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思想史题集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44594955 上传时间:2020-09-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思想史题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思想史题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思想史题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思想史题集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思想史题集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思想史题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思想史题集(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学前教育思想史(中国史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 “师保傅 ”思想的教育家是(贾谊)2、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是(颜氏家训)3提出既要进行封建德行的教育,又要进行“修以学艺 ”的教育的是(颜之推)4提出 “德艺双修 ”教育思想的是(颜之推)5重视须知 、学则等教育形式的作用,认为这种方法有利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的南宋理学家是(朱熹)6提出要严格地、不间断地对儿童进行各种行为习惯的训练,使之“积久成熟 ”的是(朱熹)7读书要 “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这种培养儿童读书习惯的主张出自(朱熹)8朱熹关于儿童教育的原则是(认真专一

2、)9朱熹关于儿童教育的原则是(防患未然)10集中反映朱熹儿童教育思想的是他编着的小学和(童蒙须知)11为儿童制定学习“眼前事 ”的具体标准和要求的著作是(小学)12. 提出 “自然教育论 ”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是(王守仁)13王守仁的代表作是( 传习录)14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原则是(顺其性情)15论学酬答这一著作的作者是(陆世仪)16陆世仪的代表作是( 性善图说)17提出 “分层致功 ”教育思想的是(张履祥)18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者是(张百熙)19蒙养院内实施保姆培训的提出者是(张之洞)20提倡蒙养家教合一的教育家是(张之洞)21大同社会提倡男女平等的是(康有为)22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

3、主要体现于他的(大同书)23提出创立人本院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的是(康有为)24主张 “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教育家是(蔡元培)25清末的蒙养院与民初的蒙养院所使用的蒙童教学方法都是属于(日本式)26清末民初,在中国受影响最深的幼稚教育是(日本式幼稚教育)27清末我国首次设立公立幼儿教育机构的地方是(武昌)28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幼儿师范学校是(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29. “尚自然 ”、 “展个性 ”的儿童教育主张的提出者是(蔡元培)30蔡元培的 “实利主义教育 ”即(智育)31. 主张 “游戏乃小儿天然生机,不可遏除”的教育家是 (恽代英 )

4、32第一次以唯物史观论述了儿童公育的重要性和实施途径的教育家是(恽代英)33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的倡导者是(张雪门)34幼稚园行为课程的提出者是(张雪门)35张雪门所倡导的幼儿教育是(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361918 年,张雪门在浙江鄞县创办了(星荫幼稚园)37主张 “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 ”的教育家是(张宗麟)38提出 “幼稚园教师非为女子之专业,必须有男子加入”观点的教育家是(张宗麟)39幼稚园的社会一书的著者是(张宗麟)40我国近代设计儿童 “公养 ”“公育 ”这一理想教育制度的是(康有为)1最新资料推荐41提出创立人本院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的是(康有为)42认为实现政治改

5、革的关键是摧毁家族制,相应的,应对儿童实行“公养 ”、 “公育 ”制度的教育家是(康有为)43我国幼儿教育机构始于 1903 年成立的(湖北省立幼稚园)44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开创了幼教科学研究之先河的教育家是(陈鹤琴)451923 年,在南京创设了我国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即南京鼓楼幼儿园)的是(陈鹤琴)461929 年 7 月 ,中华儿童教育社在杭州成立,主席是(陈鹤琴)47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陈鹤琴)48陈鹤琴的代表作是( 家庭教育)49主张 “没有好环境,不能有好教育”的教育家是 (恽代英 )50第一次以唯物史观论述了儿童公育的重要性和实施途径的是(恽代

6、英)51第一次以唯物史观论述了儿童公育的重要性和实施途径的教育家是(恽代英)52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结构游戏)53课程目标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泰勒)54属于有规则游戏的是(智力游戏55生活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陶行知)561927 年,在南京郊区燕子矶、晓庄、和平门、迈皋桥等地先后创办我国第一批乡村幼稚园的领导人是(陶行知 )57. 陶行知曾作序并称之为 “中国做父母的必读之书也不为过”的书是(家庭教育 )58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即燕子矶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陶行知)59提出 “教学做合一 ”思想的是(陶行知)60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在培养幼教师资方面的特点是运用了(艺友制)61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

