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堂演练人民必修1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4556929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堂演练人民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堂演练人民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堂演练人民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堂演练人民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堂演练人民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堂演练人民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堂演练人民必修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由一相制到多相制,反映了统治者通过分散相权的方式,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趋势。答案:A2汉朝初期,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限制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是()A设置御史制度B建立“中朝”机构C设置刺史D尚书令代替丞相掌握了行政权解析:“中朝”的设置实际上剥夺了宰相参与决策的权力,从而使丞相为首

2、的三公九卿演变为负责执行的“外朝”。答案:B3宋代时,“中书门下”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当时,“中书门下”属于()A枢密院长官驻地B三司的行政衙门C宰相的办公机构 D独立的监察机构解析:宋代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是宰相议定军国大政的行政机构,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宋代“中书门下”的职能不符。答案:C4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的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这一制度指是的()A世袭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据材料信息“通过

3、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其他三项与材料不符。答案:D5清代某学者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系地方治安稳定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划分不合理,使天险尽去而引起地方治安无法维持,故D项正确。答案:D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

4、部尚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中覆,然后行焉。据新唐书卷四十六、卷四十七(1)以上材料表明唐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2)根据这项制度,丞相的权力有何变化?(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秦到宋代丞相制度的变化。解析:本题以唐代三省六部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据材料中“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等即可判断。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要注意归纳概括秦汉、唐代、宋代丞相制度的变化。答案:(1)三省六部制。(2)权力分散,相互制约。(3)秦、汉初: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实际上是朝廷掌握行

5、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武帝时,由于内朝的设立,限制了丞相的权力。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散。宋代:增设副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分割。一、选择题1“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秦代B汉代C宋代 D唐代解析:从材料“郡、国十一,县九十”可知当时存在郡国并行制,汉初推行郡国并存制,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2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

6、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唐宋时期宰相有很大的权力,甚至威胁到皇权,因此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故C项正确;唐宋时期实行的是君主专制政体,故A项排除;宰相参与讨论军国大事,皇帝是国家的实际决策者,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故排除D项。答案:C3郡县制、刺史制和行省制的相似之处是()A最初都是地方行政区划制度B其相应机构都直属于中央六部管辖C都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D都被其后的历代王朝沿用解析:刺史最初是中央派驻地方的官员,直接听命于皇帝,东汉

7、时期,刺史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后来这一官职被取消,故A、B、D三项错误;三者的出现都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答案:C4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两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解析: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两府并重反映的是皇权的不断加强,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是中央权力的强化。答案:C5“网络反腐”已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

8、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A御史大夫 B刺史C门下省 D都察院解析:唐朝时期的三省制,包括负责政令审核的门下省,都不属于监察机构,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6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解析: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故B项正确。答案:B7有学者认为:“

9、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体现的“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以法治国解析: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独有的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以公平竞争为核心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理念,诸如公平竞争、广泛参与的理念等,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故本题选A项。答案:A8有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行省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D行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行省是中书省

10、的派出机构,所以称其为“流动的中央政府”,它行使权力时总受到中央的节制,但又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A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

11、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诸侯王表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志第十(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答案:(1)西周疆域辽阔,兵力单薄(或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2)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造成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4)疆域辽阔。行省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