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案人民必修1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4556877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案人民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案人民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案人民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案人民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案人民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案人民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案人民必修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2特征: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3影响(1)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影响了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2)历代官僚体制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二、君权和相权1演变西汉汉武帝设立由皇帝左右亲信近臣组成的“中朝”与“外朝”制衡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门下省下设政事堂,相权有所分散宋代设_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职务相当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元朝大都沿用宋制

2、2影响:有利于防范宰相专权;有利于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1)秦朝:中央和地方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西汉:汉武帝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政治。中央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3)发展:唐代的御史台;宋朝的提点刑狱司;元朝的御史台。2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2察举制: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的制度。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

3、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4科举制(1)演变:隋朝创立,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八股取士。(2)进步性: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3)局限性: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五、行省的设置1内容:元代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以及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依次为路、府、州、县。2管辖: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

4、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轻巧识记1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2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3选官制度的演变及标准概念阐释1古代监察的弹劾制弹劾是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自秦代就已产生,到了魏晋之后,弹劾之权达到“分督百僚,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行”的地步。唐代时期,御史还可以根据风闻弹劾。所谓风闻,就是御史可以根据道听途说,片言汇报,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仍可提出弹劾。2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采用“八股取士”的方式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易错提醒1唐代中书省不

5、同于元代中书省。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六部。2行省制度并非否定郡县制。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1我国古代自秦朝以来皇权至上,法令出一。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中,相权不断被分化、削弱,君主专制得到加强。2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其监察效能是有限的。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4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国古

6、代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上述材料中的两次大变动分别是指什么?有何共同点?教你读史中心词:“变动”。即政治制度在秦汉、隋唐时期的创新性举措,据此再概括其共同点。提示 变动:第一次指秦汉时期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第二次是指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共同点:官员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最终集权于皇帝。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

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综合功能。教你读史分层提炼信息: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思想”,是指对文学和儒学的影响;“形成一种制度行政管理”,是指加强统治方面的作用;“稳定性和连续性”,实际上形成一种政治文明。提示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整体,维护文明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从汉至元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发展趋势(1)加强君权的措施:汉武帝设立“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

8、相权。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设枢密院掌军事,设三司掌财政,相权进一步分散。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其加强皇权的最大特色在于注重从宗教方面加强控制。(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部,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3)趋势: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材料一 建元元年(公元前141)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6)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

9、、廉各一人。(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选官制度?有何积极影响?教你读史提炼两个信息:一是时间,公元前141年,是汉武帝时期,建元是其年号;二是选官方式和项目,由下而上举荐,“贤良方正孝、廉”。提示 制度:察举制度。积极影响:以德、行、才能为举荐标准,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拓宽了选官渠道,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材料二 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自唐以后,乃仿佛立贤无方之谊,至宋明而始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魏源墨觚下治篇九(2)结合材料二分

10、析,汉至宋明时期选官标准有何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教你读史“三代私而后世公”是关键。对比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于“私”是血缘门第,于“公”是才能,体现了汉至宋明选官制度的变化。提示 变化:西汉,才能与品德(声望);魏晋南北朝,门第出身;唐朝,才能(考试成绩)。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1)社会效能: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2)演变规律: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3)标准变化: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

11、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科举地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1中央制度创新(1)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元朝设中书省。2地方制度变革:汉代郡国并行制、刺史(后改称州牧)制度,唐朝设置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结果(1)皇帝与丞相矛盾凸显,相权不断遭到削弱,皇权逐

12、步加强。(2)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北宋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选官、用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5加强监察: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1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在先秦时期,维护了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政治体制的运转,保证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和王权的正常过渡;在封建社会,维护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封建统治体制的正常运转。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13、通过选官制,选拔效忠于王朝统治者的中央和地方官员,保证了王朝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局面。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持统治的长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以及防止了人民的反抗。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不断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题组一 君主专制的演进1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陛”本来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常常不能对皇帝直接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突出特征是( )A专制皇权不容逾越

14、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 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解析:选A 臣民的话要由侍卫传达,说明了皇帝的高高在上,从而突出了皇权的不可逾越。2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解析:选C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行政、财政上采取了多种措施,其核心是围绕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故选C项。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 )A秦朝 B汉朝C唐朝 D元朝解析:选D 元朝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

15、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题组二 君主专制的强化4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 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解析:选A 设置多个宰相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完善中央集权,也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君主专制时代是不存在扩大民主权利的,其目的是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5“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