有不同经济体衰退的趋势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中信泰富已经发生明显亏损却仍在一味做多澳元。之所以如此,就是中信泰富认为澳元跌势已经见底,并试图通过追加投资挽回前面的损失,结果窟窿越填越大。3 . 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企业没有建立起防火墙机制,在遇到巨大的金融投资风险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 进行对冲

7、交易来规避风险,使风险无限量扩大。事实上公司是建立起了会计事务所设计的风控机制来预防流动、 营运风险的,但因为总裁荣智健的独断专行, 该机制完全没有启动,造成制定制度的人忘却了制度对自己的约束的局面。4.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作为总裁的荣智健,手中权力过大,公司董事总经理范鸿龄与荣智健一起打下了中信泰富的江山,并追随荣智健20 多年,形成了对荣“铭感于心”的特殊情感,公司副董事总经理荣明杰、公司董事兼财务部部长荣明方分别作为荣智健的长子与爱女更是对父亲遵从有三。 显然,无论是“钳控力” 还是“内聚力”,两种力量都最终可能导致对荣智健个人决策权监督的失控 , 长期投机违规操作。这反映

8、了公司内部监管存在大缺陷。5. 产权经济学认为,国家控股企业由于事实上割裂了产权所有者和产权经营者的利益链条,不仅淡化了后者对前者的责任意识, 而且也放松了经营者对市场的风险意识。因为,在国有化的制度安排中,风险最大承接者是政府。 中信泰富正是背靠着官方这棵不倒的大树,以为政府具备了超级的风险分解能力,才敢于大胆压赌,孤注一掷。二: Accumulator 简介与认知1:简介Accumulator “魔鬼”条款累计期权, 是一种以合约形式买卖资产的金融衍生工具,为投资银行与投资者客户的场所交易,一般投行会与客户签订长达一年的合约。累计期权合约设有取消价( Knock Out Price )及行

9、使价( Strike Price ),而行使价通常比签约时的市价有折让。Accumulator(累计期权),因其杠杆效应,在牛市中放大收益,熊市中放大损失,被香港投行界以谐音戏谑为“Ikillyoulater(我迟早杀你) 。2 :特征买入的资产的行使价往往比现价低10 20%;当资产价格升过现价 3 5%时,合约自行终止,但保证投资者至少购入一个月的挂钩资产当资产价格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以双倍甚至数倍吸纳约定资产合约一年有效,但是投资者只要有合约金额 40%的现金或股票抵押即可成交,因为这一产品往往带有杠杆性。3:累计期权中的合约陷阱( 1)目标错位3最新资料推荐作为未来外汇需求的套保,

10、其目标是锁定购买澳元的成本,也就是最小化澳元波动的风险,但中信泰富签订的Accumulator 合约的目标却是最大化利润, 对风险没有任何约束。( 2)工具错选Accumulator 不是用来套期保值的,而是一个投机产品。( 3)对手欺诈花旗银行香港分行等银行利用他们的定价优势恶意欺诈,在合同签订时,中信泰富就完全输了。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中信泰富最大盈利 5150 万美元,但是因为定价能力不对等,签订合约时,中信泰富就已经亏损了 1 亿美元。三:中信泰富巨亏事件给我们的启示由于参与澳元期权的对赌,荣智健主政的中信泰富发生了 155 亿港元的巨额亏损。这位以斐然经营业绩颠覆了“富不过三代”商业定

11、律的“红色资本家”后代因此丢失了中信泰富的最高管理权杖。从 30 余年商战风雨中走过来的荣智健如此。中信泰富的巨亏事件,也带给了我们太多启示。1. 各金融机构要合理控制投资比例,应使自有资金保持一定比例,限制高风险投资 ; 投资要分散,不要把投资仅限于一类,并且结合自身情况,指定单项资金最高限额;各金融机构要有风险控制方法,为保证发生意外,可向保险公司投保或从事对冲交易。2. 控制境外衍生品的交易风险,政府相关部门除了加强监管,应同时出台相应的规定文件,对那些已经造成巨额损失的企业负责人及其相关责任人要严厉处罚。如果不处罚,就会导致更多的企业冒风险去违规。3.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一定要合理,防止主要管理人手中权力过大。此外由于央企的特殊身份,在海外成熟市场可以接受比较严格地监管,但是在国内主板市场同样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标准对其进行监管,防止此类事件在大陆发生可以说中信泰富发生巨额损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澳元汇率下跌产生的市场风险,但更重要的是该公司的内部控制不严而形成的操作风险四:总结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金融市场的逐步国际化,衍生金融工具也必将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因而,我国必须完善法规制度, 使企业在投资衍生金融产品时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能够对高风险的投机业务实施必要的风险控制,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参考文献:维基百科,百度学术,百度文库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