7、园是1927 年由陶行知创办的(南京燕子矶幼稚园)621979 年 11 月,教育部颁发了( 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63我国的 “生存课程 ”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64我国的 “情感课程 ”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二、填充题(1.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是 _颜氏家训 _,它也被人们视为家训的鼻祖和家教的典范。2在封建社会家庭教育发展史上, _颜氏家训 一书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也被誉为 “篇篇药石,言言龟鉴 ”。3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和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_教科书 _。4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是_颜氏家训 _。5朱熹的儿

8、童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编着的小学和_童蒙须知_中。6童蒙须知是_朱熹 _专门为儿童编写的教材。7. 父师善诱法 _被时人认为具有与朱熹的小学并行的价值。8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考德、读书、_习礼 _、歌诗。9张之洞参与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行的近代学制_癸卯学制 _。10. 康有为提倡的儿童公育思想,包括_胎教 _与幼教两个阶段。11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建构的理想的教育系统为:_人本院_、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12_陶行知 _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13我国近现代美育的首倡者是 _蔡元培 _ 。14蔡元培的儿童教育主张是尚自然和_ 展个性 _。2最新资料推荐15. 活教育月

9、刊由 _陈鹤琴 _创办。16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时,最早运用 _观察实验 _的方法系统研究我国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17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即_目的论 _、课程论和方法论。18陈鹤琴的主要代表作有 _家庭教育 _、儿童心理之研究等。191929 年 7 月 ,中华儿童教育社在 _杭州 _成立。20陶行知曾指出,旧时的中国幼稚园害了“三种病 ”,即外国病、富贵病和_花钱病 _。211940 年 10 月 1 日,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_江西 _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诞生。22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是_湖北幼稚园 _。23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幼教界“南陈北张 ”中的 “

10、北张 ”指的是 _张雪门 _。24_陶行知 _尖锐指出旧时学前教育失去了幼稚教育造就后代的意义,害了“三种大病 ”,即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25我国近现代美育的首倡者是_蔡元培 _。26 张雪门长期从事幼稚园课程的研究,于1966 年形成了 _行为课程 _的理论与实践体系。27在蔡元培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中,小儿一岁断乳后,就送到_蒙养院 _受教育。28张雪门认为_行为 _课程的教学法应当是起于活动而终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三、名词解释(1早喻教贾谊2闻见结合颜之推认为,闻见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又有眼见方能知其真伪,他提倡“眼学” ,重视直接观察以获取知识。所谓“眼学”包括书本知识的学习

11、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听闻也可开阔眼界,但不能轻信,主张闻见结合,既要耳闻,更须目睹,只有这样,方能获得真正的学问。( P17)3耕读相兼张履祥提倡耕读相兼,读书者须知农事,务农者亦须读书的和谐局面,无论农人还是士子均须自幼耕读相兼。首先是读书,他认为小学和近思录是最适合儿童初学的内容。其次是劳动,不仅坚持参加劳动,而且坚持对儿童实施的教育。 ( P39)4分层致功唐彪指出,儿童学习要做到先易后难,就必须分层致功。如果不分层次,不偱次序,企图一步登天,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他认为儿童读书必读明代咸化、弘治、正德等文章六七十篇。二、“宜读近时平易之文百篇”三、“须读精细深厚之文六七十篇,由易到难地分层阅

12、读,才能取得成效。( P50)5端本清源康有为在 大同书 中勾画的理想的教育系统为: 人本院、 育婴院、 小学院、 中学院和大学院。 故须胎教,即“教之于未成形质以前” ,凡孕妇怀孕以后皆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以“正生人之本, 厚人道之源” ,而“源既清矣,流白不浊” ,他提出从重视环境、慎则保傅、教导孕妇等方面着手进行胎教从而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 P73)6艺友制陶行知提出艺友制。他说:“艺,是艺术,也可以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用朋友之道,跟着幼稚老师在幼稚园里学做幼稚老师的,便叫做幼稚园的艺友。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幼稚老师的方式就叫“艺友制”。3最新资料推荐7朱熹的 “眼前事 ” 2009年 10 月考题是眼前日用之事,具体包括:在礼仪规范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方面,要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懂得基本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初步的文化知识。8知行并重朱熹指出,人的行为是受知识支配。要做某件事先明白如何去做,教育儿童要想让他们认识规矩,这就是知。然后要求他们按规矩去做,这就是行,只有知行结合,知行并重,才能养成良好习惯。9行为课程(2009 年 10 月考题张雪门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