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人民必修1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4557290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人民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人民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人民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人民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人民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人民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人民必修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随堂作业练双基一、选择题知识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A BC D答案:C解析: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全是标志,故选C。2走进孙中山故居,就会看到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彰显了先生的伟大胸襟。在历史上,也曾存在“天下为公”的局面,后被“家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改变这一局面的人物是()A禹B启 C商D汤答案:B解析: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3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

2、时()A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B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答案:C解析:“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指商朝时国家的重大事情是祭祀与对外战争,将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与祭祀等具有神秘色彩的活动相结合,使得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因此C项正确;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与史实不符。4商朝晚期的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中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那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A宗法观念大大加强B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C王位继承混乱无序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材料中“同一代兄弟中有几人为王”“有子继位为王”体现的是王位继承中

3、的宗法观念,而“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那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表明此时宗法观念大大加强,渐渐向“王位子继”发展。其他三项均不能由材料得出。知识点二西周分封制5“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A先代贵族 B开国功臣C王室成员 D少数民族首领答案:C解析:西周分封诸侯的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姬姓是王族,因此,材料反映出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室成员。6历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父系家长制 B禅让制C皇帝制度 D分封制答案:D解析

4、:由材料中的“武王”“周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封建”即“封邦建国”,因此D项符合题意。A项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制度;B项是原始社会的权力继承制度;C项是秦朝及以后王朝实行的制度。7下面是西周分封形势图。这体现了西周实施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A扩充疆域,抵御外敌B拱卫王室,巩固统治C分封亲属,明辨亲疏D赏赐功臣,以示恩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实施分封制的根本目的。由图中信息可知,A、B、C、D四项皆体现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但其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B项符合题意。8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

5、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河南省(豫)辖区相当于禹贡中的豫州;河北省(冀)辖区相当于禹贡中的冀州;湖南省(湘)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湖北省(鄂)的简称是因为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山东省(鲁)辖区为西周时鲁国封地,故简称“鲁”;山西省(晋)辖区为西周时晋国封地,故简称“晋”;广东省(粤)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因自宋至清,广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简称“桂”。故选C。知识点三西周的宗法制9春秋公羊传中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6、。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A遵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B严重地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答案:A解析:依据“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可知,材料体现了周代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故本题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10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联宗、收族和撰写家谱、族谱之风盛行,并深入到一般平民家中。与这种习俗的产生有着决定性关系的是()A宗法制 B禅让制C王位世袭制 D分封制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家族宗族观念,与此有密切关系的是宗法制,因此本题选A。11周制同姓百

7、世不通婚,这样,各国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缘关系,可以增加相互间的联系。如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实质是()A加强周天子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B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C通过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D确立长幼有序的宗法理念答案:C解析:由“同姓不婚”可知,这并非为了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B项错误;由“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分析可知,周天子依靠血缘关系的扩展和宗法继承规则,使得诸侯国大都控制在与周天子有着密切血缘关系的人手中,进而强化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因此C项正确;A、D项并非实质。12中国

8、通史中载: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诸侯不贡天子,庶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其根本目的在于()A维护周天子的独尊地位B重视诸侯的态度C要求诸侯定期朝觐述职D加强对诸侯的礼仪教化答案:A解析:依据“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侮慢王朝”“政治就乱了”分析可知,其目的是维护周天子的政治地位。B项为表面现象,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为直接目的。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A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下面是根据这一资料设计的示意图:材料二下面是大宗、小

9、宗示意图:(1)据材料一,你认为西周在分封对象上有什么突出特点?举出几个这样的封国。(2)材料二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3)你认为现代社会能否以宗法分封制进行企业管理?说明理由。答案:(1)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晋、鲁、卫、燕等。(2)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密切结合。(3)本题为开放性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如:不可以。重血缘亲属、轻视能力和竞争、各自为政等宗族观念,不适合社会化大生产,不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不利于现代企业的发展;国内外的大企业都走出家族制,进

10、行现代企业管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掌握和理解。第(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注意归纳宗法制的特点;第(3)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杨光先(清史稿)。材料二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殷周制度论(1)材料一中这些人名的出现受到什么制度的影响?依据是什么?(2)材

11、料二反映了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3)这一制度在当时有什么作用?答案:(1)宗法制。因为这些人名带有明显的家族血缘色彩。(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课后作业提能力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商代()A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

1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祖先的地位高于神答案:B解析:A项中的“完全”与题干中的“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矛盾;商人已意识到祖先有灵,会关照子孙,因此托祖先转达对“帝”的请求,B正确;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题干反映出商人敬祖畏神,但不能得出祖先地位高于神的结论,故D表述错误。2阅读下面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情况表,从中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有()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地理位置晋姬姓贵族山西卫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燕姬姓贵族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鲁姬姓贵族山东南部齐功臣山东北部及河北西南部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姬姓诸侯大都分布在富庶地区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 BC D答案:B解析:本题可

13、以用排除法。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法错误;结合相关知识可知,说法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本题选B。3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是()A稳定了西周的统治秩序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有利于礼乐文化的建设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周公”指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武王去世后,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管理天下,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大行“封建”,分封功臣和贵族。材料“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明姬姓贵族在封国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从而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这对后世影响深远。故本题选择B项。4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

14、周王在封鲁公至鲁时,除分给他殷民六族,还“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封康叔于卫时,不但确定封疆的四至界限,而且“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并教导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可见分封制在当时()A传播了周文化B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C拓展了疆土封界D稳固了周天子的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身以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典章制度等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的地区,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故A项正确;B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拓展了疆土封界只是其表面的影响,故C项错误;D无法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D项错误。5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等级秩序,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奴隶社会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所建立的等级秩序。关键信息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