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报告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590533 上传时间:2020-09-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报告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要求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新的发展阶段用统筹城乡发展新理念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金钥匙”。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和人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农业现代化需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支持、辐射和带动。协调推进“三化”,是破解我国当前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关键环节。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

2、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城乡共同繁荣的基础。一、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作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是我国工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工业化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人口大国,如果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不增强,现有的强农惠农政策就很难落实,更没有实力支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和传统农业改造。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首要的是紧紧围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充

3、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农业,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应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依托,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产业和企业集群,全面提升城乡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水平,走“企业带产业、产业富农村”的发展路子。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用工业化的思路抓农业,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大力实施农业工业化,建立农业工业化

4、示范区,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促进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以增强工业吸纳就业能力为着力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涉农中小企业,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新型工业化带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的能力和水平,拓展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空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二、以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总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城镇化作为

5、城乡资源要素和生活方式融合的过程,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协调推进“三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必须充分发挥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大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二元经济矛盾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最大的制约因素。如果让7亿多农村人口长期固守在有限的耕地上,农民就富不起来,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就解决不了。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也才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减少农民的根本途径就是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只有立足实际推进城

6、镇化,充分发挥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和城镇相融合,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才能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当前,我国城镇化率还不到50%,推进城镇化的空间很大。同时,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也很大。以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我国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着力点,而且是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和特有优势。为此,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就业的要求,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加快完善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破解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

7、,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把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为重点,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完善政策措施,引导更多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城市文化和科研机构到农村开展服务、城市医师支援农村,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