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B卷)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4566491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B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B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B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B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B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B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B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B卷)考试范围:(必修二全册)题号一二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汉代法律规定市井之子孙“不得仕宦为吏”,唐代法律规定“工商杂类”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代法律则允许商贾中“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考试。此变化反映了宋代A. 社会各阶层的差距缩小B. 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 科举制度逐渐走向固化D. 商人阶层地位有所上升【答案】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

2、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掌握,把握一个基本的思路,古代中国基本的经济政策为重农抑商,有是有所松动,但并不意味着放弃了该政策。2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 土地过度集中B. 有田者无力可耕C. 小农户个体经营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

3、式状态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项排除;题干中地权依然三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3宋高宗时,四川立限令典卖田宅者纳税印契,一次就征收到契税四百万贯,此时四川地价每亩为近四贯,官府卖田定价为八贯到十贯(一般情况下税率10%计,土地价格取较高者每亩十贯)。这从侧面反映了A. 四川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B. 北宋租佃关系盛行C. 土地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 D. 宋代政府不抑兼并【答

4、案】D4南宋时杭州在“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 城市商业比较发达B. 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一C. 官府加强了经济监管D. 理学思想压倒迷信观念【答案】A【解析】材料显示出当时城市中夜市比较繁荣,说明城市商业比较发达,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的信息,B错误;南宋时期官府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严密监管,C错误;材料主要论述是经济发展,不是思想,D错误。 5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

5、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世界市场的形成B. 工业革命的开展C. 商业革命的影响D. 亚洲人口的膨胀【答案】C6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在“亚洲”大陆游历了一番,表示很遗憾,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这说明A. 世界市场的雏形并未形成 B. 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标棋糊C. 美洲的发现出于一种偶然 D.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明显【答案】D【解析】如果“黄金进地,香料盈野”哥伦布就不遗憾了说明了新航路开辟充满了经济动因,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选项A不符合题意

6、,排除;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标非常清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美洲的发现是必然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7本杰明迪斯累里曾在其小说西比尔中强调了这些阶级的生活是多么不同、多么互不相关:“两个民族;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象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同的繁育情况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富人和穷人。”这种情况A. 使社会出现新的种族B. 导致英国议会进行改革C. 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分裂D. 动摇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基础【答案】C【解析】抓住“两个民族”“富人和穷人”等信息可知,材料说的是工业革

7、命促成了两大阶级的对立,故C项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壮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分裂,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不能得出“动摇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基础”,排除D。8(题文)从17世纪开始,一场“农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场革命中,资本主义型的农场在农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的耕作和栽培技术经历了重大改革,如:农业机械的采用、畜种的改良。这场“农业革命”的主要作用在于A. 使“圈地运动”得以终结B. 为工业革命准备重要条件C. 推动贩卖黑奴活动的开展D. 促使对外殖民不断地加剧【答案】B【解析】从“农业革命”的内容来看,“农业革命”主要发展了资本主义的

8、经济,这对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是有铺垫作用的,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圈地运动依旧在进行;C选项错误,这与黑奴贸易无关;D选项错误,这对殖民扩张来说没有直接影响。 9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从英国购置机器。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奏请并获得清政府许可后,织布官局得以迁往武昌。这表明A. 汉族官僚势力开始崛起B. 民族工业对外依赖性C. 自然因素影响工业布局D. 洋务企业具有封建性【答案】D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抓住材料的关键点,材料的关键点是织布局随着张之洞的调任而发生位置的改变,不是从英国购买机器,不是张之洞是汉族官僚,我们要抓住主要问题,分析原因,这样才能得

9、出准确的结论。101879年,清政府派遗广东试用道张鸿禄、候补知县温宗彦赴南洋、新加坡一带考察航运,同时招徕华侨资本,成效显著。此举A.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掀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C. 彰显了朝廷奖励实业的决心D. 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答案】D点睛: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

10、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1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万关两)。据图可知这一时期A. 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B. 中国日益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D. 中国进口货物贸易额呈增长趋势【答案】B【解析】图片显示从1867年-1894年,我国进出口逐渐上升,主要是列强的步步侵略导致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其他地区信息,A错误;C属于甲午战争之后;材料体现出进出口贸易总额,体现不出进口贸易额增加,D错误。12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工业产量的统计表。表中所述现

11、象A. 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B. 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C. 反映了官僚资本对经济的控制D. 加剧了中国工业结构的不合理性【答案】A【解析】材料数据表明,从1927年到1936年(全面抗战前夕)中国的重工业产量增幅很大,这为后来的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判断企业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还是官僚资本,故BC项错误;近代中国工业有两大不平衡性,即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不平衡,而抗战前,国民政府已经有意识地发展重工业、发展中西部地区,故D项错误。131988年宪法修正案中指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党的十四大提出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12、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有益补充”到“共同发展”,再到“重要组成部分”的变化主要表明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B. 改革开放是私营经济发展的源泉C. 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D.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答案】D141958年2月,为“加强田间管理”、保障“粮食放卫星”,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麻雀因“偷盗国家粮食”而在“灭四害”运动中被确定为“四害”之一加以捕杀。当时这一举措A. 保障了全国各地粮食丰产B. 是运动式经济建设的写照C. 改善了人民公社生活环境D. 是伪科学大行其道的表现【答案】B点睛:解答本题,应注意当时所

13、处的时代背景,即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的基本史实,将材料所述放入该情景中作答即可。15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这说明该时期A.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B.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 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D.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答案】C【解析】由1949年到1957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说明一五计划取得很大的成果,故选C;新中国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信息,排除B;经过三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得以确立,材料没有体

14、现,排除D。16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干部人人会背一段列宁援引的恩格斯语录,“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若有人前来质问土地出租,他们就流利地背诵给那些人听。这主要反映了改革开放A. 深受意识形态的干扰B. 以新经济政策为模板C. 考验领导人的政治智慧D. 遭到大多数国人反对【答案】A【解析】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质问土地出租,这说明当时意识形态对改革开放的干扰,故A正确;深圳的干部会背列宁援引的恩格斯语录,并不能说明改革开放以新经济政策为模板,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改革开放考验领导人的政治智慧,故C错误;改革开放顺应了民心,没有遭到大多数国人反对,故D错误。故选A。17孙中山割辫于1895年广

15、州起义失败之后;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吃过很多洋面包的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很久以后还拖着辫子。这说明剪辫A. 促进民主共和观念传播B. 是观念与立场变革的象征C. 给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影响D. 先后次序反映了觉悟的高低【答案】B18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公众在外交事务上越来越积极,成为美国外交不可回避的“公众向度”。国务院一位官员不无夸张的说:“我们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读报纸,这份报纸就是纽约时报,在国务院如果没有纽约时报是寸步难行的。”材料表明A. 报业巨头干预政府的决策B. 政府职能受公众制约C. 大众传媒推动外交民主化D. 外交呈现多元化格局【答案】C【解析】从材料“美国公众成为美国外交不可回避的“公众向度”“在国务院如果没有纽约时报是寸步难行的”中可以看出,大众传媒推动外交民主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报纸对政府的干预和对政府职能的制约,故A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外交多元化,故D项错误。 191910年秋,京师禁卫平的官兵剪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