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人民必修1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4556876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人民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人民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人民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人民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人民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人民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人民必修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知识点一法令出一1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B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朕”这一称呼由古代本地男子可以共享到皇帝一人专有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2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说明皇帝()A总揽全国大权 B政治素质较高C担心官员失职 D企图显示权威答案:A解析:皇帝决定一切政事是

2、皇权高度集中的重要表现,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的基本含义不符。知识点二君权和相权3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他的做法中不可能包括()A频繁换相 B破格选用人才C设立中朝 D设立三省六部答案:D解析:汉武帝为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采取种种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和影响力,A、B、C三项皆属于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代,汉朝时不可能出现,故本题选D。4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

3、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依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分析可知,本题选C。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5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朝中央体制,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三司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从“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分析可得知,C项正

4、确;A项中“全部”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6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A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B汉朝强化察举制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C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D元朝设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答案:B解析:察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的是刺史制度。7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御史大夫通判御史台军机处A BC D答案:A解析:秦始皇设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北宋集中行政权,在各州设通判,通

5、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元朝时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其中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为了加强兵权,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知识点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8苏轼总结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说:“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这反映了汉代主要的选官途径是()A世袭 B察举C科考 D按门第选拔答案:B解析:“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指的是官员的选拔依赖郡县官吏的举荐,据此分析可知汉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故选B项。世官制(“世袭”)为先秦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A项可排除;科举制(“科考”)始于隋

6、朝,C项可排除;“按门第选拔”与材料不符,D项可排除。9通典选举中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由此可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A选拔有才德者为官B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为官C选拔豪门望族子弟为官D优先选拔官宦子弟为官答案:A解析:依据“言行修著,则升进之道义亏阙,则降下之”可知,本题选A项。本题易错选C项,随着豪门望族把持朝政,品级评定和人才选拔任用实际上由豪门望族把控,但由材料中的“初衷”判断,C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皆与题意不符。10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

7、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C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答案:C解析:“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等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中“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和隋朝之间的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控制,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出现了“逆转”及“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故选C。知识点五行省的设置11元朝赵天

8、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行省制,意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表明行省各级官员是有所分工并互相配合和牵制的,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12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

9、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答案:D解析:依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等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D项表述精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中国宰相制度材料二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中国宰

10、相制度材料三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2)材料二、三叙述了汉代中央官制的什么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答案:(1)渠道:汉武帝在列侯以外选任丞相。原因:汉武帝以前常以列侯为相,位高权重,而且汉初所封列侯后代大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2)丞相权势危及皇权,由任用“布衣”为相到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进一步削弱相权,实质是加强皇权。1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

11、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答案:(1)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目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

12、(2)主要问题:藩镇割据问题。措施: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政治上: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经济上:地方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控。(3)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4)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课后作业提能力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A皇权独尊B皇帝安危国之大事C封建等级制度森严D皇帝显示自己威风答案:A解析:注意关键词“本质上”。皇帝制度强调皇权独尊

13、与不容侵犯。B、D为表面现象。C在皇帝制度中并不能体现。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废除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答案:B解析:解读材料可知,该法令是“推恩令”。“推恩令”的推行,使得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史实不符。3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皇权不断得到强化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答案:C解析:从题中图片分析可知,左图反映的是汉初实行

14、的郡国并行制,右图反映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由此可知,本题选C。A项说法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错误。4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识记能力。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就是中书、门下、尚书的顺序。5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和“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等信息分析可知,唐宋时期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故C项正确;A、B两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6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