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一群光头男孩》的教学案例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44551738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语文《一群光头男孩》的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年级语文《一群光头男孩》的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年级语文《一群光头男孩》的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年级语文《一群光头男孩》的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年级语文《一群光头男孩》的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语文《一群光头男孩》的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语文《一群光头男孩》的教学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群光头男孩一年级语文一群光头男孩的教学案例一、教学目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朗读中体验,从而受到爱的熏陶,激发学生内在的美好情感。1、 分层识字,突出难重点。2、 朗读为本,注重实效性。3、 训练说话,扎根于文本。二、教材分析课文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一群男孩为了帮助布莱恩走出失去头发的阴影,竟将自己的头发全部剃去。课文的第一、二节向我们叙述了布莱恩的不幸遭遇,第三五节,则描写了诸多动人的场面:一天,同班的一个男孩让妈妈把自己的头发剃光;第二天,学校里出现了一个光头男孩,第三天,又出现了一群光头男孩;第四天清早,布莱恩看到一群光头男孩,激动地和他们相拥在一起,课文的语言质朴,用通俗

2、易懂的语句叙述事情的经过,但在平淡之中,让人品味到浓浓的爱意,意味深长。第三节中那个男孩对妈妈说的话,简单直接,但却让听者感动。第五节中,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布莱恩和男孩们相拥的动人场面。课后“说”要求学生用“激动”说一两句话,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讲清激动的原因,激动的表现,将话说完整。三、学生情况分析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为阅读奠定了基础。但对个别读音、字形较特殊的生字,学生较易忽略。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学会了用部首查字法找到生字,在本课中应将重点落在复习巩固上,提高查阅的速度。在阅读上,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基础好的

3、还能读出句子的语气。但本课的事例较特殊,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意义有一定的距离,缺少切实的体验。四、教学目标1、 能借助拼音正确认读本课的“男、州、镇、化、治、疗、惟、窗、户、拥”10个生字,特别注意读准翘舌音“州、镇、化”;认识部首“病字头”。2、 能熟练依据部首查字法的步骤,快速在字典中查找“疗、透”。3、 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背诵课文第三节。4、 能在理解课文语句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尝试用“激动”一词说一、两句话。5、 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一个光头男孩和一群光头男孩的故事,从而受到爱的熏陶。五、重点难点1、能在课文和其他语境中正确认读本课

4、的10个生字;认识并正确书写部首:病字头。2、 背诵课文的第三节,感受真诚的话语中所蕴藏的对朋友无私的关爱。3、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话说完整、说合理。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学方法1、 反复朗读,认读生字,了解课文内容。2、小组合作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合作精神。3、在质疑中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策略1、 质疑、激发兴趣策略。2、 竞赛激励策略。 3、 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策略。七、课前准备教师:生字、部首卡片;一个光头男孩和一群光头男孩的图片;课文课件学生:课前预习(读读课文、点出生字);字典八、教学过程一)看图解,揭示课题。1 借助投影,掌握数量词“一群”。(同时出示两幅图,第一幅:一

5、个光头男孩。第二幅:一群光头男孩)(1)仔细观察,回答问题。“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2)强化“一群”数量词运用。“人数比较多,我们就用这个数量词“一群”。2 板书课题,读题。(板书时强调“男”上半部分是田,下半部分是力。)3 质疑导入。“这群男孩为什么都是光头?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说明:课堂教学从图片入手,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快速进入了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而这一组图片包含着课文故事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为随后的学习作了一个铺垫。二)借助拼音,朗读课文。1 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不加字漏字。2 检查交流。(1)分小节朗读文。(2)正音。翘舌音:州、镇、治、窗三拼音:疗(

6、学习部首“病字头”,用部首查字法查找“疗”的读音。)轻声: 漂亮、窗户。说明:课堂教学中,拼音的巩固不容忽视,而且还要根据汉字发音特点进行有重点的训练。本课生字中4个翘舌音和2个三拼音,是学生读通课文语句的难点,因此要进行强化训练。查字典在本单元前几课已有详细的指导,所以在这节课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熟练度以及速度。三)读文思考,了解故事发生的起因。1 读文思考。(1)同桌读读课文。边读边对照第一幅图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图上画的是谁?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2 学生交流、正确朗读第一小节。(1)交流:图上画的是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2)开火车读好:布莱恩、印第安那州这两个地名,人名。随机

7、穿插:脑瘤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治病过程中进行化学治疗,会脱落头发。(3)借助拼音,全班正确读第一小节。3 老师引读第二小节。“布莱恩担心他将成为学校里唯一的光头男孩,同学们一定会嘲笑他的!因此布赖恩”“布莱恩的病牵动着同学们的心,他们想让布赖恩快乐。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四)、朗读句子,展开想象,体会同学间真挚的友情。1 读读句子,了解同学们的表现。出示:为了不让步莱恩成为学校唯一的光头男孩,一群男孩把自己的头发全剃光了。(1)正确朗读句子。(2)其中一位男孩是这样对妈妈说的。(出示句子)齐读,分角色读,师生配合读,熟读成诵(3)展开想象说一说。“第二天,学校里多了一个光头男孩,大家会说些什么

