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基础巩固练新人教必修2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4552495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基础巩固练新人教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生物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基础巩固练新人教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生物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基础巩固练新人教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生物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基础巩固练新人教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基础巩固练新人教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基础巩固练新人教必修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分层定时训练基础巩固练1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对人类都是有利的B“生存”的“适者”,对人类都是有益的C在自然选择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解析:由于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谈不上对人类有益或有害,因而A、B、C三项都混淆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是错误的。D项表明了在自然选择中起作用的因素。答案:D2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A个体最大的种群B个体最小的种群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D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解析:种群中的个体差异越多越

2、能适应多变的气候;差异越少,越有可能被环境淘汰。答案:D3下列事例中,不属于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所解释的是()A鼹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所以视力微弱B人类的盲肠没有家兔的发达,这是长期吃熟食的结果C由于草少改吃树叶,经常伸长脖子,鹿逐渐变成长颈鹿D由于烟煤染黑了树木,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蠖逐渐被深色所代替解析:拉马克的生物进化理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核心是用进废退。当生物长期连续使用某一器官时,该器官就会得到发展,反之就会退化,这便是用进废退;而这种发展是可以遗传的,即获得性遗传。答案:D4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A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提出了“用进废退

3、”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C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D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解析:拉马克否定了神创论,但其学说的两大观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其致命的缺陷。进步之处是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答案:C5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解释是()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是定向的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A BC D解析:达尔文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题目中的、与之相矛盾,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B6用达尔文的观点来判断下列问题,其中正确的是()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高处的叶子

4、,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解析:“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高处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是用进废退的观点;变异是不定向的,北极熊的白色变异不是由于冰天雪地的白色环境引起的;野兔和鹰在斗争中相互选择,各自形成了相应的保护色和锐利的目光;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害虫的抗药性产生并非是农药作用的结果。答案:C7使用农药来防止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B棉红

5、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C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D农药对棉红铃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解析:棉红铃虫本身就存在各种不同变异,使用农药后,棉红铃虫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农药对其不同的变异进行定向的选择,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逐代积累加强,使农药失去了原有的杀虫效果。答案:D8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始祖马进化成现代马的动力是()A过度繁殖 B遗传变异C生存斗争 D适者生存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存斗争。答案:C9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狼的进化过程:(1)狼群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个体,如有跑得快的,有跑得慢的。这说明生物具有_的特性,而这种特性一般是_的。_和_是生

6、物进化的内在因素。(2)随着环境的改变,食物稀少,跑得快、凶猛的狼才能获得食物生存下去。这样食物、环境对狼起了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3)狼的进化过程是通过_实现的。解析:(1)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由于遗传和变异,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且可遗传。(2)环境对变异起着选择的作用,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3)狼的进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答案:(1)变异不定向遗传变异(2)选择定向方向(3)生存斗争能力提升练10如图表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某种地雀在19751978年间种群平均喙长的变化和该地区种子(该种地雀的主要食物)平均硬度的变化。研究表明,喙长的地雀能吃

7、硬和不硬的种子,喙短的地雀仅能吃不硬的种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同一种地雀喙长和喙短是一对相对性状B1976年中期至1977年间,由于经常啄食硬度较大的种子导致地雀喙长度增加C地雀的平均喙长在23年增加是种子硬度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D根据调查结果,不能预测1979年后地雀的平均喙长解析:喙长和喙短是同一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是一对相对性状,故A正确。1976年中期至1977年间,由于种子平均硬度增加,选择了喙长性状,故B错误。环境选择有利性状,故C正确。虽然1978年种子平均硬度下降,但是1979年后种子的硬度未知,由于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故1979年后地雀的平均喙长不可

8、预测,D正确。答案:B11图中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此种现象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解析:生物具有过度繁殖能力,但由于生存斗争,理论值与实际生存数差别很大。答案:B12某岛屿上存在着尺蛾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成为工业区。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两种尺蛾的数量变化:森林时期建成工业区后50年灰尺蛾黑尺蛾灰尺蛾黑尺蛾99%1%1%99%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定向变异作用B自然选择作用C灰尺蛾迁入,黑尺蛾迁出D工业煤烟使灰尺蛾变成黑尺蛾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

9、案:B13甲虫幼虫期以农作物叶为食,破坏力极强,后来使用某杀虫剂进行防治,开始使用时,对甲虫防治效果显著,但随着继续使用,甲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分析说明:(1)甲虫种群中个体抗药性的_,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的;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_作用。(2)甲虫与杀虫剂之间的关系叫_。在害虫进化过程中,属于有利变异的是_个体。(3)如图是甲虫在使用杀虫剂之后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害虫具有抗药性应在使用杀虫剂过程_(填“前”“中”或“后”)。解析:甲虫与杀虫剂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由于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甲虫种群个体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杀虫剂对甲虫起了选择作用,其中抗药性的个体是具有有利变

10、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来,无抗药性的个体会被淘汰,经过一代代的选择,甲虫种群中具有抗药性个体数量会增加,农药的治虫效果会下降。从使用杀虫剂之后甲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可知,害虫具有抗药性应在使用杀虫剂过程前,如果抗药性出现在过程中或过程后,甲虫会灭绝,与题图不符。答案:(1)差异不定向选择(2)生存斗争具有抗药性的(3)前素养养成练14(2017福州高一检测)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方法如图: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图所示。(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

11、(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点。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在环境变化之_(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解析:(1)衡量实验的指标即对实验结果的表述。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实验结果的。(2)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3)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因为使用该抗生素后,题图细菌数量并未降到0。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只占少数,所以使用抗生素仍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2)B(3)b不定向的前选择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