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本质特征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44555530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本质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本质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本质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本质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本质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本质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本质特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本质特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十重大问 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高度评价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基 础上,研究了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十重大问题,指出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 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 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法治发展历程政党,执掌国家政权,基本目标就是

2、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不同国家, 由于政治制度尤其是政党制度的不同, 在民主和法治的条件下,政党依法执掌政 权、依法实施对国家和社会领导的过程和特点具有很大不同。在中国,具有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依法治国是来实现社会主义 社会的民主和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环境 和历史任务不同,党的法治思想也有所不同,法治经历曲折的发展历程,因此党 以国家意志表现的法律在不同时期就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总体上看,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具有在国家中独特的领导地位, 决定了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道路具有独 特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的

3、执政党,党在国家中的地位以及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草创初期,由于废除了国民党六法全书,实施解放区司法原则,加之对法律认识不足,故未创制较 完备的法律,故而法律基础比较薄弱。由于旧中国遗留下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复杂 性,如肃活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地改革等,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这就决定了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来解决问题、 治理国家,只能根据党和人 民政府的政策,规定一些临时的纲领性的法律。 在这个时期,斗争的主要任务是 从反动统治下解放人民,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下解放社会生产力,斗争的主要 方法是人民群众的直接行动。因此,党的领导方式依然沿用战争时期的一元化领 导方式,

4、主要靠政策而不是靠法律来治理国家。毛泽东曾说过: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的一套,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民法、刑法那样多条文 谁记得住?宪法是我制定参加的,我也记不得。刘少奇也曾指出:到底是法治还是 人治,看来实际靠人,法治只是作为办事的参考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制定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实施,国家 逐步界定社会建设任务和革命任务的性质, 对法律作用的认识有所提高,认识到 不仅要按政策办事,也要依靠法律办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我国的法制建设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也为党的领导方式的转变提供法律基础。 这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毛泽东不仅主持了宪法的起草工作

5、, 而且对宪法的 内容作了一系列的论述,强调宪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 出: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 是根本大法。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 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活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活楚的明确的和正 确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国家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必须在遵守 宪法和一切其他法律中起模范作用。我们过去办事依靠方针、政策、纲领,是完 全对的,是适合实际情况的。目前,我们已经颁布了宪法,如再按过去那样办事 就不够

6、了。必须加强法制,完备我们的法律,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党的八大也对党的领导和建设完备的法律进行了新的调整。但是八大关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变的主张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贯彻,1957年以后反右倾扩大化,以及大跃进等群众性运动,削弱了法律的权威,限制了法律的作用,这种 沿用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初期领导方式的做法, 以政策代替法律,以群众运动冲击 法律秩序,必然导致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混乱,在左倾错误指导思想的影响下, 以致出现文化大革命的局面,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极大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 代,对法制建设有了新的认识,逐步扭转了过去依靠政

7、策而不是法律来治国的局 面。邓小平一直强调改善党的领导,明确指出:以后,党委领导的作用第一条就 是应该保证法律生效、有效。没有立法以前,只能按政策办事;法立了以后,就要坚决按法律办事。此后,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十分重视法治建设, 妥善处 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十二大首次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 动的原则写入了党章。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 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并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 略,标志着党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 国载入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

8、 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的十七大也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 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 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明确提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 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全过程。这些都表明,中国共产党正在从法治的高度,探索党的领导方式、执 政方式的基本问题,同时也表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不断地开拓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建设的新道路。

9、纵观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法治发展历程, 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我们 取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一是党在不同时期法治理念的变化,决定着党领导和执 政方式、法治方略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选择和实行什么领导方式 和执政方式,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方法。 二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律体系的建立、改革的全面深化,依法治国越来越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 的重要方略,必须将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放在全面深化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上。三是新时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更 加坚定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的决心,探索新的方式和途径。实践证明,推进中国特色社

10、会主义法治建设离不开党的正确而有力的领导。二、党的领导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光辉历程,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在 长期奋斗实践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贯强调坚持和改善党 的领导,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领导。 新时期更加突出强调这一点,因而, 决定指出: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 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竣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十 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加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 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 是

11、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 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要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 则,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这两个关系到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基本方向。(一)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和法治的关系是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 心问题。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是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和方向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经济、 政治、文化、社

12、会、生态等各方面情况极其复杂的大国,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 进程中进行法治建设,必须要有一个自上而下坚强的统一领导、 统筹部署,紧紧 围绕社会主义方向,为推进依法治国创造必要条件。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社会 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如果离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就会迷失方向,就 不可能保证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法治和西方资本主义法治具有本质的区别, 其中最首要的区别就 在于党的领导。西方的法治,规定政党行为到政府行为再到社会组织行为都是在 宪法、法律规定范围内运作的。西方国家的政党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是资产 阶级利益的代理人,就是通过资本主义法治来实现这些政党利益的。 恩格斯说过:

13、对资产者来说,法律当然是神圣的,因为法律是资产者本身的创造物,是经过他 的同意并且是为了保护他和他的利益而颁布的。资产者懂得,即使个别的法律对 他特别不利,但是整个立法毕竟是保护他的利益的。 而理解中国的法治,必须着 眼于党的领导,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 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除此之外,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 能有效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 依法治国才能够充分体现。同时,在 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 ;党带领人民在宪法和法律 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治的根

14、本特征,这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建设与西方法治最根本的区别。 因此,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建设才能不断推进,依法治国才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充分发展, 国家 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与法治精神具有统一性党的主张、人民的意志同法治的精神和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社会主义法治 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利益,发展人民利益,保障人民利益,这也是党的宗旨的 重要体现。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利机关的制定、 执行宪法和法律,把党的主张、 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上升为国家意志, 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政府依法行 政,这样就把党

15、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键。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着眼点在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社会主义中国,党代 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法体现的是人民的意志,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统一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条 件下,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其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作用。 从执政党的角度看,党员服从法律,就是服从 党的领导,就是服从全国人民。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也领导人民遵守法律。中 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实现两个一

16、白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的时代使命,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凝聚中国力量,就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三)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根本保证, 不仅体现在党的领导与 依法治国的理论关系上,而且表现在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辩证统一于全面深化改 革的实践之中。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就是全面完善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期,党面临的 重大历史任务就是通过法治国家的建设, 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 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形成以法制为基础的、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这当然首先就是要加 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保证法治建设方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协调各方、 统领全局 的核心作用,与依法治国、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