8、呢?”“第二天,学校里多了一个光头男孩,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2 朗读课文,体会情谊。(1)朗读读第五小节。 “第四天清晨,这群光头男孩来到布莱恩家门口,发生了感人的一幕。”(2)改变语境读一读,说一说。“第四天清晨,这群光头男孩来到布莱恩家门口,他们大声叫:“布莱恩,布莱恩。”布莱恩透过窗户看到这情景,忙跑出屋子激动地说:“_。”这群光头男孩相拥在一起,每个人都笑得那么欢。”3 说话训练。你遇到过,或看到过激动的时候吗?用激动说一句话(在什么情况下),(谁)激动得(怎么样)说明: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出发,以反复朗读为手段,结合合理想象说话,既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内容,也使

9、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有文可依。课末通过改编,使文本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幕,用对话的形式展开,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情感的激发十分自然。借助情感的迁移,用“激动”一词说话练习,学生就能联系生活的实际展开。会说出自己取得成绩时的激动手舞足蹈,奥运会中健儿们拿到金牌的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五)、复习巩固1 游戏:数爱心。说明:正确朗读爱心上的词语,学生读出几个,就拥有几颗爱心。2 比一比。惟谁;治抬。3 看图说量词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爱29 一群光头男孩 一个十、作业设计1、照样子写句子。例:布莱恩很难过。布莱恩难过极了。妈妈很高兴。妈妈 。我很激动。 2、说话练习:1、用“激动”说一两句话。(在什么

10、情况下),(谁)激动得(怎么样)。2、收集几条爱心名言或一个爱心故事,与小伙伴交流。【教学评价】结合每周的评价表,对孩子这一阶段“听”的表现,做一个总结。评价分为自评、互评、教师评。内容为老师提出的听的要求。通过评价,发扬优点,更重的是指出了孩子们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在对孩子听的习惯的培养中,少不了孩子最能够接受的方式:表扬鼓励。哪些孩子做得特别好的,应及时鼓励,必要时,要把文章做足。当然,老师更应关注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的进步。【教学反思】以下是发生在我课上的三个教学片段:教学片断一:老师说:“请大家自己读读

11、课文,读准字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图上画的是谁,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话没说完,学生们己迫不及待地行动了起来,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讨论,我的后半句话早已淹没在了他们的声浪中。我怕学生们没听清要求,又提高嗓门,把后半句话重复了一遍。果不出所料,巡视时,发现有不少学生不明白读完课文后要做些什么。教学片断二:我问大家:“人们看到学校里出现了光头男孩,会议论些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其中A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们会说-”A稍微停了一会儿,正思索着。这时有那么几个学生,边举手,嘴中却迫不及待地喊着:“他真是好样的!”A尴尬地望着我,嘴里咕哝着:“噢,他真是好样的”坐下了。教学片断三:在巩固训练时,我要

12、孩子们说说一()水的量词。B说道:“一滴水。”几个同学发言之后,我见C举手特别积极,便请他发言,他说:“一滴水。”此语一出,有的孩子便说:“刚刚说过了!”C不服气,有些委屈地说:“我又没有听到。”先来分析一下每一个教学片段:在片断一中,学生们还没有听完老师的要求,便展开了讨论。表面看是热热闹闹的,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学习只是停留在了对课文表层内容的反复朗读上。在片段二中,A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只作了短暂的停顿,稍加思考。其余孩子便没有耐心听下去,着急的代替他回答。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A思考、回答的权利。在片段三中,C在别人发言时,没有认真听,结果,重复答案了。对自己的教学实录进行了反

13、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足够重视对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的训练、培养。“听”是一个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取得外界讯息的关键,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听的习惯,极有可能对孩子的学习造成障碍。特别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已有知识局限,正是应该大量听记、大量输入、大量积累的黄金时间。而我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孩子们才会在课堂上有这种表现。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在平时的小练习中,就发现有的孩子不愿静下心来听老师读题释题,往往审错题意;有时,孩子们的作业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看来,注重对孩子“听”的训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了。一般课堂上的“听”有以下几种常见模式,即:老师听学生说(从上至

14、下)、学生听老师说(由下往上)、学生听学生说(平级)。针对此,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一、 以身作则。 老师是孩子们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倾听,决不在孩子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在孩子发言的过程中,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不打断孩子的回答。对孩子的发言,给与适当的评价。二、细化要求。 以往,一直要求孩子们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孩子们对此认识模糊。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或发言的人;要听清老师或发言的人的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在“听”上有了明显的进步,课堂的效率也高了,这得益于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今后,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争取做到节节课反思,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学习中心 盐 城 学 号 091062303002 专 业 小学教育 年 级 0903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