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十六频繁的地区冲突课时跟踪检测人民选修3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4557229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十六频繁的地区冲突课时跟踪检测人民选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十六频繁的地区冲突课时跟踪检测人民选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十六频繁的地区冲突课时跟踪检测人民选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十六频繁的地区冲突课时跟踪检测人民选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十六频繁的地区冲突课时跟踪检测人民选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十六频繁的地区冲突课时跟踪检测人民选修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频繁的地区冲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在巴勒斯坦地区,宗教信仰比较复杂,这也是矛盾特别激烈的原因之一,这一地区汇集了哪些宗教()A佛教、道教、伊斯兰教B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C犹太教、佛教、天主教D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解析:选D巴勒斯坦地区宗教主要有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以耶路撒冷作为圣地。2巴以矛盾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当前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巴以矛盾的基本原则是()A以土地换和平B按宗教地区分治C大国协助解决 D联合国托管耶路撒冷解析:选A以土地换和平是阿以谈判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即让以色列通过归还自1967年以来在历次中东战

2、争中占领的阿拉伯人的领土,来换取与阿拉伯人的和平相处。3观察下图,人类历史越过战争的废墟继续前进。通过前四次中东战争,交战双方的最主要“收获”是逐渐认识到()A阿以矛盾只有通过战争才得以解决B阿以矛盾需要通过和平谈判加以解决C解决阿以矛盾必须排除外来干预D解决阿以矛盾必须排除恐怖主义威胁解析:选B长期大规模的战争不可能使问题得以解决,反而给双方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而且会给第三国造成可乘之机,只有通过和谈才能真正实现问题的解决。420世纪40年代以后,约700万伊斯兰教教徒背井离乡,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许多印度教徒从巴基斯坦逃往印度。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教徒的爱国心切B蒙巴顿方案

3、的实施C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D印巴战争的结果解析:选B1947年英国的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了允许印度独立、实行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按照宗教信仰原则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国家,带来了一股移民潮。5下列史实与第一次印巴战争相关的是()克什米尔王公同意加入印度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空战和坦克大战穆斯林进行“圣战”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得以解决A BC D解析:选A发生于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说法是错误的,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尚未解决,故正确的选项为A。6成为引发印巴之间战争的“火药桶”的是()A印度 B克什米尔C巴基斯坦 D孟加拉解析:选B印巴矛盾的主要焦点就是克什米尔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引发了数次印巴战争

4、,故此克什米尔成为印巴战争的“火药桶”。二、非选择题(第7题13分,第8题13分,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和平是不能强加的。”“和平只能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而不能通过采取恐怖行动或仗势欺人来建立,就像我们的敌人在过去的6年里,事实上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国家霸占了巴勒斯坦之后的25年里所做的那样。”“如果他们(以色列人)认为他们能够以威胁阿拉伯腹地来恫吓我们的话”,“他们必须记住我过去说过,现在仍然这样说的话: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人家打我腹地,我必打人家腹地”“我们不是为侵略别人的土地而战。我们在战斗,并将继续战斗下去,以实现下面两个目标:第一,收复1967年后我们被占领的土地。

5、第二,寻求一种办法以恢复和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我们的战争是反法西斯和反纳粹战争的继续。”埃及总统萨达特谈反对以色列侵略斗争(1973年10月)材料二我向世界宣布,以色列已经成为既成事实,我们要和你们在公正而持久的和平中生活。埃及总统萨达特在以色列议会发表的讲话(1977年11月)(1)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萨达特对以色列政策的变化,分析影响这一政策变化的因素。(7分)(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萨达特对以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及历史启迪。(6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强调要强硬对抗,材料二中“我们要和你们在公正而持久的和平中生活”则主张和解;双方认识到通

6、过战争不能解决问题,两国需要和平,这是政策变化的原因所在。第(2)问,从实现了和平,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方面分析其影响,因为和平谈判符合两国的利益,也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在解决地区问题上,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答案:(1)变化:从敌视、军事对抗以色列到谋求埃以和平。因素:埃以双方意识到埃以矛盾不可能通过战争得到解决,外部力量(美国)的推动。(2)影响:埃以关系实现和解,双方签署“戴维营协议”,并最终建交。启迪:中东和平进程尽管一波三折,但通过谈判,用“土地换和平”方式解决阿以问题符合各方利益、符合历史趋势潮流;应建立长效和平机制,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

7、一。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西方人的航海殖民活动活跃,印度的厄运开始了。从1600年英国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以来,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长达三个多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推动之下,被迫宣布印度独立。材料二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本是同根生。在十几个世纪中,生活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两国不断交恶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克什米尔问题。材料三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克什米

8、尔的归属问题却未能得到解决。材料四“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 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方案规定,各土邦可以自行决定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使查漠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成为悬案,造成印巴两国独立后立即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兵戎相见。按照蒙巴顿分治方案,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分别称为东巴和西巴。东、西巴被印度隔开,相距约2 000千米。东巴人绝大部分属孟加拉族,使用孟加拉语;西巴人分属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几个民族。两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尽相同。东、西巴合为一体的基础仅仅是伊斯兰教。这种地理上的相互隔绝,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极

9、易为内部分裂和外来干涉势力所利用。请回答:(1)从材料来看,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目的是什么?(3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西巴基斯坦为何最终分裂?(6分)(3)在“蒙巴顿方案”中对克什米尔是怎样规定的?为何没有明确规定该地区属哪一国或该地区的哪一部分属哪一国?(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第(1)问“目的”可从材料并结合英国的企图来考虑。第(2)问结合材料从民族、文化、距离以及印度等方面考虑原因。第(3)问可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答案。答案:(1)避免出现一个统一强大的印度,分裂则可以削弱其力量,以便可以居中操控,继续保留英国在印度的影响。(2)维系东、西巴基斯坦的基础并不牢固,虽宗教信仰相同,但两地民族、文化迥异;两地被印度隔开,相距约2 000千米,联系不紧密;印度发动对东巴基斯坦的战争,蓄意肢解巴基斯坦。(3)规定:克什米尔可自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者宣布独立。原因:让该地区归属问题悬而未决正是英国为了继续影响印度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