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汉代儒学课时提升作业人民必修3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4557316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汉代儒学课时提升作业人民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汉代儒学课时提升作业人民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汉代儒学课时提升作业人民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汉代儒学课时提升作业人民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汉代儒学课时提升作业人民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汉代儒学课时提升作业人民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汉代儒学课时提升作业人民必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提升作业(二)汉代儒学(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某位同学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下了如下内容:“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并为之拟了一个课题,这个课题最为确切的是()A.区别对待古代文化B.儒法之争激烈C.仁政替代了法治D.封建统治思想成熟【解析】选D。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直到汉武帝时,方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这正是社会发展和封建统治思想成熟的结果。A、B、C不符合题意。2.(2015宜春高二检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严重倒退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

2、权制度加强D.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解析】选C。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形成一种专制力量钳制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需要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因此出现独尊儒术的局面,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确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C。3.(2014山东学业水平测试)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古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在()A.战国B.秦朝C.西汉D.明朝【解析】选C。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A时百家争鸣;B时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受重创;D时儒家思想遭到批判。【拓展延伸】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态度截然相反的原因(1)秦统一后面临

3、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对人民的统治等迫切任务,儒家“仁政”思想不适合秦当时的统治需要。(2)汉武帝推崇儒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4.“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反映了()A.汉家制度往往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B.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C.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D.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解析】选A

4、。汉宣帝时比较重用刑罚,他的儿子就上言建议宣帝多用道德教化。宣帝听后说,我们汉家有自家的制度,历来就是“王”“霸”兼用,礼法并重,怎么可以只用德教呢?这说明汉代统治者并没有完全放弃法家思想,而是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为我所用。故本题选A。【补偿训练】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解析】选B。从题干材料“道”“教化”“正法度”,可知董仲舒糅和道家、儒家、法家思想,故选B。5.(2015绍兴高二检测)“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5、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反映董仲舒的()A.大一统思想B.天人感应思想C.君权神授思想D.无为而治思想【解析】选B。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此外为了限制君主暴政,提出天人感应,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本题题干材料强调上天通过自然现象警告君主要实行仁政,故选B。6.(2015襄樊高二检测)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这反映了当时()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C.商品经济有所发展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解析】选B。题干材料中的“经”指的是儒家的经典,结合时间“两汉时期”,在两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备受

6、重视,故选B。【补偿训练】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重在“尊”,这主要表现在()A.提高儒学地位,禁绝其他思想学派B.将儒家经术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中C.将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唯一内容D.采用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解析】选B。独尊儒术,不是禁绝其他思想,A错误。在汉武帝以后,儒家经术并不是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唯一内容,C错误。“独尊儒术”是用思想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并不是用行政手段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排除D。学校教育贯穿儒家思想,以儒家标准选拔人才,这是“尊”儒的重要表现。7.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这一历史事件是()A.孔子创办

7、私学B.齐国设“稷下学宫”C.汉武帝设立太学D.隋朝开创科举制【解析】选C。汉武帝设立的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设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同时促进了民间向学的风气,故选C。【补偿训练】(2015成都高二检测)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太学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的局面【解析】选C。汉武帝兴办太学,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体现了汉武帝把用人选官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故

8、选C。8.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解析】选A。从题干中“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的信息中可以看出科举制选拔了一大批真正的人才,这说明科举制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故选A。B、C、D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补偿训练】科举制的实行,使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其主要原因是()A.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

9、官员B.科举制是由孔孟创立的C.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D.考生全部来自朝廷设立的太学【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科举制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使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诏曰:“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

10、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班固汉书武帝纪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4分)(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6分)(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8分)【解析】

11、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及影响。第(1)题,注意提炼材料关键信息,归纳董仲舒的主张。第(2)题考查基础知识,根据材料回答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教育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影响。第(3)题,材料三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一是本质方面,二是客观效果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答案:(1)主张:办学校;以仁、义、礼教化人民。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学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