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人民必修3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4557235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人民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人民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人民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人民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人民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人民必修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A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C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D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解析:选B材料中的“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说明当时中国注重技术教育并注重对工人的教育,这和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一五”计划方针有关,所以应选B项。2电视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

2、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过渡时期解析:选A“停课闹革命”发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中国教育事业遭到了重大破坏。3对下面的1960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解读正确的是()统计年份1960年1965年1971年1997年学校数目11 289所434所328所2 170所19601971年、19711997年两阶段高校数量的变化趋向相反19601971年发展状况体现了“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严重破坏19711997年的发展情况受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希望

3、工程”等因素的影响该表启示我们社会进步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要尊重规律A BC D解析:选B图中主要是展示19601997年的高校教育发展的数据,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特别是高校急剧减少,随着1977年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等政策的出台,使高校教育得到恢复并发展,这也启示我们发展教育要尊重规律,故选B项。“希望工程”主要是救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和援建希望小学。4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党的

4、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解析:选D高考的恢复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故选D项。5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表中高考录取率的变化意在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时间1977年1979年1984年1988年2008年2011年录取率%4.86.128.724.65772.3A在短时期内已经实现了普及B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C我国高等教育是在曲折中发展起来的D我国高等教育的录取率是与经济发展一致的解析:选B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并不是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本题比较的主要是高考录取

5、率,而录取率从不足百分之五增长到百分之七十多反映的本质问题只能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6右图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B体现了有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发展C体现了教育领域中的“改革开放”D体现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解析:选D根据图片关键信息“一九八三年”,即考查“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D项不符合史实,不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才提出来的。进一步可知,A、B、C三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7导致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应是()A国民教育

6、体系的初步形成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解析:选D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制及比例逐渐变小的变化情况。上图反映了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的情况。这是由于全方位教育改革的展开,尤其是教育立法取得进展的结果,所以答案选D项。8“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恢复高考制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 BC D解析:选B“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提出于建国初期,恢复高考是在1977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于1983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

7、95年。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材料二“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

8、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教育的全方位改革,中国教育发展迈入一个新台阶。历史风云网材料三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百度百科“钱学森之问”(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

9、历史影响。(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破坏产生了怎样的后果?简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6分)(4)结合材料三信息,请谈谈当今社会教育怎样改革才能破解“钱学森之问”呢?(4分)解析:第(1)问,注意仔细分析材料内容和出处,提炼关键要点。第(2)问,既要结合1952年的时代背景分析对当时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进步意义,但是也要注意分析材料三所述问题,从而认识存在的问题。第(3)问,考查基础知识,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可根据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偏重工科,严重削弱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照搬

10、苏联模式或者全盘苏化等。(2)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严重削弱了人文社会学科和综合性大学;大学由“通才教育”变为“专才教育”,人才培养过于专门狭窄。(3)后果: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导致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阻碍了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措施: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时期指导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211工程”;启动“希望工程”等。(4)改变办学模式(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既要“专才教育”,更要向“通才教育”转变,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