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华整理】社会科学的本土化

上传人:c****e 文档编号:144556868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锦华整理】社会科学的本土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刘锦华整理】社会科学的本土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刘锦华整理】社会科学的本土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刘锦华整理】社会科学的本土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刘锦华整理】社会科学的本土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锦华整理】社会科学的本土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锦华整理】社会科学的本土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科学的本土化主讲:成良斌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本土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经济学中国社会学中国管理学中国哲学 中国文化学1 什么叫“本土化”?本土化就是“套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现象。本土化就是无视西方理论的存在。本土化就是修正或否定西方理论。本土化就是要形成中国理论。本土化是在借鉴西方理论和其他所有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问题的分析和解答。2 自然科学是否需要本土化有没有中国物理学、中国数学? 技术需要本土化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本土化有可区别? 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3 有没有绝对真理? 绝对真理、规律与发现情境性与文化限定对前提的反思何谓公理?4 何谓中国特色? 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西方

2、理论具体案例:关系、分房子、公务员、干部、编制、体制内等。5 本土化的根据科学的特点中国特色(中国问题、中国视角、中国前提、中国文化、中国方法和中国理论等) 社会科学的特征 6 本土化的方式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方法与方法论中心的与边缘的西方的生活世界与中国的生活世界理论者与实践者7 本土化与自主性12全球化与西化西化与中国化意识形态性与政治性8 本土化与全球化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联系方式 教学博客:http:/ 电 邮 : 公共邮箱:open_思考题(任选一至两题)社会科学为什么需要本土化?那么,中国社会科学是否需要本土化?我们认为中国社会科学必须本土化。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

3、社会科学的产生源自时代需要。社会科学是 19 世纪以来,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和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正如孔德将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一样,西方社会科学的产生,是为了适应快速社会变迁的需要,而产生的相对脱离了伦理学、哲学的将社会经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不仅西方社会科学的产生源自于时代需要,而且西方社会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时代变动有关。离开了经验现实,离开了时代需要,社会科学研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立场问题)。一般的社会科学学者不讲社会科学的阶级性,只有马列主义讲社会科学的阶级性。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科学到目前为止,远不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其中

4、的原因之一, 是社会科学以由人组成的社会作为研究对象,而非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相对自然现象来说,社会是由具有自我意识和学习能力的人组成的,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社会变得异常复杂,社会科学往往难以完整把握住社会现象的全部本质。在具体经验中产生的社会科学,往往是以一些想当然的前提来建构起社会科学理论大厦的。将社会科学的一些具体结论拿到其他的经验场域,这些具体结论就会显得可笑。源自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以来形成的西方社会科学,在移入中国经验中时,就很容易显出其中的想当然,例如,刘国光对当前中国主流经济学借用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的批评,就很切中要害6。再如,黄宗智认为,“西方主流形式主义理

5、论大多把现代早期以来的西方设想为单向整合于资本主义逻辑的社会,但是明清以来的中国实际明显不符合这样的逻辑,而进入近现代,在西方帝国主义冲击之下,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由于现代西方势力和理论一直产宰着全世界,中国(以及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主要使用西方理论来认识自己,结果把实际硬塞进不合适的理论框架。”7这一点与中国共产党人在早期革命实践中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认识是一致的。毛泽东指出,马列主义的根本不在于其具体的结论,而在于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立场就是阶级性。当前社会科学的阶级性不完全同于马列主义的阶级立场,而是社会科学背后有国家利益。无疑,在当前国家之间激烈竞争的格

6、局下,社会科学不可能真正做到不偏不倚,而往往是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金耀基早就指出,“西方的学术优势与西方的政治优势不是毫无干连的,而一个国家或社会在学术上求独立或扫除学术殖民阴影毋宁是政治上独立的精神支柱”。8梁孝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居于世界休系的西方国家问题。从资本积累的角度看,它总是从中心国家的资本积累的利益出发来思考问题,其中不可避地渗透着控制被压迫者和其它殖民国家的因素”。9中国的社会科学要为中国自近代以来所形成的“近代史共识”10服务。就当前社会科学的国别差异来说,存在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国和小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和新兴国家,宗教信仰不同的国家,国际阵营不同的国家等

7、等的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社会科学在其国别发展中的不同语境及需求。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社会科学可以较少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危机,因为其存亡危机大都不存在。在发达国家,社会科学可以关注一些更为基本的问题,比如,美国社会科学对诸如同性恋、女权、弱势群体的重视等等。相反,对于发展中的大国,如何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何应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严峻问题,甚至如何回应民族存亡的危机,都成为社会科学必须直面的问题。在发展中的大国,社会科学尤其要面对与国家发展关系密切的那些结构性的重大问题。除了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压力,而产生的应对民族存亡危机的问题外,发展中国家还具有与发达 国家很不相同的时代问题。先发现代

8、化国家可以将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危机向后发现代化国家转嫁。欧美国家在 其现代化进程中,大都通过向外殖民来获取原材料和市场。因此,先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科学可能只是对并不 十分紧张的内生、外扩型工业化的描述与总结,这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恰好相反。这是从发展时序上讲的, 我们不能将西方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社会科学照搬到今日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经验中来。从横向上讲, 发达国家的社会科学,要研究其时代未被解决或正在面临的问题,而发展中国家要解决的问题或正面临的问题, 却可能与发达国家不同。这种不同既与发展阶段的不同有关,又与相对的国际处境不同有关,还与文化和历史 条件的不同有关。也因此,西方

