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4596487 上传时间:2020-09-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9.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课程教学大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课程类别: 公共基础课程课程性质: 必修课课程总学时:理论学时:课程总学分:理论学分:适用专业: 全校本科专业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程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领会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革命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要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做到知晓“两个了解”、懂得“四个选择“,即: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

2、民是怎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本课程主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 以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征程与光明前景为基本脉络,讲述中国在近代世界的落伍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大变局中传统社会力量的应对、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初期统治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命运的抉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等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

3、,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章节教学内容学时教学要求、重点和难点备注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在近代落伍的原因和中国半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过程及特点多媒体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与特征教学教学难点: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相互关系。- 1 - / 8教学要求: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坚贞不屈、勇于第一章反 对 外 国 侵略 的 斗反抗外来压迫的民族多媒体争教学重点、难点: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教学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教学要求:了解当时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不能实现中国真正的独立与富强采

4、 用 讨 论对 国 家 出 路的 早 期教学重点:了解近代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对国家出第二章式 教 学 方探索路的早期探索法教学难点:认识无论农民战争、地主阶级改良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都不能实现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教学要求: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采 用 讨 论辛 亥 革 命 与君 主 专教学重点: 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必要性、 正义性、第三章式 教 学 方制制度的终结进步性法教学难点: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国际环境、社会背景和历史主题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教学重点: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多媒体社会历史条件教学教学难点:比较分析近代中国历史产

5、生的三种建国方案教学要求: 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济政治背景、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思想文化环境和历史意义多媒体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学教学难点: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教学要求:了解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起因、过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程和意义多媒体教学重点:遵义会议、毛泽东的贡献、延安整风教学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 华 民 族 的抗 日 战教学要求:了解抗战的基本脉络和历史意义多媒体第六章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争教学教学难点:中国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要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内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局。采 用 讨 论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6、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式 教 学 方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法的选择。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起因、发展阶段和巨大成就采 用 讨 论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式 教 学 方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法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联系- 2 - / 8教学要求: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起因、过程、特社 会 主 义 制度 在 中点和意义采 用 讨 论教学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式 教 学 方第八章国的确立在中国的全面确立法教学难点: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学要求: 了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7、艰巨性、社 会 主 义 建设 在 探曲折性和成就性多媒体第九章教学重点:中共八大、探索成果、建设成就教学索中曲折发展教学难点:发生严重曲折的原因教学要求:了解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改 革 开 放 与现 代 化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发多媒体展阶段和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及第十章教学建设新局面其意义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联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两个历史阶段之间的联系合计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泛读教材每章附录的“必读文献”和“延伸阅读文献” 。教师随机抽查学生阅读情况。听课:要求学生进课堂听讲全部课程,并做好

8、笔记。听课和笔记情况随时检查,记入平时成绩。. 讨论:课堂讨论次,要求学生事先搜集和阅读材料并写好发言提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辅导:要求学生主动学习,随时提出问题,老师随堂辅导。要求学生与老师建立电话和电子邮箱联系,交流自学情况。另外,每学期期末集中大型辅导次。写作:要求学生至少完成篇论文,教师批改、评讲。论文成绩记入平时成绩。视频:鉴于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重合,可以略讲或不讲;鉴于其它章节的若干教学内容与高中阶段的一些教学内容重合,可以略讲或不讲。适当调整课时安排,缩短理论教学课时,安排视频(例如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次或

9、课时。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考核方式:开卷考试成绩评定方法:本课程的成绩评定采取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教材: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年 .- 3 - / 8参考书目:翦伯赞、郑天挺主编,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近代部分上、下) ,中华书局,年.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 , 人民出版社,年.李侃、龚书铎, 中国近代史 ,中华书局,年版.林增平,中国近代史 ,人民出版社,年版.王真,动荡中的同盟抗战时期的中苏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廖盖

10、隆,全国解放战争简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李新,国民革命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执笔人:季笃武审核人:张云阁批准人:李德芳审定时间:年月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课程类别: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性质:必修课选修课课程属性:独立设课课内实践课程总学时 :总学分:实践学时:实践学分:适用专业: 全校本科专业一、实践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11、,使学生掌握和领会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革命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二、实践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实现纲要课进入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基本方式。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这一途径,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自身、指导人生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参与,学生应该达到下列要求:全面理解纲要课堂上学习的基本史实、基本结论。深入了解国史、国情,以史为鉴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正当性、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马- 4 - / 8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正确认

12、识现实与历史的联系,特别是重大社会事件的历史由来或历史根源,提高认识重大社会事件的分析能力。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精神想。三、实践教学基本理论及原则在开展实践课教学活动时,应始终遵循以下原则:针对性原则。实践教学活动的选择和设计,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实效性原则。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实效性。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到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转化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时效性原则。 纲要课的实践实践活动要讲求时效性,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新,要紧跟时事,要反映现实社会的发展,体现时代特征。四、实践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本课程实践教学由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组成。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演讲、辩论和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