9、社会科学关注的问题,可能与中国社会科学需要关注的问题完全不同。在社会 科学研究中,并不存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更重要,中国社会科学一定要与之对话的逻辑。中国可以借鉴 西方社会科学中有用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和西方社会科学并不 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落后和先进,而只存在是否合于自己国家的国情,是否真正做到了本土化。这是社会科学与 自然科学的重大不同之处。三是中国本身是一个与西方发达国家十分不同的国家,这种不同可以用一组词汇来表述:中国具有 5000 年文明,有 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有 13 亿人口,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 5000 年文明,使中华民族具

10、有与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其典型是宗教差异(享延顿称之为文明的冲突)。中国是有 960 万平方公里的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就使中国的任何变动,都会成为改变国际格局的力量。因此,中国不能假设自己的发展会有一个不变的国际环境。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就是“中国出口什么,什么东西就降价; 中国进口什么,什么东西就涨价”。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丧失了先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现代化进程 中对外殖民的条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就不得不面对已经发展起来的西方大国的限制。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社会主义给中国公众以公正的期待,给政权合法性以特殊的要求,并事实上形成了中国与其历史及其他国

11、家十分不同的新传统,等等。此外,联系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还可以有更多关于中国具体的经验性的东 西。因此之故,中国是一个巨型的独特的任何外来理论都不能轻易解释的经验整体,这个经验整体有其内在的逻辑。中国社会科学的任务,就是要从不同方面来理解中国这个巨型的经验整体,和其运转的内在逻辑。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科学要从外面吸收理论营养,却要以解释中国自身的经验为要,这个解释中国经验的工作, 因为中国经验本身的巨大复杂,而需要众多学者从不同侧面、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做长期的研究。中国经验为本位,不同的理论视角进入进来,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进行建构,并不断地回到中国经验和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中检验。

12、最终,关于中国经验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这个可以较为能够解释中国经验,从而也较为能够回应中国时代问题的社会科学,就终于有望建立起来。以上所论三点,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早已在 1930 年代反对教条主义的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毛泽东认为, 理论必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他在实践论和反对教条主义等论著中,有大量精辟论述。温铁军在总结自己 20 多年农村研究的经验时写道:“长期在基层的摸抓滚打之中,我有过很多被书本上管理论迷惑,又被大量的实际调研所解惑的经验,于是才逐渐不惑。我认为,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受西学影响逐渐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一直就有一个源于西方的科学及其背后的科学哲学如何与中国的实际和中国的

13、传统理论相结合的问题”。11当前中国的社会科学,是 1980 年代开始重新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在引进西方社会科学的开始阶段,总有一个大量引进、模仿和吸收的过程,这个时候,引进工作是第一位的,与中国经验结合是第二位的,且与中国经验的结合,总有一个逐渐到位的过程。1980 年代引进西方社会科学,恰如与“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一样。但归根结底,马列主义能够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结合。当前引进进来的西方社会科学,也必须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当前引进过来的西方社会科学,应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服务,且事实上已经在建设社会

14、主义现代化的事业中发挥作用。不过,引进过来的社会科学从发挥作用到发挥正面作用,还有一个西方科学与中国经验结合的过程及结合的好坏,也就是社会科学能否本土化的问题。弄不好,引进过来的西方社会科学,可能如王明的教条主义一样,不仅不能为中国现代化服务,反而有害于当前中国的现代化。看当前中国引进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误导,就知道社会科学本土化确是一个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需要由众多学科、学者来讨论的问题。此外,经过 1980 年代以来 20 多年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引进,目前中国对西方社会科学的了解(立场、观点、方法乃至各种具体结论)都已相当不错,但与中国经验和实践的结合却做的不好。二、中国经验的两

15、种境界当前的中国社会科学并非仅仅在引进西方社会科学,而是有着很多经验研究的。在当前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 有两种不同境界的经验研究,一种是将中国经验分拆开来进行研究,一种是将中国经验作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 的整体进行研究。就第一种经验研究来说,又具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是以理论切割经验,尤其是以西方理论切割中国历史与现实经验的经验研究,比如以五阶段论来套中国历史的研究。二是用中国经验检验西方理论,以片断的不完整的中国经验去与西方社会科学对话,典型是当前国内社会学界的对话式研究。这两种表现看起来方向相反,一是用西方理论来切割中国经验,一是用中国经验去套西方理论,其实质却完全一样,就是将中国经验当作可以随意切割,可以离开具体语境的材料,而完全不顾及中国经验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逻辑的历史与现实整体。就中国经验切割成为碎片,将无法真正理解中国经验中的某些片断材料及其中的内在逻辑。举个例子,杨小凯在“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一文中,对自晚清以来的中国经济史进行了系统清理。可笑的是, 杨小凯在短短数万字里,却在数十处指责中国近代史中的决策者“不懂现代经济学”、“对现代经济学的无知”。在杨小凯看来,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就没有做过一件正确的事情,而英美自近代化以来,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